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1):24-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42
摘要:目的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现有的诊断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诊断模型来补充现有的诊断方法。方法 利用CRSwNP患者(GSE23552、GSE36830)的公开基因表达数据来识别潜在的差异基因,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进一步筛选特异性基因,建立CRSwNP的早期诊断模型。结果 共发现78个上调基因和25个下调基因,随机森林算法筛选了4个特异性基因(HPGDS、IL1RL1、FMO3、DOK3),人工神经网络构建出基于上述基因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AUC=0.986),独立数据集GSE194282进一步验证了其准确性(AUC=0.888)。结论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早期CRSwNP,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改善临床决策。
2023, 29(1):55-5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82
摘要: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CRS)具有较高的治疗抵抗率及复发率,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CRS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是研究该疾病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理想手段。小鼠是常用的建模动物,但目前基础研究中仍缺乏一种公认成熟稳定的ECRS小鼠模型,成为对该病发病机制解析、药物筛选、精准治疗、诊断预后的关键瓶颈。本文回顾目前常用的ECRS小鼠模型,对其建模原理、方法步骤、评价指标及模型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ECRS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2023, 29(2):57-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39
摘要:目的 分析20种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集中获取395例PTC患者的数据,其中包括59例癌旁组织数据。比较20种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组织与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及其与PTC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筛选预后相关的m6A甲基化调节基因,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建立PTC患者预后预测模型。分析预后相关m6A甲基化调节基因与肿瘤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采用R语言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15种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中表达上调,3种表达下调。HNRNPC与IGF2BP2及ALKBH5的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HNRNPC和IGF2BP2的表达与PTC的T分期相关;YTHDF1的表达与性别相关;METTL14、YTHDC1、YTHDF2和HNRNPA2B1的表达与PTC的临床分期相关;FTO、IGF2BP1和YTHDF3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由此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显示预测PTC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95%CI 0.615-0.891)和0.729(95%CI 0.613-0.846)。YTHDF3与内皮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和CD4+T细胞在肿瘤中的浸润相关;FTO与巨噬细胞、NK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相关。结论 m6A甲基化调节基因在PT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PTC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3, 29(1):67-7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88
摘要:目的 探究内鼻阀(INV)的重要参数包括单侧INV面积(AINV-R、AINV-L)、INV总面积(AINV)、单侧INV高度(HINV-R、HINV-L)、单侧INV底线长度(WINV-R、WINV-L)、单侧INV角(αINV-R、αINV-L)和INV角之和(αINV)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40例无鼻部疾病及症状汉族成年人的颌面部三维CT的数据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7.05±17.82)岁。以重建鼻腔气流三维模型,定位INV并测量其重要参数。根据INV的形态特点,构建预测模型:单侧AINV=WINV×HINV/2=tan[radians(αINV)]×(HINV)2/2,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作INV静态参数之间以及其与左右侧别、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AINV-L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强(Z=-1.075,P>0.05;r=0.766 2,P<0.01),AINV-R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极强(t=-1.238,P>0.05;r=0.818 2,P<0.01)。AINV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极强(Z=-1.156,P>0.05;r=0.799 3,P<0.01)。比较左右两侧的INV参数可知,AINV-R较AINV-L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81、-2.029,P<0.05)。比较男性及女性的INV参数可知,男性的AINV-L、AINV-R及AINV较女性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5、-3.336、-3.297、-4.223及-4.041,P<0.05),AINV-L与HINV-L、AINV-R与HINV-R间呈正相关(r=0.619 4、0.7101,P<0.01)。比较不同年龄组间的INV参数可知,<50岁人群的AINV-L及AINV较≥50岁人群的偏大(t=3.694、3.131,P<0.01),AINV-L、AINV与年龄呈负相关(rs=-0.519 8、-0.433 1,P<0.01)。这种负相关可能与年龄增长过程中αINV-L的减小有关,相关分析提示αINV-L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4 7,P<0.05)。进一步比较不同年龄组内的左右两侧INV参数,发现:<50岁人群的αINV-L及αINV-R、AINV-L及AINV-R无统计学差异,然而≥50岁人群的αINV-R较αINV-L偏大、AINV-R较AINV-L偏大(Z=-2.726、-2.987,P<0.01)。相关分析提示:αINV R-L与年龄呈正相关(r=0.342 8,P<0.05),AINV R-L与αINV R-L呈正相关(r=0.710 9,P<0.01),AINV R-L实测值与AINV R-L计算值呈正相关(r=0.779 5,P<0.01)。结论 本研究提出预测模型单侧AINV=WINV×HINV/2=tan[radians(αINV)]×HINV2/2并进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强。该模型还可用来解释不同侧别、性别及年龄分组间的INV静态参数差异,并补充AINV-L、AINV、αINV-L与年龄呈负相关。
2023, 29(3):86-9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75
摘要:目的 构建初次行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声带麻痹情况的预测模型,预测声带麻痹发生几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2月收集的394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声带麻痹分为声带麻痹组与无声带麻痹组。根据时间顺序,将2012年1月—2021年5月收集的358例患者作为建模组,2021年6月—2022年2月收集的36例患者作为验证组,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两组临床患者基本资料,选择最合适的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癌术后声带麻痹的影响因素。内部通过十折交叉验证,外部验证通过比较建模组及验证组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评估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价值,计算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预测概率P值,根据P=1/1+e-y,计算出Y值,最后绘制Nomogram图。结果 394例患者均一次完成甲状腺癌手术切除,术后41例患者发生声带麻痹,声带麻痹发生率为10.4%。Logistic回归模型可知喉返神经入喉处是否粘连(OR=11.804,95%CI为3.078~45.273)、术前Tg(OR=0.021,95%CI为0.002~0.202)、是否贴近喉返神经(OR=20.984,95%CI为2.058~214.007)、手术时间(OR=2.768,95%CI为1.122~6.829)是甲状腺癌术后声带麻痹的独立预测因素。十折交叉验证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284,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 3(95%CI为0.716~0.872),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 2(95%CI为0.526~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测显示模型拟合较好,建模组Chi-Square=1.1,P=0.981 6,验证组Chi-Square=3.87,P=0.567 7;约登指数最大为0.188,此时灵敏度为0.57,特异度为0.62,ROC曲线下面积为0.59,P=0.216,为最佳临界值,根据P=1/1+e-y,此时Y=-1.25。结论 本回归模型预测准确度较好,对甲状腺癌术后预防声带麻痹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2, 28(6):87-9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34
摘要:目的 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及治疗手段疗效评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对小鼠鼻腔灌洗以及鼻黏膜的获取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提高小鼠鼻腔灌洗以及鼻黏膜获取的效率与质量。方法 经后鼻道的鼻腔灌洗方法,并将它与经气管插管的鼻腔灌洗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灌洗液回收率以及操作耗时,以确定两种方法的优劣。另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两种小鼠鼻黏膜获取方法:即从鼻骨和上颚两个开放的窗口获取鼻黏膜,以及分部位获取鼻黏膜的方法,并通过图片的形式对过程予以了展示。结果 经过简单培训的实验员用后鼻道鼻腔灌洗法收集的灌洗液量要显著高于颇有经验的实验员用气管插管鼻腔灌洗法获取的灌洗液量,平均回收率达93%,而且操作耗时明显缩短。通过从鼻骨和上颚两个开放的窗口获取鼻黏膜,以及分部位获取鼻黏膜的方法,可以分别实现最大化的获取小鼠鼻黏膜。结论 经后鼻道的鼻腔灌洗,从鼻骨和上颚两个开放的窗口获取鼻黏膜,以及分部位获取鼻黏膜的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容易掌握,将会为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研究的取材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2021, 27(5):517-5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67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的差异,开发和验证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18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中均进行了功能性或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将符合条件的136例纳入本研究中,按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为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46例)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9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切缘阴阳性、喉癌分型、会厌前间隙是否受侵、软骨是否受侵、前联合是否受侵等危险因素,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由此建立一个可以预测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 (P)=0.262+1.010×X1+1.624×X2+1.205×X3-1.153×X4-2.270×X5(X1=前联合受侵,X2=肿瘤大小>4~6 cm,X3=肿瘤大小>2~4 cm,X4=中分化,X5=高分化);计算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准确度;利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验证,用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用校准图评价模型的一致性。结果 前联合受侵、病理分级低分化、肿瘤大小(>2~4 cm)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UC为0.767,95%CI为(0.679,0.854),予以bootstrap法内验证:AUC为0.757,95%CI为(0.661,0.841),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接近,可认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一致。结论 前联合受侵、肿瘤大小(>2~4 cm)、病理分级低分化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评价和验证后,得知此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高。
2021, 27(5):559-5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06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模型。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行鼻内镜术的172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作为分组依据,将复发的48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将未复发的124例患者纳入未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其区分度,应用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其校准度。选取2019年1—7月行鼻内镜术的80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预测模型的临床验证。结果 单因素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SAS评分与术后复发均有相关性(P均<0.05);患者行鼻内镜术后复发的概率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该模型的临床验证显示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93.33%,预测正确率为91.25%。结论 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SAS评分是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构建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复发概率。
2020, 26(3):278-2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0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兔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咽喉反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普通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采用扩张食管上、下括约肌的制作咽喉反流动物模型,对照组为假操作组。建模完成后定期对动物进行24 h pH监测和反流体征量表(RFS)评分,并取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8的表达水平。结果24 h pH监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出现了明显的咽喉反流,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Ryan指数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RFS评分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声带部位的组间IL8免疫组化染色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咽鼓管、扁桃体、下鼻甲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喉反流可导致喉部IL-8的高表达,IL-8可能在咽喉反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20, 26(4):410-4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13
摘要:目的应用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 数据库中下咽癌患者的公共数据,比较不同转移类型和治疗方式的预后差异,并建立和验证下咽癌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Windows系统计算机下载SEER官方统计软件,检索第一原发部位为下咽部的癌症患者资料,诊断年份为2007—2016年。采用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法比较不同转移类型和治疗方式分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Cox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将下咽癌患者数据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将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应用训练集建立Nomogram模型并计算C指数、分析校准曲线;应用验证集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纳入下咽癌患者1 008例生存率分析结果显示,下咽癌患者1、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1%、47.6%和40.4%,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不同治疗方式比较发现,临床早期(I、II)患者中,非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术后放疗组患者的预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中晚期(III、IV)患者中,手术+术后放疗组的预后优于非手术放(化)疗组(P<0.000 1)。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及治疗方案是下咽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此5项影响因素成功构建了下咽癌的Nomogram模型,效能分析表明预测模型训练集C指数为0.749,验证集C指数为0.711。结论手术+术后放疗对中晚期下咽癌具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疗效,依据下咽癌多项临床参数建立的Nomogram肿瘤模型有望成为一种下咽癌治疗效果的预测工具。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