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5):83-8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0
摘要: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分子3(SMAD3)和白细胞分化抗原44(CD4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PTC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取距离癌组织3 cm以上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MAD3和CD44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SMAD3和CD44的阳性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PTC患者癌组织中SMAD3和CD44的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SMAD3和CD44与PT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P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PTC组SMAD3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8.484,P<0.05),CD44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11.232,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TC患者癌组织中SMAD3和CD44的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0.519,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PTC组SMAD3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χ2=41.905,P<0.05),CD44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χ2=62.888,P<0.05)。SMAD3表达与TNM分期(χ2=7.678,P=0.006)、淋巴结转移(χ2=20.398,P<0.05)、侵犯包膜(χ2=9.881,P=0.002)有关。CD44表达与TNM分期(χ2=3.959,P=0.047)、淋巴结转移(χ2=20.702,P<0.05)、侵犯包膜(χ2=10.363,P=0.001)有关。术后随访3年发现,SMAD3阳性表达PTC患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χ2=4.644,P=0.031)。CD44阳性表达PTC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率(χ2=5.331,P=0.02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SMAD3和CD44表达是影响P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PTC组织中SMAD3呈异常低表达,CD44呈高表达,其水平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
2023, 29(2):57-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39
摘要:目的 分析20种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集中获取395例PTC患者的数据,其中包括59例癌旁组织数据。比较20种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及其与PTC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筛选预后相关的m6A甲基化调节基因,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建立PT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分析预后相关m6A甲基化调节基因与肿瘤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采用R语言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15种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中表达上调,3种表达下调。HNRNPC与IGF2BP2及ALKBH5的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HNRNPC和IGF2BP2的表达与PTC的T分期相关;YTHDF1的表达与性别相关;METTL14、YTHDC1、YTHDF2和HNRNPA2B1的表达与PTC的临床分期相关;FTO、IGF2BP1和YTHDF3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由此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显示预测PTC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95%CI 0.615-0.891)和0.729(95%CI 0.613-0.846)。YTHDF3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和CD4+T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相关;FTO与巨噬细胞、NK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相关。结论 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PTC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2, 28(3):73-7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21
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肿瘤特征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509例,男105例,女404例;年龄18~85岁,平均(45.38±14.85)岁。其中临床分期Ⅰ期382例,Ⅱ期127例。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是否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其中178例患者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31例患者不存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存在颈侧区转移和不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现,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中年龄<40岁、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B1,BRAF)不存在突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存在颈侧区转移的患者(P<0.05)。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发现肿瘤最大直径>2 cm (OR=3.482,95%CI:1.482~5.642,P=0.000)、转移中央区淋巴结数量>5个(OR=6.583,95%CI:2.384~12.373,P=0.000)、多灶性(OR=3.473,95%CI:1.387~8.684,P=0.032)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OR=3.952,95%CI:1.489~9.572,P=0.000)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2 cm、转移中央区淋巴数量>5个、多灶性以及BRAF不存在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 27(4):445-45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51
摘要: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C1(APOC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癌旁(PC)组织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UALCAN数据库比较PTC及PC组织APOC1 mRNA的表达差异;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预测APOC1对PTC的预后价值;HPA数据库预测APOC1在蛋白层面的表达情况;TIMER数据库研究APOC1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Linked Omics数据库和GeneMANIA数据库研究与APOC1密切相关的基因;GSCALite数据库对PTC中前5关键基因的药物靶标和癌症相关通路进行分析;最后对APOC1基因进行单基因GSEA分析。结果 PTC组织中APOC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C组织;APOC1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临床分期、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的PTC中显著升高;APOC1 mRNA表达水平与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APOC1与多条癌症通路相关,并可受到abiraterone、GSK-J4、SR8278抑制调节;GSEA单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APOC1功能富集在丙酸代谢、缬氨酸和异亮氨酸、三羧酸循环、牛磺酸代谢、JAK-STAT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凋亡、癌症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0.05)。结论 APOC1基因在PTC中高表达,与预后、免疫浸润相关,可以作为PTC诊断、预后、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2020, 26(3):349-3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6
摘要:目的微小RNA (micro RNA, miRNA)是一类长度范围为18~22个核苷酸的单链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MiRNA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诱导翻译抑制或靶向mRNA的互补结合以达到沉默的效果。他们可能作为抑癌基因或致癌基因参与癌症的生物学调控。其中一些miRNA也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患者的基因调控。MiRNA可能对PTC的诊断、预后判断和预测PTC的复发有重要意义。本文就miRNA的生物起源、生物功能以及他们在PTC中的表达模式、作用靶点、分子调控机制和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2020, 26(5):584-58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5023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颈部局灶型Castleman病 (UCD)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 例PTC合并颈部UCD的临床病例资料,并检索国内外文献。该患者术前行甲状腺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FNA)倾向PTC,合并右颈侧区淋巴结肿大,行甲状腺右侧腺叶合并峡部切除及右颈II、III、IV、VI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声音嘶哑及低钙症状,术后 4 d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证实颈侧区肿大淋巴结为UCD。结论PTC合并UCD极为罕见,且UCD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但手术切除多可治愈;PTC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者,临床医生不仅需考虑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可能,还需警惕UCD的存在。
2018, 24(5):442-4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12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探讨初次手术规范化操作的意义。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3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初次手术中甲状腺区及侧颈区术式,对比再次手术情况,分析导致再次手术原因。结果355例患者甲状腺或中央区再次手术者273例,其中初次手术甲状腺切除规范组140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60.6±54.9)个月;不规范组13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54.1±41.2)个月,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340,P=0.022);侧颈区再次手术者共99例,其中清扫规范组56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39.3±33.8)个月;颈部清扫不规范组4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26±24.1)个月, 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178,P=0.041)。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甲状腺切除范围不够或侧颈区清扫范围不足。初次手术,单侧单发病灶应至少行患侧及峡部切除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余均应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有颈部转移的患者,初次手术应至少行II(IIa)、III、IV区侧颈部清扫。
2018, 24(6):547-55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2
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注射液对提高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精准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手术治疗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采用精细被膜解剖法,实验组术中在甲状腺真被膜下注射纳米碳悬浊液。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术中显露情况,甲状旁腺误切情况、手术后24 h血清钙离子和甲状旁腺激素E(parathyroid hormone, PTH)情况及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甲状旁腺显露111枚,对照组93枚(P<0.05);实验组2例甲状旁腺误切,误切率4%(2/50),对照组9例甲状旁腺误切,误切率18.75%(9/48)(P<0.05);实验组暂时性PTH减低4%(2/50),对照组暂时性PTH减低22.9%(11/48)(P<0.05);实验组暂时性低钙血症6%(3/50),对照组27.1%(13/48)(P<0.05);实验组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6%(3/50),对照组20.83%(10/48)(P<0.05)。结论纳米碳混悬注射液能够提高手术中甲状旁腺的辨识度,减少甲状旁腺的误切,保护甲状旁腺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喉返神经的辨识度。
2017, 23(6):559-562.
摘要:目的探讨乏氧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 ERα)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 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88例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HIF-1α、ERα和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三者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中HIF-1α、ERα和MMP-9三者阳性率(70.45%,62.5%和84.1%)均高于癌旁组织(P<0.01);PTC组织中HIF-1α、ERα和MMP-9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在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Ⅲ~Ⅳ期病例3者阳性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临床I~Ⅱ期病例(P<0.05或P<0.01);ERα阳性率在直径>2 cm的病例高于直径≤2 cm者(P<0.05);HIF-1α与ERα、HIF-1α与MMP-9阳性率呈正相关(均为P<0.01);ERα阳性率与MMP-9也呈正相关(P<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HIF-1α、ERα高表达可能通过MMP-9参与PTC的临床进程。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