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2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特发性突聋与心血管系统及精神神经系统的关联性

      2025, 31(1):100-105,1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075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队列研究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
      摘要 (35)HTML (56)PDF 859.82 K (47)收藏

      摘要:特发性突聋(即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以下简称“突聋”)病因不明,可能原因为病毒感染、血管、免疫、代谢及遗传因素等。尽管对突聋病因的探究持续不断,但目前仍无确切结论。既往研究多基于个体临床检验报告等相对微观层面,随着病例资料电子化与集成化,大数据分析技术极大地助力了疾病相关的科研工作。得益于此,以英文发表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宏观层面,即利用基于人群数据库进行突聋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从多层面、多维度对突聋病因进行归纳和调研,但结果尚有出入,也未见相关综述,不利于直接览读。因此,本文主要从大数据角度,针对突聋与心血管系统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性进行文献综述。

    • 右心声学造影检测突发性耳聋患者右向左分流的临床价值

      2023, 29(6):36-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66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右心声学造影右向左分流Valsalva动作感音性神经听力损失
      摘要 (235)HTML (226)PDF 1.03 M (194)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右心声学造影(cTTE)探讨突发性耳聋与右向左分流(RLS)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突聋组,另纳入1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与突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比较突聋组与对照组间RLS的阳性率、分流量和分流类型有无差别。应用cTTE将突聋组分为RLS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两组在性别、伴发症状、合并症、耳聋分型及疗效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突聋组与对照组在RLS阳性率、大量分流率及分流类型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突聋组中RLS阳性患者比RLS阴性患者年轻(P<0.05)。结论 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与RLS有关,cTTE检查结合Valsalva 动作可以有效地提高RLS的检出率。

    • 中青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3, 29(6):41-4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70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临床特征预后中青年
      摘要 (287)HTML (267)PDF 788.01 K (362)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中青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耳鼻咽喉科的14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划分,将18~55岁患者作为实验组(n=74),将56~80岁患者作为对照组(n=73),回顾性分析两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耳闷、眩晕等临床症状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失分级、分型及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听力损失较轻,低频下降型相对较多见,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患者突发性耳聋患病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青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具有基础疾病少、听力损伤较轻、低频下降型相对多见等临床特征,通过临床积极救治,往往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 突发性耳聋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23, 29(4):65-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89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甲状腺功能发展预后
      摘要 (148)HTML (230)PDF 832.12 K (426)收藏

      摘要:突发性耳聋是指在72 h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两个频率上听力损失大于20 dB,是常见的耳科急症。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仍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数据。这种疾病的死亡率很低,但它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终生残疾。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了解并掌握影响突发性耳聋发展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对恢复患者听力及评估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些年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不断增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突发性耳聋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 28(6):39-4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516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代谢综合征治疗效果影响因素
      摘要 (69)HTML (279)PDF 877.96 K (22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8月收治的98例(104耳)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耳56耳,右耳48耳。分析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98例(104耳)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40.38%,其中无效62耳,有效29耳,显效4耳,痊愈9耳;治疗无效组发病天数≥7d、伴发眩晕、未使用巴曲酶比例高于治疗有效组(P<0.05),听力损失低频型患者预后较好(P<0.05);两组年龄、性别、耳侧、听力损失分型(高频型、平坦型、全聋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天数≥7d、伴发眩晕是影响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有效率偏低,其中发病天数≥7d、伴发眩晕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022, 28(6):44-4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94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全频下降型巴曲酶注射液敏感性凝血功能
      摘要 (115)HTML (296)PDF 873.91 K (57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巴曲酶敏感性及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2月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48例,根据患者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分为敏感组及非敏感组,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FIB的变化及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变化。结果 ①4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75.0%,其中平坦型总有效率为72.4%,全聋型总有效率为78.9%,敏感组有效率为85.7%,非敏感组有效率为60.0%,敏感组有效率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敏感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IB、APTT下降,TT、P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敏感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FIB降低,TT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敏感组FIB低于非敏感组,TT、PT高于非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曲酶敏感性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主要与FIB、PT、TT密切相关,与APTT相关性不大,但机体可能通过APTT内源性凝血功能,降低出血风险。巴曲酶可增强抗凝血功能,促进内耳微循环,使抗凝、纤溶和凝血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平衡,安全性良好。

    •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分析

      2021, 27(3):269-27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13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眩晕综合征临床分析
      摘要 (88)HTML (334)PDF 855.50 K (74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或突聋伴眩晕综合征(非BPPV)与突聋不伴眩晕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0例突聋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眩晕症状,分为突聋伴眩晕组(163例)和突聋不伴眩晕组(237例)两组。163例突聋伴眩晕组患者进一步分为突聋伴BPPV组(97例)和突聋伴非BPPV组(66例)。所有入院患者行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检查,根据不同听力曲线采用分型治疗,记录不同分组的听力疗效。结果 突聋伴BPPV组与突聋伴非BPPV组比较,两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不伴眩晕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突聋伴BPPV组及突聋伴非BPPV组(P<0.05)。结论 对于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其听力疗效基本一致,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患者,眩晕是影响其听力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1, 27(5):589-59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159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血栓通注射液巴曲酶代谢综合征血液流变学
      摘要 (608)HTML (318)PDF 831.56 K (27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50)给予巴曲酶、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神经的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n=50)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听力阈值及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在内的血清血液流变学指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黏度、中切黏度、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连接蛋白26和血清连接蛋白30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测得听力阈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听力阈值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巴曲酶可有效改善突发性耳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上调血清连接蛋白26和连接蛋白30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内耳微循环,减轻听力损伤。

    • 产褥期突发性耳聋的诊治经验

      2020, 26(5):570-57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5019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产褥期
      摘要 (72)HTML (0)PDF 826.00 Byte (146)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产褥期妇女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案,积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例产褥期突发性耳聋患者,分析其耳聋分型及听力损失级别,充分考虑患者所处的特殊时期,2例患者均采用2~3周短期断乳+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治疗方案。采用改善内耳微循环、抗凝、营养神经、口服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病例1停药后7 d复诊,眩晕消失,患耳各频率听力提高50 dB左右。病例2停药后7 d复诊,眩晕基本缓解,耳鸣减轻,患耳各频率听力提高30 dB左右。两例患者均在停药后1周恢复哺乳,1个月后复查,新生儿发育正常,患者听力稳定,无再次下降。结论妊娠合并突发性耳聋药物治疗主要以营养神经为基础,配合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改善情绪,调整睡眠等治疗,且强调早期治疗,用药期间建议短期断母乳,牛乳喂养,停药后1周恢复哺乳,不会造成新生儿营养不良。

    • 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性激素的临床观察

      2019, 25(5):533-53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17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围绝经期|性激素|临床观察
      摘要 (68)HTML (0)PDF 891.00 Byte (295)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处于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性激素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 2013年8月—2017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处于围绝经期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32例作为研究组,以来院体检的129名围绝经期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性激素6项水平即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 (E2)、孕酮(P)、睾酮(T)、催乳素(PRL)。然后分析研究组患者性激素各项指标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中的差异性。进而对性激素各项指标与研究组患者的纯音听阈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组中E2、P两项激素下降的比率(89%和68%)显著高于对照组(67%和52%),且研究组E2、P两项指标[(34.04±30.49)pmol/L和(0.61±0.37)n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2.03±30.32)pmol/L和(1.08±0.58)nmol/L](P<0.05)。而FSH、LH、T、PR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在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中的各项指标,E2与P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E2和P与纯音听阈负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期突发性耳聋患者的E2和P显著下降,并与患者的病情程度成负相关。E2、P在围绝经期妇女突发性耳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策略中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一页123
    共3页24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