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3):5-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25
摘要: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颅底肿瘤及周围的组织结构,获取颅底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参数,铸造并打印个体化三维模型,研究3D打印技术在颅底瘤性病变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5月—2021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15例复杂颅底肿瘤(包括脑膜瘤、垂体瘤、嗅神经母细胞瘤、颅咽管瘤、神经鞘瘤、脊索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如CT、 MR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的原始数据,利用“MINICS”软件读取患者影像学原始图像,应用3D打印软件及三维重建技术,个性化设计颅底占位的手术方案。结果 三维重建并打印15例患者的颅底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个体化模型。依据三维重建模型分析肿瘤周边重要血管的分布及走行,术中加以保护及预防损伤。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4例获得全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及术后并发症;1例大部分切除患者(梭形细胞恶性肿瘤)术后复发,予手术+放疗结合的综合性治疗后好转。结论 利用3D技术打印的个体化颅底肿瘤三维模型,可用于设计和规划颅底肿瘤切除及术后修复重建,对于指导临床彻底切除肿瘤组织、保护毗邻神经、血管及术后修复缺损具有重要意义。
2023, 29(3):69-7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10
摘要:目的 分析个性化设计3D打印鼻前庭器支撑扩张与常规支撑扩张对鼻前庭区狭窄治疗后鼻腔通气功能和前鼻孔形态上恢复疗效的评价。方法 73例单侧外伤性鼻前庭区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撑扩张,38例试验组采用3D打印鼻前庭器支撑扩张,分别从主观评价指标、客观的局部形态结构参数和数值模拟鼻腔气流动力学参数等方面来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和支撑扩张治疗后鼻腔局部形态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支撑治疗后鼻塞主观感觉和鼻孔对称性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在鼻孔对称性满意度方面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支撑扩张治疗后两组的鼻瓣区截面积[对照组(0.86±0.29)cm2和试验组(0.71±0.26)cm2]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 其中对照组鼻瓣区截面积均值大于试验组(P<0.05),但鼻孔形态学参数显示支撑扩张治疗后试验组Δ长轴比值和Δ短轴比值的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在恢复鼻孔形态上个性化设计3D打印的鼻前庭支撑器支撑扩张治疗更优;支撑扩张治疗后两组的狭窄侧鼻腔阻力均分别低于术前(P<0.05),并且试验组[(0.022±0.008)Pa.s.mL-1]比对照组[(0.028±0.012)Pa.s.mL-1]有更小的狭窄侧鼻腔阻力值(P<0.05),但两组的总鼻腔阻力值差别不明显(P=0.64);鼻腔气流温度与湿度调节功能参数结果显示,支撑扩张治疗后对照组(94.55±2.54)%和试验组(95.26±3.21)%患者的鼻腔气流的加温效率较手术前[对照组(95.45±2.93)%和试验组(96.14±2.63)%]均有明显减小(P<0.05),但两组之间患者总鼻腔加温效率和加湿效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个性化设计3D打印鼻前庭支撑器用于前鼻孔狭窄患者的术后支撑扩张治疗使前鼻孔外形、鼻腔正常的通气功能和鼻腔气流的温湿度调节作用均有较好的恢复,能够体现个性化治疗的优势并让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可作为临床上鼻前庭局部支撑扩张治疗的补充,其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2022, 28(5):113-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60
摘要: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虽然在鼻-颅底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但凭借其快速成型、立体化三维实物重现等优势,在鼻-颅底外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临床应用主要涉及鼻-颅底缺损修复、术前规划及术前手术模拟、解剖教学及培训、患者教育等方面。本文围绕3D打印技术在鼻-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一概述,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2021, 27(2):131-13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48
摘要:目的 探究3D打印鼻骨复位器在鼻骨复位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鼻骨骨折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术中使用传统鼻骨复位器,实验组(44例)术中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最终对照组和实验组纳入分析各39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主观评分,根据术后CT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对照组术前外形评分(6±3)分,术前鼻塞评分(3±3)分;实验组术前外形评分(6±4)分,术前鼻塞评分(3±4)分。对照组术后外形评分(2±2)分,术后鼻塞评分(1±1)分;实验组术后外形评分(1±2)分,术后鼻塞评分(1±0)分。对照组术后疗效显示“极好”23例,“好”13例,“一般”3例;实验组术后疗效显示“极好”32例,“好”6例,“一般”1例。结论 在鼻骨复位术中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和传统鼻骨复位器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鼻外形和通气功能,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更容易做到鼻骨骨折的精准解剖复位。
2020, 26(5):577-5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5021
摘要:目的通过RosaiDorfman病(RDD)患者1例报道,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及诊疗方法,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RDD患者1例,该患者在颅底导航指引下行内镜经鼻结合经口径路鼻咽部肿物切除术。术后辅以激素治疗1个月,2019年1月再次发现舌根肿物,行舌根肿物切除术。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确诊为RDD,局部伤口愈合良好,无出血及咽部狭窄等并发症,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确诊RDD病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对于呼吸道梗阻、重要部位受压迫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可术后辅以激素。需要定期随诊。
2019, 25(2):131-13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6
摘要:目的分析3D打印鼻骨复位器在鼻骨骨折复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17例单侧鼻骨骨折或双侧鼻骨骨折对侧没有移位的鼻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鼻骨骨折复位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内分别行颌面部CT扫描,术中采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复位骨折,采用VAS评分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对鼻外形的满意度和鼻腔通气情况比较。结果患者鼻外形满意度VAS评分从术前 (6.353±1.607)分降到术后(1.529±1.0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鼻腔通气情况VAS评分从术前(2.912±2.315)分降到术后(0.882 4±0.322 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鼻外形主观满意度及鼻塞主观感觉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3D打印鼻骨复位器行鼻骨骨折复位操作简单且复位准确率高,可达到精准复位的目的。用3D打印鼻骨骨折复位器行鼻骨骨折复位术是可行且有效的。
2018, 24(4):361-36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13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切除及术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鼻鼻窦恶性肿瘤并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鳞癌4例,骨肉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腺样囊性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鼻窦CT扫描,3D重建并打印出病变鼻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手术,确定肿瘤切除范围、需修复重建部位,确定手术方案后进行肿瘤切除及同期重建。术后均予以放疗并密切随访,通过CT复查与功能检查,对疗效、手术精准度及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经3D打印术前设计,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8例患者同期行缺损部位修复重建,其中6例患者上颌骨和眶壁骨质缺损植入钛网,2 例患者颅底骨质缺损较大行鼻中隔黏骨膜瓣修复,2例缺损较小且硬脑膜完整者未行骨性重建。术中能够明确肿瘤与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实现了全部切除、准确定位缺损并修复,精确度高。术后CT复查显示切除范围、骨缺损部位、重建外形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10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患者随访12~30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3D打印技术在鼻鼻窦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中可以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及术后预测,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助于鼻鼻窦恶性肿瘤切除范围的确定、缺损重建,可提高鼻鼻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精确性、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017, 23(1):54-58.
摘要:目的为减少晚期头颈肿瘤手术的风险及盲目性,增加头颈肿瘤手术的精准度,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患者头颈部模型,精准切除肿瘤,优化修复及重建方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10例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术区三维CT,MRI及血管功能成像,将影像学数据导入,构建3D打印模型,确定手术切除及手术修复重建范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整体切除及修复重建,其中下颌骨肿块5例,上颌骨肿块2例,侵犯上颌骨,软腭及颅底肿块2例,翼腭窝肿块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除1例发生原发灶复发外,其余9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可辅助完成复杂的头颈肿瘤切除手术,能较好提高手术精准度。
2017, 23(4):39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704026
摘要: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