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2024, 30(3):34-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6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淋巴结阴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摘要 (56)HTML (91)PDF 822.37 K (11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5—202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确诊的cN0-PTMC患者共1271例,根据手术记录和术后病理结果统计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侧别、BRAFV600E基因突变、伴结节性甲状腺肿(NG)和桥本氏甲状腺炎(HT)情况、腺外侵犯、被膜侵犯、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分析CLNM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年龄45岁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是否伴HT、是否多灶性均与cN0-PTMC发生CLNM相关(P<0.05)。伴NG、BRAFV600E基因突变、肿瘤位置、腺外侵犯、肿瘤侧、被膜侵犯均与cN0-PTMC发生CLNM无相关性(P>0.05)。继续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OR=1.929,95%CI: 1.465~2.541),年龄≤45岁(OR=2.581,95%CI:2.004~3.324),多灶性(OR=1.675,95%CI: 1.276~2.197)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直径≤5 mm(OR=0.603,95%CI: 0.463~0.785)和伴HT(OR=0.642,95%CI: 0.452~0.913)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保护因素。伴HT是cN0-PTMC患者BRAFV600E基因野生型的危险因素(OR=3.454,95%CI: 1.865~6.397)。结论 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不伴HT、多灶性是cN0-PTMC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伴HT是此类患者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的保护因素,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

    • 转移相关蛋白2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2024, 30(3):52-5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12

      关键词:头颈部恶性肿瘤转移相关蛋白2综述
      摘要 (46)HTML (90)PDF 797.92 K (129)收藏

      摘要:转移相关蛋白2(MTA2)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与肿瘤侵袭进展、转移相关的转录调控家族成员,在肿瘤的增殖、侵袭以及远处转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多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甲状腺癌中呈高表达,并且MTA2的高表达与这些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MTA2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侵袭、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成为了头颈肿瘤研究中的新热点。本文对MTA2的结构与功能、其在不同头颈肿瘤中的表达以及意义、其可能的调节机制以及其研究展望作一个小结,希望对MTA2的后续研究以及头颈肿瘤的综合诊治提供帮助。

    • 外泌体调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2024, 30(4):107-1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85

      关键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外泌体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转移
      摘要 (37)HTML (120)PDF 909.76 K (165)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及流行病学趋势的改变,以及面对HNSCC患者多于疾病晚期确诊且常伴有转移的现况,HNSCC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转移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的细胞通讯作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外泌体与EMT间的关系及外泌体在HNSCC EMT中的研究进展及其针对肿瘤EMT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探求在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对于HNSCC EMT的影响。

    • SHCBP1高表达促进鼻咽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分析

      2023, 29(2):65-7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86

      关键词:鼻咽癌转移侵袭上皮间质转化
      摘要 (68)HTML (366)PDF 1.61 M (209)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SHC SH2结构域结合蛋白1(SHCBP1)在鼻咽癌组织及鼻咽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对鼻咽癌细胞系的增殖、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的影响。方法 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SHCBP1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HCBP1表达程度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同时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1例鼻咽癌初诊患者临床组织样本,所有患者就诊前均未接受任何放化疗,并收集同期就诊的31例疑似鼻咽癌但病检示慢性鼻咽炎组织作为对照组。利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临床样本及鼻咽癌细胞系5-8F中SHCBP1的表达情况。细胞实验以鼻咽癌细胞系5-8F、正常鼻咽部永生化上皮细胞系NP69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利用慢病毒载体shRNA-SHCBP1干扰技术沉默5-8F细胞中SHCBP1表达,并分为NC组(空载慢病毒LV-Zs-Green-PURO-NC感染5-8F)、SHCBP1-shRNA组(LV-SHCBP1-shRNA-Zs-Green-PURO沉默5-8F细胞SHCBP1表达)。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HCBP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SHCBP1对鼻咽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NC组、SHCBP1-shRNA组中E-cadherin、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9(MMP9)、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HNSC中SHCBP1高表达,表达量与Th2细胞浸润程度相关。与慢性鼻咽炎组织相比,鼻咽癌组织中SHCBP1明显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SHCBP1-shRNA组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HCBP1-shRNA组E-cadherin表达较NC组升高,N-cadherin、MMP9、Vimentin表达较NC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CBP1在鼻咽癌中高表达,并可促进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激活EMT过程。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2022, 28(3):73-7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21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特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摘要 (61)HTML (304)PDF 845.92 K (208)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09例,男105例,女404例;年龄18~85岁,平均(45.38±14.85)岁。其中临床分期Ⅰ期382例,Ⅱ期127例。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是否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78例患者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31例患者不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存在颈侧区转移和不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中年龄<40岁、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不存在突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发现肿瘤最大直径>2 cm (OR=3.482,95%CI:1.482~5.642,P=0.000)、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数量>5个(OR=6.583,95%CI:2.384~12.373,P=0.000)、多灶性(OR=3.473,95%CI:1.387~8.684,P=0.032)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OR=3.952,95%CI:1.489~9.572,P=0.000)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Tiam1过表达调控喉癌生长及侵袭转移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2022, 28(4):73-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73

      关键词:喉癌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侵袭转移体内外
      摘要 (66)HTML (210)PDF 1.66 M (212)收藏

      摘要:目的 前期研究显示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与喉癌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明确Tiam1对喉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上调Tiam1在喉癌细胞中的表达,观察Tiam1上调后对喉癌细胞体内外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质粒转染构建Tiam1稳定过表达的喉癌Hep-2细胞(Hep-2/Tiam1);本实验以pcDNA3(Mock)质粒作为转染对照。实验共分3组:空白对照组(Hep-2),转染pcDNA3(Mock)的Hep-2细胞株(Hep-2/Mock)和稳定转染Tiam1基因的Hep-2细胞株(Hep-2/Tiam1)。通过MTT、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Tiam1过表达后对Hep-2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构建喉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进一步在体内水平观察Tiam1对喉癌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显示Hep-2/Tiam1与对照组Hep-2及转染空载体的Hep-2比较,各组之间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划痕实验显示Hep-2/Tiam1细胞的迁移距离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穿过聚碳酸酯膜的Hep-2/Tiam1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P<0.05)。Hep-2细胞的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的成瘤率达100%。实验组Hep-2/Tiam1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Tiam1过表达后对喉癌Hep-2细胞体内外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但能增强Hep-2细胞体内外的侵袭转移能力,提示其在喉癌的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成人侧颈区孤立囊性肿块的诊断

      2022, 28(6):106-1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169

      关键词:侧颈区囊性肿块颈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
      摘要 (68)HTML (236)PDF 1020.92 K (215)收藏

      摘要:目的 收集初诊为成人侧颈区良性囊肿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探讨良恶性的鉴别要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成年患者,初步诊断为鳃裂囊肿或囊性水瘤。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共37例初诊为颈部良性囊肿的患者中,最终总恶性率为13.5%(5/37),其中口咽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3例。颈部肿块存在分隔或囊壁局限性增厚是成人侧颈区孤立囊性肿块最终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P<0.05)。结论 成人孤立侧颈区囊性肿块需要警惕为颈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对于成人侧颈区孤立囊性肿块,尤其当颈部肿块存在分隔或囊壁局限性增厚时,需要结合多种诊断方法,排除颈部不明原发灶转移癌。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2021, 27(1):6-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12

      关键词:头颈肿瘤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摘要 (106)HTML (160)PDF 814.89 K (130)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性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 363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腺外侵犯(ETE)、肿瘤侧别、颈淋巴结转移、BRAFV600E突变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ETE、双侧癌灶与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ETE、双侧癌灶患者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均<0.05);男性、多灶、ETE、双侧癌灶患者更易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和ETE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其同时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多灶和ETE(P均<0.05)。结论 PTMC患者如果同时存在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和ETE等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时,建议常规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同时结合术前颈部B超或增强CT结果,考虑行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降低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的风险;其余PTMC患者可建议定期复查甲状腺B超密切随诊。

    • 非小细胞肺癌双侧扁桃体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2021, 27(3):340-34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7

      关键词:扁桃体肿块肺癌转移诊断治疗
      摘要 (68)HTML (381)PDF 1.08 M (29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扁桃体转移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扁桃体转移性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进而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结果 本例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报告为NSCLC,因咽部巨大肿物妨碍呼吸、吞咽,行右扁桃体及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性NSCLC。术后予放射、化学治疗,但很快出现左侧扁桃体及颅脑等多处转移,5个月后死亡。结论 扁桃体转移性肺癌临床少见,进展快,预后差,手术治疗能解除呼吸道梗阻。临床医生对于扁桃体异常增大时,除考虑原发性肿瘤外,还须警惕转移癌的可能;而对于肺癌患者,也须将口咽部检查纳入常规,避免漏诊。

    • 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2021, 27(5):517-5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67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摘要 (60)HTML (370)PDF 883.93 K (309)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的差异,开发和验证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18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中均进行了功能性或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将符合条件的136例纳入本研究中,按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为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46例)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9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切缘阴阳性、喉癌分型、会厌前间隙是否受侵、软骨是否受侵、前联合是否受侵等危险因素,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由此建立一个可以预测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 (P)=0.262+1.010×X1+1.624×X2+1.205×X3-1.153×X4-2.270×X5(X1=前联合受侵,X2=肿瘤大小>4~6 cm,X3=肿瘤大小>2~4 cm,X4=中分化,X5=高分化);计算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准确度;利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验证,用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用校准图评价模型的一致性。结果 前联合受侵、病理分级低分化、肿瘤大小(>2~4 cm)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UC为0.767,95%CI为(0.679,0.854),予以bootstrap法内验证:AUC为0.757,95%CI为(0.661,0.841),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接近,可认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一致。结论 前联合受侵、肿瘤大小(>2~4 cm)、病理分级低分化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评价和验证后,得知此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高。

    上一页12345
    共5页43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