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

      2024, 30(5):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4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泪道阻塞黏膜瓣T管
      摘要 (104)HTML (142)PDF 1.34 M (80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31眼)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6 例(31 眼)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痊愈率为61.3%(19/31),显效率12.9%(4/31),有效率9.7%(3/31),无效率16.1%(5/31),总有效率83.9%(26/31)。结论 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应定期随访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

    • 鼻内镜下黏膜瓣技术联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修复儿童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24, 30(2):40-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42

      关键词:先天性后鼻孔闭锁黏膜瓣技术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儿童
      摘要 (70)HTML (180)PDF 1.23 M (29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后鼻孔闭锁术中黏膜瓣制作联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治疗儿童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的远期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1年2月诊治的28例确诊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技术结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系统,支架系统的指示线固定于外鼻至自行脱落。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指示线脱落时间,支架完全吸收时间,鼻塞改善情况,电子鼻咽镜了解术后鼻腔结构有无发育异常、后鼻孔成形情况、再狭窄率及并发症情况,并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423—2022评估患儿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出院后1周电话问诊,鼻塞症状均已消失。支架系统的指示线脱落时间为(30.55±4.75)d。所有患儿均完成随访2~5年,随访1年内时,所有患儿均未发现与支架置入相关的并发症报道;术后随访1年以上,所有患儿复查内镜示后鼻孔成型效果稳定,未显示再狭窄。除3例综合征患儿身高、体重较同龄患儿较差,其余患儿术后2年生长发育曲线、身高体重均在正常同龄儿区间内,未发现鼻腔局部应用激素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结论 黏膜瓣的制作、骨性后鼻孔的扩大是儿童后鼻孔闭锁手术远期疗效保障的关键,术后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的应用是避免短期局部并发症的关键,设置支架系统指示线是安全的辅助方式,临床观察未发现支架系统在鼻腔局部持续释放的小剂量激素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远期影响。

    • 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部放疗后坏死有效率的Meta分析

      2022, 28(6):79-8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21

      关键词: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癌Meta分析
      摘要 (284)HTML (283)PDF 1.10 M (220)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鼻咽癌患者应用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部放疗后坏死(PRNN)清创术后鼻咽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2月1日,检索鼻中隔黏膜瓣修复PRNN术后鼻咽部缺损的临床研究。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应用RStuido软件进行效应量分析。结局指标为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部缺损的有效率。此外,搜索并分析仅以鼻咽坏死组织清创治疗PRNN的研究作为参考。结果 初次检索获得文献1005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篇单臂回顾性研究,共145例患者,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部缺损成功率为84%(95%CI=[0.72,0.96],I2=74%)。同时,检索到9篇仅以鼻咽坏死组织清创治疗PRNN的研究,其上皮化率为47%(95%CI=[0.31,0.62],I2=94%)。结论 鼻中隔黏膜瓣作为有效的修补材料,可用于PRNN清创手术中鼻咽部缺损的重建,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研究。

    • 鼻内镜下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学进展

      2021, 27(2):123-1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08

      关键词:鼻中隔穿孔鼻内镜术带蒂黏膜瓣鼻黏膜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摘要 (268)HTML (422)PDF 1.67 M (764)收藏

      摘要: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对上述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进行归纳,重点介绍不同黏膜瓣的取材策略和转移方法,以便于其临床应用。

    • 内镜下65例鼻颅底肿瘤切除后颅底重建临床分析

      2021, 27(6):670-67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50006

      关键词:鼻内镜颅底缺损带蒂鼻中隔黏膜瓣阔筋膜颅底重建
      摘要 (709)HTML (317)PDF 1.10 M (34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后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FMT)、阔筋膜、鼻中隔带蒂黏膜瓣(HBF)行颅底缺损重建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在鼻内镜下行鼻颅底肿瘤切除且行颅底重建治疗脑脊液鼻漏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颅底缺损大小及部位选择修补材料,缺损<1.5 cm,均采用FMT(24例);缺损≥ 1.5 cm,优先选择HBF(16例),但当HBF无法获取或不适用(缺损位于额窦后壁),选择阔筋膜(25例)。分析患者的修补效果并比较阔筋膜与HBF的修补结果。结果 采用FMT行颅底缺损重建治疗的患者有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一次性修补成功率为91.7%;采用阔筋膜治疗的患者有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一次性修补成功率为96%;采用HBF治疗的患者有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一次性修补成功率为93.8%;总体成功率93.8%。采用阔筋膜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2例、肺部感染0例、术后鼻出血2例,采用HBF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鼻出血2例,两种颅底修补方法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鼻内镜下采用HBF、阔筋膜或FMT行颅底重建治疗脑脊液鼻漏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FMT对于较小(<1.5 cm)的缺损是可靠的修补材料;对于较大的缺损(≥ 1.5 cm),HBF或阔筋膜均可以采用且获得相似的结果,当HBF无法获取或不适用(缺损位于额窦后壁),选择阔筋膜是可行的。

    • 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0, 26(2):114-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2

      关键词:鼻内镜|嗅神经母细胞瘤|放疗|化疗|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外科手术
      摘要 (59)HTML (0)PDF 1.50 K (205)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的效果,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及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收集2004年12月—2018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并证实为Kadish 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26~67岁,平均45.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和 MRI、颈部超声及胸部CT检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17例患者中初次手术11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6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12例患者行颅底重建,其中10患者切除硬脑膜和嗅球。术后病理确诊为嗅神经母细胞瘤,病理采用Hyams评分系统进行病理分级,Ⅱ级9例,Ⅲ级8例。16例辅助放疗;8例辅助化疗,其中4例接受术前诱导化疗。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8~109个月,平均随访44.2个月,失访1例,复发和/或转移4例。死亡3例,均死于肿瘤脑转移。1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为94.1%和80.7%,1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为76.5%。结论Kadish C嗅神经母细胞瘤采用鼻内镜切除加术后辅助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5年生存率;术者经验和技术及多层颅底重建修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以筛前动脉为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在额窦后壁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2018, 24(4):331-33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7

      关键词: 内镜|颅底缺损|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颅底重建
      摘要 (81)HTML (0)PDF 1.12 K (329)收藏

      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应用于额窦后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并总结其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修复15例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51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术前均经过至少1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内镜下DrafIIB型额窦开放+上方带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进行颅底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重建成功,术后1个月拔除填充物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随访1~3年,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发生,额窦及上颌窦均引流通畅,上皮化好。主要副反应为鼻腔干燥结痂。结论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取材方便,应用于额窦后壁颅底缺损修复疗效满意,该术式有创新性。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7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