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5):12-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09
摘要:目的 探讨外鼻肿物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4例外鼻肿物,分析肿物的发病部位、大小、病理类型、手术和修复方法等。结果 本组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 1.125∶1,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外鼻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最多(16例,80%),各年龄层均有发病,恶性肿瘤的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以上人群(15例,75%)。术中彻底切除肿物后,选择直接缝合15例,邻近皮瓣修复7例,转移鼻唇沟皮瓣修复10例,植皮2例。术后随访1例接受放化疗,2例接受单纯化疗。28例伤口一期愈合,鼻外观基本对称,鼻腔无明显通气功能障碍。1例行二期瘢痕修复。3例失访,3例死亡(死于老龄),2例对外鼻形态不满意。结论 外鼻肿物切除彻底,很少复发,一般无需放化疗。在手术彻底切除肿瘤的基础上,依据缺损部位及程度灵活应用不同的修复方法,重建鼻部轮廓,保持鼻部外形及结构的完整性。其中鼻唇沟皮瓣修复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是临床常选择的治疗方案。
2023, 29(5):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207
摘要:鼻唇沟皮瓣是常用的局部皮瓣修复方法,可用于修复外鼻缺损。通过选择鼻唇沟区皮肤作为修复材料,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面部形态和美学效果,因为该区域的皮肤与邻近的外鼻皮肤在色泽、质地和类型上相似。鼻唇沟皮瓣的分区修复方式包括鼻唇沟推进瓣、易位瓣、折叠瓣、瓦合瓣、岛状瓣和双瓣等。在修复鼻侧面或鼻翼缺损时,根据创面大小可选择推进瓣、易位瓣、瓦合瓣或岛状瓣等方法;针对鼻翼及前鼻孔等部位的洞穿型缺损,可选择鼻唇沟折叠瓣及瓦合瓣;针对鼻下部的组织缺损,可选择鼻唇沟双瓣进行修复。在选择适合的鼻唇沟瓣类型和分区修复方式时,术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缺损程度和位置、血供情况、组织可塑性以及术后外观和功能要求等。
2023, 29(5):14-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54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9月舌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同期行舌缺损修复。其中男25例,女7例,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上臂外侧区域穿支血管位置,皮瓣轴线位于三角肌止点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后方1 cm,根据舌缺损面积和形状设计皮瓣。结果 32例患者中,皮瓣大小为7.5 cm×4.0 cm~14.0 cm×6.0 cm,平均厚度为(0.85±0.40) cm,平均血管蒂长度为(8.24±1.37) cm,穿支数量为2~4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除1例患者术后第4天皮瓣坏死改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后皮瓣存活,皮瓣一期成活率为96.9%(31/32)。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随访7~22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无远期并发症。结论 游离上臂外侧皮瓣血管恒定、制备简单、质地薄软,皮瓣成活率高,供区并发症少,是修复舌癌术后半舌缺损的良好选择。
2023, 29(2):112-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16
摘要:目的 观察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对7例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行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及乙状窦缩窄术,首先显露乙状窦骨壁缺损处,将耳甲腔软骨嵌入缺损处进行修复,其中4例患者经乳突入路手术,3例患者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所有患者手术当天耳鸣消失,无头痛、呕吐、发热、眩晕、听力下降及耳廓畸形等并发症,随访4~36个月,6例痊愈,1例显效。结论 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操作简便、取材方便,无需增加手术切口、创伤小,术后无耳廓畸形、疗效好,耳软骨可塑性强、自体组织无排异反应、易成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 28(3):95-9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40
摘要:目的 探索锁骨上带蒂皮瓣修复头颈肿瘤多次手术加放/化疗后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例头颈部肿瘤经过多次放/化疗术后缺损的患者,应用锁骨上带蒂皮瓣进行修复,并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3例患者术后随访皮瓣成活良好,均无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出现。其中1例因缺损较大,未能完全修复,剩余部分缺损3个月后瘢痕化愈合;另外2例恢复良好。结论 锁骨上带蒂皮瓣血运丰富,弹性好,可用于修复头颈部肿瘤多次放/化疗术后等疑难复杂缺损,改善患者外观,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21, 27(2):201-20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69
摘要:目的 探讨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1例患者,用耳鸣致残量化表(THI)均评估为重度搏动性耳鸣,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右耳9例,左耳2例,均为客观性搏动性耳鸣。术前行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9例右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合并骨壁缺损,乙状窦暴露于乳突腔。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均行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术后观察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结果 术后定期采用THI和耳鸣功能指数(TFI)对患者进行耳鸣评估,10例术后搏动性耳鸣即刻完全消失,1例耳鸣响度明显减弱,随诊1年后搏动性耳鸣基本消失。结论 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手术创伤小、操作风险小,是治疗乙状窦憩室和骨壁缺损所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最佳的手术方式,可临床推广。
2021, 27(6):670-67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50006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切除后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FMT)、阔筋膜、鼻中隔带蒂黏膜瓣(HBF)行颅底缺损重建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在鼻内镜下行鼻颅底肿瘤切除且行颅底重建治疗脑脊液鼻漏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颅底缺损大小及部位选择修补材料,缺损<1.5 cm,均采用FMT(24例);缺损≥ 1.5 cm,优先选择HBF(16例),但当HBF无法获取或不适用(缺损位于额窦后壁),选择阔筋膜(25例)。分析患者的修补效果并比较阔筋膜与HBF的修补结果。结果 采用FMT行颅底缺损重建治疗的患者有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一次性修补成功率为91.7%;采用阔筋膜治疗的患者有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一次性修补成功率为96%;采用HBF治疗的患者有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一次性修补成功率为93.8%;总体成功率93.8%。采用阔筋膜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2例、肺部感染0例、术后鼻出血2例,采用HBF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鼻出血2例,两种颅底修补方法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鼻内镜下采用HBF、阔筋膜或FMT行颅底重建治疗脑脊液鼻漏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FMT对于较小(<1.5 cm)的缺损是可靠的修补材料;对于较大的缺损(≥ 1.5 cm),HBF或阔筋膜均可以采用且获得相似的结果,当HBF无法获取或不适用(缺损位于额窦后壁),选择阔筋膜是可行的。
2020, 26(3):231-23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1
摘要:目的目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主力皮瓣是穿支皮瓣,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则应用最为广泛。最近头颈邻近皮瓣得到重新开发和利用,包括锁骨上动脉皮瓣、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和颏下皮瓣,成为头颈部缺损修复新的热点。头颈修复在向着数字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供区功能的保留和受区器官功能重建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组织工程学、活体组织器官的复合打印技术作为3D打印在头颈修复的潜在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探索。
2020, 26(3):235-2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2
摘要:目的探讨颏下皮瓣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①取新鲜成人尸体8具,其中男7具,女1具;死亡年龄30~73岁,平均48岁。尸体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红色乳胶后,通过解剖观察颏下动脉的走形方向、周围分支及管径等基础指标;②回顾分析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年龄65.5岁。6例舌癌,3例口底癌,1例下咽癌。颏下皮瓣设计4 cm×6 cm~7 cm×8 cm大小。术后随访半年,对皮瓣存活、肿瘤复发、功能恢复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分析其临床应用疗效。结果①8具标本中,16侧出现颏下动脉,颏下动脉起始处管径为(1.82±0.35)mm,沿途发出(2.1±0.4)支穿支至皮肤,皮穿支的管径(0.55±0.65)mm。颏下动脉主干全长(45.51±5.22)mm,其沿途发出的分支主要有颌下腺支、颈阔肌支、二腹肌支、下颌舌骨肌支、皮肤穿支。最终在颈前正中区域与对侧血管形成血管网相互吻合;②10例手术患者应用颏下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术后1、3、6个月随访,发现颏下皮瓣存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咀嚼、吞咽及言语功能基本正常,仰头无受限,自身对外形和功能都比较满意。结论颏下皮瓣具有安全、制备简单等优点, 是口腔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可靠术式, 临床上可予推广应用。
2020, 26(3):240-24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3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形式游离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7年9月应用臂外侧嵌合肌皮瓣修复10例口颊癌患者根治术后口颊缺损,男9例,女1例;年龄36~67岁,平均年龄44.5岁。病理类型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TNM 分期其中T4N0M0 4例,T4N1M0 3例,T3N1M03例。病程4~26个月,平均9.8个月。口颊缺损6.0 cm×3.0 cm~8.5 cm×4.5 cm大小,皮瓣轴线为三角肌止点至肱骨外上髁连线。根据缺损实际情况设计皮瓣修复口颊创面,根据血管蒂肌支发出情况和口底腔隙具体设计切取肱肌或肱三头肌肌瓣用于填补口底腔隙。结果臂外侧嵌合肌皮瓣血管蒂长度为(7.7±0.4) cm。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皮穿支共有17支,其中2支穿支型为7例,1支穿支型为3例,全部携带于皮瓣内,皮岛面积为6.0 cm×3.0 cm~8.5 cm×4.5 cm,肌瓣为3.0 cm×2.0 cm×2.0 cm~4.5 cm×2.5 cm×2.0 cm大小,其中7例为肱三头肌肌瓣,3例为肱肌肌瓣。10例嵌合穿支肌皮瓣全部存活,供区均直接闭合。随访12~59个月,平均25.7个月,重建口颊外形不臃肿,无毛发生长,功能满意,肿瘤局部无复发;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臂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臂外侧嵌合肌皮瓣可以作为口颊癌术后口颊缺损修复的方法选择之一。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Skull Base Surgery,2020,26(1):00-00]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