2024, 30(5):6-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29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汉族人群正常额窦的CT影像,分析左右额窦发育与年龄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85例1~25岁患者的CT资料,通过Mimics软件进行双侧额窦的三维重建,观察额窦气化发育的时间,并测量发育额窦的高度、宽度、深度及体积等参数,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额窦气化发育最早在2岁儿童中可以观察到,其大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大,在4~8岁和10~14岁时有激增期,17岁以后发育成型;左侧额窦有发育优势;男性额窦大于女性,但17岁以下无统计学差异,17以上的成熟额窦除了右侧宽度(P=0.085)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T三维重建来理解额窦的正常发育规律,为不同年龄汉族人群额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2024, 30(2):32-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9
摘要:目的 基于CT的3D建模方法探讨下鼻甲缺失患者行下鼻道填充术(IMAP)手术前后鼻腔容积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例伴有特殊症状的下鼻甲继发性缺失(SITL)患者的空鼻症6项量表(ENS6Q)评分及CT影像,通过3D建模的方式估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计算其鼻腔下部容积比,与ENS6Q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ITL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计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将接受IMAP患者术前估算鼻腔下部容积减去术中填充物体积计算推测鼻腔下部容积及容积比,并与20例无鼻窦疾病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据此尝试对术中填充物的体积给出建议。结果 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在IMAP术后的ENS6Q总分显著下降,且均低于11分(P=0.003),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容积方面,IMAP显著降低了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容积比(P=0.021),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黏膜表面积方面,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黏膜表面积显著降低(P=0.021),但其黏膜表面积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该差异与术前差异相仿。估算的鼻腔下部容积比与实际术后的鼻腔下部容积比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①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鼻腔容积与其ENS6Q评分有显著相关性;②IMAP对鼻腔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缩窄容积,更在于重新恢复了鼻腔黏膜的功能;③应用下鼻甲部分鼻腔容积的容积比来估算术后鼻腔的情况或许可以进一步改进IMAP手术。
2024, 30(5):48-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2
摘要: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
2024, 30(2):60-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68
摘要:儿童鼻窦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炎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鼻窦炎具有独特性,儿童鼻窦在出生后继续发育,并在不同年龄和阶段完成成熟和气化,这使得儿童鼻窦炎的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儿童慢性鼻窦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有时症状不明显,故诊断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儿童发生鼻窦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可能会引起眼眶及颅内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失明、复视等严重后果。如果疾病得到及早发现和诊治,一般预后良好。儿童鼻窦炎并发症的诊断,除了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外,常结合影像学的检查加以明确,主要是CT和MRI检查;CT能提供较高的骨骼分辨率,是确诊眼眶并发症时的首选技术;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精细部位成像效果好。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儿童鼻窦炎,特别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对常见类型儿童鼻窦炎及其并发症的CT和MRI等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2024, 30(4):63-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92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鼻咽癌(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及肿瘤复发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内镜及影像学等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差异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评估和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2年1月—2022年4月38例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坏死组和复发组,对比两组性别构成、发病年龄、二次放疗、发病时间、鼻内镜检查表现、CT及MRI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时间、二次放疗、鼻腔恶臭、内镜下鼻咽坏死情况及新生物情况、CT骨质破坏表现、鼻咽软组织强化后表现、MRI中软组织及骨髓T2及强化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症状、鼻内镜表现、CT、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进行初步鉴别,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2023, 29(4):54-5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32
摘要:目的 分析CT+核磁共振DWI对慢性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7月楚雄州人民医院88例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术前均接受CT、核磁共振DWI检查。比较CT、核磁共振DWI对慢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的检出情况。分析慢性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患者的CT及核磁共振DWI表现。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核磁共振DWI对慢性中耳乳突炎患者胆脂瘤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析CT、核磁共振DWI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 CT检查灵敏度为51.7%、特异度为83.1%、准确度为72.7%,CT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0.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一致性低。核磁共振DWI检查灵敏度62.1%、特异度89.8%、准确度为80.7%,核磁共振DWI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0.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致性中等。结论 核磁共振DWI对慢性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的诊断价值高于CT,但CT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定位,二者是互补技术,二者的结合应用有助于对胆脂瘤和听骨链状态的术前评估,对术式及入路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023, 29(1):92-9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37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头颈部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收治的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头颈部LM患者的CT资料。结果 2岁以内41例,病灶位于左侧26例,右侧26例,双侧5例;位于颈部、咽旁26例,头面部8例,跨越头面、颈或纵隔23例。临床表现无痛性肿块53例,面容改变25例,喉喘鸣、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7例,上述临床表现可单独或者同时出现。单房型25例,多房型32例;瘤内合并出血者30例;55例CT诊断LM,阳性率96.5%(55/57)。CT可表现单房或多房,呈圆形、不规则形及分叶状低密度或等密度影,沿着组织间隙呈现爬行性生长,边界清楚或不清,部分患者可见分隔影,增强后囊内容物不强化,纤维状分隔及囊壁呈点状、条状、条索状及网格状强化。合并感染或出血时CT值升高,部分患者可见液-液平面。结论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头颈部LM的位置、大小和累及范围,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LM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2022, 28(2):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0001
摘要:耳硬化症是一种表现为鼓膜完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的疾病。耳硬化症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病史和准确的听力学检查,影像学起到辅助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耳硬化症的诊疗过程中愈加重要,从术前诊断、鉴别诊断、术前评估手术难度、预测并发症,到术后分析并发症、评估手术疗效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耳硬化症影像学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2022, 28(5):6-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52
摘要: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骨位置与多导睡眠监测(PSG)参数指标以及腭咽成形手术疗效相关性,探讨舌骨位置对OSAHS患者疾病程度及腭咽成形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0月47例不同程度OSAHS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患者术前上气道CT影像及术前、术后3个月PSG数据资料,回顾性分析颏下点至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MH-v)、下颌骨颏棘至舌骨水平距离(MH-h)以及Friedman舌位(FTP)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AvSp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及血氧饱和度低于90%累积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CT90)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FTP、MH-v与H-UPPP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MH-v与AHI、LSpO2和AvSpO2均呈中等程度相关(r=0.540, P=0.000;r=-0.523, P=0.000;r=-0.514, P=0.000),MH-v与CT90呈弱相关(r=0.495,P=0.000);MH-h与上述PSG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FTP与AHI、LSpO2、AvSpO2及CT90均呈弱相关(ρ=0.329, P=0.024;ρ=-0.309, P=0.034;ρ=-0.370, P=0.01;ρ=0.325, P=0.026)。在H-UPPP手术有效组与无效组的MH-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8,P=0.656),MH-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08, P=0.000),而两组之间F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0,P=0.215),MH-v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在预测H-UPPP手术有效性方面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作为影响OSAHS患者病情的解剖学因素,CT影像中的舌骨位置MH-v相比FTP与PSG诸多指标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对预测H-UPPP手术有效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2, 28(2):82-8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95
摘要:目的 探讨STOP-BANG问卷(SBQ)、下颌骨宽度及上气道不同层面CT测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1年5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疑似OSAHS患者60例,进行SBQ、下颌骨宽度测量、上气道多平面CT测量,同期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 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研究对象分为非OSAHS组、轻中度组、重度组3组;3组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3组间SBQ、下颌骨宽度、软腭冠矢状径等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HS组SBQ分数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和非OSAH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BQ分数、下颌骨宽度为OSAHS独立危险因素,下颌骨宽度联合SBQ诊断与单一SBQ作为诊断指标相比,可提高OSAHS初步筛查的灵敏度。结论 SBQ分数、下颌骨宽度、软腭后区冠矢状径、悬雍垂及舌后区冠状径均与OSAHS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SBQ联合下颌骨宽度测量有助于OSAHS初筛,适合于门诊和手术患者OSAHS风险筛查。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