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13-1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174
摘要:目的 探讨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不同鼻眼相关疾病选择经鼻内镜不同手术径路治疗的优势并分析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收治的48例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类型及范围,采取5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选择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39例,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径路3例,鼻内镜下扩大鼻腔外侧壁切除径路3例,鼻内镜下联合眉弓径路2例,鼻内镜下联合唇龈沟径路1例,评价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径路的优势和疗效。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5例经鼻内镜下经典Messeerklinger手术径路视神经管减压术中,3例从术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指数/20 cm,1例从术前视力0.1恢复到术后0.4,1例无明显好转;其余43例患者眼部症状完全消除,无复视斜视、视力减退、眼干、溢泪、眼球突出、红肿,无脑脊液鼻漏、面部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术后鼻腔通气良好。结论 根据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鼻眼相关疾病的不同类型、范围及影像学特点,选择鼻内镜下不同径路手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疗效满意。
2025, 31(1):42-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137
摘要: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术后最常用的药物治疗。虽然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可有效减轻与慢性鼻窦炎(CRS)相关的症状,且减少全身副作用,但其在鼻腔内的分布是有限的,主要依赖于其释放介质。皮质类固醇药物洗脱支架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技术,可以将高浓度的皮质类固醇直接且持续地释放至鼻窦黏膜上。目前,药物支架最常用于CRS患者的内镜鼻窦手术(ESS)的术中和术后,可显著改善黏膜炎症及术后症状,并降低鼻息肉的复发。本文综述了两种类固醇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证据,药物支架结合其他局部给药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药物分布,为术中及术后联合用药提供思路。
2024, 30(2):9-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82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ILIT)草花粉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等电子数据库,纳入诊断为草花粉诱导的AR患者,并接受淋巴结内免疫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结局包括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视觉模拟量表。次要结局包括不良事件、生活质量、血清特异性IgE、血清特异性IgG4、皮肤点刺试验和鼻腔激发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纳入9项研究269名受试者,所有研究都包括草花粉过敏原,其中5项研究还包括草和/或桦树花粉过敏原。除1项研究注射间隔时间为2周外,其余均为4周。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ILIT组显著改善视觉模拟量表(P<0.05),而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杜松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表现出中度异质性(I2=60%)。每4周注射1次过敏原是改善症状和药物联合评分的最佳间隔时间,而加强注射或增加剂量是否能改善临床效果尚无定论。结论 Meta分析显示,ILIT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增加注射剂量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ILIT对草花粉诱导的AR视觉模拟量表有显著改善,仍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期的试验来标准化治疗方案。ILIT可能在未来的AR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 30(1):16-2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28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鼓室硬化患者的听力学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效果,为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135耳)鼓室硬化手术患者,对比手术前后听力学资料。结果 Ⅰ、Ⅱ型鼓室硬化患者多表现为传导性耳聋(分别为71.4%、68.8%),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混合性耳聋出现的比例更高(66.7%)。各型鼓室硬化的听力曲线以平坦型为主。卡哈切迹出现率为13.3%(18/135),Ⅳ型鼓室硬化患者中38.9%患者听力图出现了卡哈切迹。各型鼓室硬化患者(除Ⅲ型鼓室硬化外)术后气骨导差(ABG)和气导平均听阈(PTA)均较术前降低。Ⅰ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高(79.0%),Ⅳ型鼓室硬化的手术成功率最低(63.9%)。结论 各型鼓室硬化患者听力图多呈现平坦型曲线,混合性耳聋最多见于Ⅳ型鼓室硬化,卡哈切迹的出现可提示镫骨的固定。手术清除鼓室内硬化灶是主要的治疗方式,Ⅰ型鼓室硬化术后成功率最高,Ⅳ型鼓室硬化最低。
2024, 30(5):23-2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76
摘要:目的 比较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应用苯环喹溴铵鼻喷剂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8月就诊的200例中-重度A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00例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研究组100例采用苯环喹溴铵鼻喷剂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鼻部症状评分、生活质量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00% vs 82.00%, χ2=5.531,P=0.018);两组治疗4周后鼻塞、打喷嚏、鼻痒、流涕及鼻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各项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7.00% vs 3.00%,P>0.05)。结论 中-重度AR患者应用苯环喹溴铵鼻喷剂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疗效,相比较而言,前者疗效更好,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2024, 30(6):95-9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18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行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术,n=20)、B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n=20)、C组(喉切除术,n=20),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3组患者并发症、复发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C组比较,B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视觉模拟评分(VAS)、黏膜恢复评分更低,首次经口进食时间、首次发声时间及住院天数更短,喉功能改善率更高,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及CO2激光术可改善喉部功能、减轻疼痛,促进创面黏膜恢复、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4, 30(5):98-10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13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与疗效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患儿的临床诊疗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例(183耳)行鼓膜置管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68±2.54)岁,多集中在3.5~7岁,占86.57%。183耳术后通气管留置时间为3~18个月,平均留置时间为(9.43±3.82)个月。痊愈耳(126 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11.82±3.11)个月,未愈耳(57耳)通气管留置时间平均为(9.13±3.21)个月,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时间<6个月者痊愈率为51.92%,≥6个月者痊愈率为75.57%,两者之间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卡方分析鼓膜显著塌陷或菲薄、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早期活动等因素与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儿童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早期脱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过早脱管或取管,影响SOM患儿治愈率。鼓膜重度塌陷或菲薄、术后通气管堵塞、术后中耳感染、术后不按时复查、术后早期较强活动是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2022, 28(5):1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223
摘要:目的探讨舌根中线部分切除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Ⅲ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5月诊治的20例Ⅲ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3岁。入院后行相关检查排除手术及全麻禁忌,均行舌根中线部分切除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术后6~24个月复查睡眠监测。结果根据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13例(65%)患者有效,7例(35%)患者无效,但此7例无效患者手术前后ES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于Ⅲ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舌根中线部分切除术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疗效较好的手术方式。
2022, 28(1):18-2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52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高选择性鼻后神经丛切断术治疗中重度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30例经规范的药物和(或)免疫治疗1年以上疗效欠佳的中重度常年性AR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双侧鼻内镜下高选择性鼻后神经丛切断术;选取同一时期上述疗效欠佳的30例AR患者作为对照组,继续接受药物治疗。根据中重度常年性AR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对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前后VAS评分,通过积分法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1年进行随访评价,对照组有效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20.00%;观察组有效2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鼻塞、鼻漏、喷嚏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症状较对照组改善显著。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活动性鼻出血、干眼及腭部麻木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高选择性鼻后神经丛切断术治疗中重度常年性AR短期内疗效确切,能够完全切断鼻后神经的3个主要分支及细小分支,有效避免损伤翼腭窝内容物,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2, 28(4):25-2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43
摘要:目的 探讨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不同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9例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对其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真菌球性上颌窦炎。根据临床资料可分为4种不同的临床特征:①单纯真菌球性上颌窦炎2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头痛、脓涕、涕血、鼻塞;术中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②无症状型15例:此型主要是体检或者其他疾病检查无意发现,鼻窦影像学特点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特征,术中对上颌窦开放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给予鼻腔冲洗;③合并鼻息肉8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鼻塞、脓涕、头痛、头晕等症状。手术以切除鼻息肉,开放上颌窦并适当扩大窦口,术后按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④合并变应性鼻炎5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涕血、鼻塞伴喷嚏、清涕、鼻痒等变应性鼻炎症状,术中可见病变窦腔内黏膜水肿,呈息肉样变。开放上颌窦并扩大窦口,术后给予变应性鼻炎治疗同时给予鼻腔冲洗,当病变位于上颌窦前、内下、底壁时,在0°内镜下加行改良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结论 根据真菌球性上颌窦炎其不同临床特征进行分型有利于精准诊治;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可以减少手术后复发,改善预后。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