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颞骨次全切除术治疗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疗效分析

      2023, 29(3):45-4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05

      关键词:颞骨次全切除术外耳道腺样囊性癌
      摘要 (307)HTML (277)PDF 1.16 M (25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颞骨次全切除术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收治的8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5.6岁。耳痛7例,外耳道肿块、耳溢液、听力下降各6例,面瘫1例;从最初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为2.75年,5例曾被误诊,3例曾被误治手术;6例行颞骨次全切除+腮腺浅叶切除术,2例行颞骨次全切除+全腮腺切除术。结果 围手术期内1例患者出现局部切口感染,1例出现脑脊液漏。全部患者平均随访4.34年;6例患者无瘤存活;1例复发患者于我院二次手术后3年再次出现局部复发伴肺转移,接受放射治疗,目前带瘤生存;1例患者术后随访3.5年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确诊后应实施颞骨次全切除术以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目的,术中应同时处理腮腺;术后放疗也是一种可选择的补充治疗手段。

    •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析

      2023, 29(5):51-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43

      关键词: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神经临床分析
      摘要 (435)HTML (261)PDF 1.22 M (49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1例病理确诊为鼻腔鼻窦AC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性,针对不同部位、分期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手术及术后放疗。结果 31例鼻腔鼻窦ACC患者随访30例,1例失访;3年生存率为87.1%(27/31),5年生存率为71.0%(22/31),3年局部复发率为16.2%(5/31),5年局部复发率为25.8%(8/31)。结论 鼻腔鼻窦ACC生长部位深在,毗邻结构复杂,肿瘤的高侵袭性和沿神经浸润生长的习性,手术彻底切除较难,易复发。传统手术结合鼻内镜颅底技术以及神经追踪技术是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 鼻颅底危重症患者护理体会(附1例报道)

      2020, 26(2):139-14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7

      关键词:鼻内镜|恶性肿瘤|腺样囊性癌|急性脑梗死|早期预警识别|个体化护理
      摘要 (61)HTML (0)PDF 925.00 Byte (173)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鼻颅底恶性肿瘤术后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1例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术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鼻颅底危重症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和指导康复训练。结果经过医护13 d的个体化精细治疗与护理,患者颅底术区愈合良好,急性脑梗死症状基本缓解,肢体活动基本自如,转入康复治疗。结论鼻颅底恶性肿瘤病变范围大,解剖位置复杂,手术切除及修复难度大,患者术后潜在并发症多,通过对手术患者及时准确的观察及评估,进行早期预警识别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严重后遗症的发生,保证患者顺利进入康复期。

    •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8, 24(3):261-265.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神经周围侵袭|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 (54)HTML (0)PDF 1.17 K (280)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探讨分析来自涎腺的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 ESM-1)的表达与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5年1月诊治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石蜡标本等ESM1的表达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经IPP 6.0处理及SPSS 17.0统计学分析。结果ACC癌组织中ESM1呈强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现弱阳性表达,其中有复发、转移、神经周围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临床分期较晚的表达高于无复发、转移、PNI及临床分期较早的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 3.535、2.322、2.646、2.292;P值分别为0.001、0.024、0.010、0.026)。结论ESM-1表达量与ACC复发、转移、神经侵袭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系,即ESM-1表达量与ACC恶性程度相关,可为ACC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