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中颅窝脑膜瘤术中蝶顶窦引流静脉的保护

      2022, 28(3):66-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50

      关键词:蝶顶窦引流静脉中颅窝脑膜瘤显微手术
      摘要 (700)HTML (177)PDF 1.17 M (21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中颅窝脑膜瘤术中保护蝶顶窦引流静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55.5岁;发病时间4个月至3年。27例患者侧裂静脉呈蝶顶窦优势引流者15例,非优势引流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经额颞筋膜间入路行脑膜瘤切除术。结果 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中Simpson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术中3例蝶顶窦非优势引流者,因肿瘤包绕粘连,给予电凝切断。术后无1例死亡。术后1例因脑水肿加重行二次手术去骨瓣减压。随访2~13年,平均随访5.5年,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中颅窝脑膜瘤常累及甚至包绕蝶顶窦引流静脉,术前要详细评估静脉引流情况,术中要重视该静脉的保护,锐性分离解剖保留引流静脉,才能减轻术后脑水肿。

    • 原发性鼻腔-鼻窦砂粒体型脑膜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1, 27(4):465-46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34

      关键词:鼻腔-鼻窦砂粒体型脑膜瘤诊断治疗
      摘要 (45)HTML (249)PDF 1.28 M (185)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报道1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砂粒体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 患者,女,50岁,因渐进性右侧鼻塞1年余入院。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鼻腔及筛窦内不规则占位性病变,遂在全麻鼻内镜下行右侧鼻腔筛窦肿物切除术。结果 肿物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砂粒体型脑膜瘤(WHO I级)。患者鼻塞及头痛症状消失,术后2个月复诊见鼻腔术区黏膜上皮化完成,鼻腔无粘连,暂未见肿物复发。结论 原发于鼻腔-鼻窦的异位砂粒体型脑膜瘤少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上应争取完全切除肿物及周边受侵犯组织,以达到根治,防止复发。

    • 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

      2019, 25(3):257-2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7

      关键词:矢状窦旁脑膜瘤|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术前评估
      摘要 (54)HTML (0)PDF 850.00 Byte (185)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治疗的31例累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切除程度:Simpson 1级切除16 例(51.61%);Simpson 2级10 例(32.26%);Simpson 3级4例(12.91%);Simpson 4级1例(3.22%)。肢体麻木无力改善12例,2例无改善,2例加重;2例头痛症状持续,余5例症状消失;2例癫痫症状完全缓解,余1例需持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体检发现肿瘤的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检示Simpson 1级切除患者病理分级均为WHO分级I级;Simpson 2级切除中,2例为WHO分级II级,余8例为WHO分级I级;Simpson 3级切除中,3例为WHO分级II级,1例为WHO分级III级;Simpson 4级切除的1例为WHO分级III级;15例未达到Simpson 1级切除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放射治疗。随访3~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6个月,复发1 例,为WHO分级II级,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已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肿瘤及肿瘤基底部硬膜全切,术后有较低复发率,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可指导术前手术计划、切口范围,为掌握肿瘤基底部矢状窦特征,术中处理矢状窦附着处肿瘤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

      2018, 24(4):303-30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2

      关键词: 脑膜瘤;前颅底|手术入路|前颅底修补|脑脊液鼻漏|眶-额窦入路
      摘要 (46)HTML (0)PDF 983.00 Byte (267)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 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II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I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 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经眶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  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2018, 24(4):327-3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6

      关键词: 脑膜瘤|颈内动脉|包裹|蝶鞍区|显微手术
      摘要 (61)HTML (0)PDF 1.01 K (344)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临床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5月收集的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6.5岁,发病时间11个月至6年,所有患者均经额颞入路行脑膜瘤切除。结果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中SimpsonⅡ级切除15例,Ⅲ级切除4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2~8年,平均随访时间6.5年,无一例肿瘤复发。术后发生可恢复性脑梗塞6例,经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出现不可恢复性脑梗塞,术后1年仍无改善。结论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手术风险极大,预判颅底重要解剖结构,沿神经血管走形锐性分离,术中避免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和术后积极预防血管痉挛,能够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 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7, 23(6):512-516.

      关键词:窦镰旁脑膜瘤|中央区|头部MRV|显微外科手术
      摘要 (64)HTML (0)PDF 1.18 K (296)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中央区窦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该病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2015年40例中央区窦镰旁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按照Simpson分级 40例患者其中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壁者22例行Simpson I级切除16例,Simpson II级切除6例;位于中央区侵犯大脑镰及矢状窦腔者6例行Simpson I级切除4例(肿瘤致窦腔完全闭塞),Simpson IV级切除2例(肿瘤未使窦腔完全闭塞);位于中央区皮层深部只侵犯大脑镰者5例均为Simpson I级切除;位于中央区皮层凸面只侵犯矢状窦者7例,其中只侵及窦壁者5例Simpson I级切除3例,Simpson II级切除2例,侵入窦腔者2例均行Simpson IV级切除。以上40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5年,Simpson I级切除的28例患者均无复发;Simpson II级切除8例者其中7例无复发,1例随访半年后肿瘤复发,予以伽马刀治疗后肿瘤消失;Simpson IV级切除4例随访1年后肿瘤均有所增长,均予以伽马刀治疗,之后失访。术后出现偏瘫者10例,随访1年后完全恢复者6例,4例部分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静脉窦等的血管影像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能有效地保护功能区皮层结构及回流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提高全切率,降低致残及复发率,避免死亡。

    •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2016, 22(2):105-109.

      关键词:颈静脉孔|颈静脉球瘤|神经鞘瘤|脑膜瘤
      摘要 (374)HTML (0)PDF 1.53 K (533)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颈静脉孔区常见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指导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998年4月~2011年5月38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8例颈静脉孔区肿瘤中神经鞘瘤25例,颈静脉球瘤8例,脑膜瘤5例,38例均行颅底CT、MRI平扫增强检查及显微手术治疗。主要首发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颈静脉球瘤呈典型的“盐椒征”、强化明显,颈静脉孔扩大、边缘极不规则;神经鞘瘤常呈不均匀强化、部分囊性变,颈静脉孔扩大、边缘规则;脑膜瘤“脑膜尾征”典型,颈静脉孔扩大不明显、边缘骨质增生硬化较不规则、偶可见钙化。结论颈静脉孔区不同类型肿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相邻结构改变,有利于神经外科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

    • 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切除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2016, 22(4):288-292.

      关键词: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程度|海绵窦
      摘要 (288)HTML (0)PDF 932.00 Byte (479)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切除程度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985年11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的127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侵犯海绵窦、粘连颈内动脉、质地对切除程度的影响。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肿瘤全切除104例,全切除率为81.9%。随访患者120例,7例患者失访。平均随访81.6个月,随访平均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90.6分,肿瘤全切除98例病例复发10例,复发率10.2%;22例次全切除患者肿瘤进展10例,进展率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侵犯海绵窦、直接粘连颈内动脉及分支以及肿瘤大小是影响全切除的因素,而与肿瘤质地无关。结论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第一次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肿瘤侵犯海绵窦、粘连颈内动脉及分支以及肿瘤大小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主要因素。

    • 眶颧入路切除蝶眶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6, 22(6):430-433.

      关键词:眶肿瘤|脑膜瘤|前颅底|眼球突出
      摘要 (174)HTML (0)PDF 1.10 K (481)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眶颧入路治疗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效果和操作技巧,以提高全切率,降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21例蝶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发病年龄、性别、症状、影像学、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率等。结果蝶眶脑膜瘤患者眼球突出和局部疼痛是主要的发病症状,少数可伴有视力轻度下降。肿瘤长径3~7 cm,平均4.5 cm。18例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orbitozygomatic approach,OZ)入路开颅,3例翼点开颅保留眶缘、仅磨除肿瘤周围骨质(其中1例术后52个月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21例患者其中切除14例(66.7%),近全切除6例(28.6%),部分切除1例(4.8%)。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瞳孔扩大3例(14.3%),术后3个月复查时症状消失;1例偏瘫,后肌力恢复至IV+级。结论采用“适当剪裁”的眶颧入路,蝶眶处的脑膜瘤可良好显露;硬膜外预先处理肿瘤基底,血供可大大减少肿瘤出血;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可获满意的肿瘤切除效果和生存质量。

    • 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2016, 22(6):438-441.

      关键词:内镜|经鼻蝶入路|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
      摘要 (222)HTML (0)PDF 1.16 K (918)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行性、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疗效、并发症、长期随访结果。结果19例中9例实现Simposon I级切除,8例II级切除,2例III级切除。6例头痛均好转,16例视力视野损害患者术后改善14例,2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1例并发颅内感染,12例出现嗅觉损害。随访4~31个月无迟发型脑脊液漏、癫痫、尿量改变、垂体功能减退等并发症。10例嗅觉损害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时均得到部分恢复。结论内镜下经鼻蝶扩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是可选的理想手术入路。

    上一页12
    共2页11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