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3):76-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28
摘要:目的 观察扁桃体下极被膜保留的扁桃体切除术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中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将2018年8月—2019年12月行扁桃体下极被膜保留扁桃体切除术(91例)与2017年1月—2018年7月行传统扁桃体切除术(100例)治疗儿童OS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随访1年的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无明显差异,下极被膜保留组术后第1天、第3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出血率传统手术组(7/100,7%)高于下极被膜保留组(2/91,2.19%)(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均未出现局部感染及再发扁桃体肥大情况。结论 扁桃体下极被膜保留的扁桃体切除术是儿童OSA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出血风险及术后疼痛。
2022, 28(4):104-10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87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戴维氏开口器辅助扁桃体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自2017年7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符合扁桃体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试验组55例,行改良戴维氏开口器辅助下扁桃体切除术;对照组55例,行传统戴维氏开口器辅助下扁桃体切除术。比较两组扁桃体下极暴露效果、开口器暴露术野完成时间、全部手术时间以及扁桃体下极残留、咽舌弓黏膜撕裂、舌麻痹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扁桃体下极视野暴露更清楚,术野暴露时间及手术时间更短,扁桃体下极残留、舌麻痹、咽舌弓撕裂发生率较低。结论 改良戴维氏开口器辅助下扁桃体切除术具有较好的手术视野,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 28(2):125-12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13
摘要:扁桃体切除术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手术操作导致的局部炎症和神经刺激所引发的术后疼痛是该类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目前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有各种类型的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局部麻醉喷雾及局部浸润麻醉。舌咽神经是支配扁桃体和扁桃体周围感觉的主要神经,因此阻滞该神经可以达到镇痛的目的。关于舌咽神经阻滞(GNB)减轻扁桃体术后疼痛的研究近年逐渐增多,现针对该技术的镇痛原理、阻滞方法、镇痛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2021, 27(3):344-34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10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为手术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408例因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OSDB)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热与术中出血量、性别、扁桃体腺样体大小、扁桃体炎史、鼻窦炎现状、手术时段、手术季节和手术部位的关系。结果 408例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的患者儿中19例出现术后发热,体温均在38℃以上。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季节术后患者发热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的发热率最高;不同术中出血量、性别、扁桃体腺样体大小、扁桃体炎史、鼻窦炎现状、手术时段及手术部位患者发热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发现发热率随着扁桃体和腺样体的体积增大发热人数也有相应的增加。结论 春季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发热率较其他季节高;发热率随着扁桃体和腺样体的体积增大也相应升高。
2020, 26(6):698-70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1
摘要: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舌咽神经阻滞对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92例行扁桃体手术切除的患儿,随机分为布比卡因舌咽神经阻滞组(治疗组)和未接受布比卡因舌咽神经阻滞组(对照组)各46例,其中,治疗组在手术结束后立即行布比卡因双侧舌咽神经阻滞,对照组手术结束后不给予任何处理,比较两组术后首次请求镇痛的时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镇痛平均剂量,术后休息和吞咽时对患儿面部表情(face)、腿的姿势(legs)、躯体活动度(activity)、哭闹(crying)、是否安慰(consolability)5项进行疼痛评分(FLACC),术后咽反射情况、吞咽困难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父母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术后首次请求对乙酰氨基酚镇痛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平均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术后6 h休息和吞咽时FLACC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对咽反射的反应和吞咽困难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增加(P>0.05),父母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布比卡因双侧舌咽神经阻滞可有效地减轻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患儿术后生理舒适度及生活质量,提高父母满意度,而无明显麻醉不良反应。
2016, 22(6):476-479.
摘要:目的通过对国内扁桃体切除术方法的调查,了解国内扁桃体切除术方法的应用状况,以推动该领域技术方法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电话、面询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广西(省内组)和国内其他21个省市(省外组)共82家地市级以上的医院进行扁桃体切除术方法的调查,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目前国内使用的扁桃体切除方法有剥离法、挤切法、单极电刀法、等离子法、激光法、超声刀法6种。省外组6种方法全部采用,其中单独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剥离法(25%),73.1%医院使用冷切法,67.3%医院使用热切法。省内组使用的方法有单极电刀法、等离子法、剥离法、超声刀法4种,单独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单极电刀法(46.7%);无医院单独使用冷切法,100%医院使用热切法。与省外组相反,省内组单独使用以及总体使用情况,热切法均高于冷切法。结论国内目前扁桃体切除术方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总体使用情况,冷切法均高于热切法。应积极推广紧跟国际先进走向。
2014, 20(1):36-41.DOI: 1007-1520.201401009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等离子与单极电刀扁桃体切除术的效率、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清华同方、万方、中国生物医学等数据库,获取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与单极电刀扁桃体切除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资料。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两种术式的术后出血、术后疼痛、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恢复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文献(合计病例716例)纳入本研究。合并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术式的术后出血率[OR=1.02,95%CI(0.51,2.03)]、术后疼痛[SMD=-0.55,95%CI(-1.19,0.08)]、手术时间[SMD=0.60,95%CI(-0.08,1.28)]及术中出血量[SMD=0.34,95%CI(-0.02,0.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活动恢复两者相当,等离子组患者能更快恢复正常饮食。结论相对单极电刀扁桃体切除术,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饮食恢复较快;在术后出血、术后疼痛、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活动恢复等方面无显著优势。
2013, 19(6):516-520.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扁桃体切除及止血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诊治的90例扁桃体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等离子手术组(A组)和传统手术组(B组),每组各45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等离子手术组用低温等离子法切除扁桃体并止血;传统手术组则采用常规扁桃体剥离并用双极电凝止血。记录切除双侧扁桃体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术后第1天起每日记录患者咽部疼痛评分情况,连续10 d;术后第10天观察并记录扁桃体窝内的白膜状况。结果A、B两组手术总时间分别为(18.0±1.6)min、(43.5±3.4)min,术中总出血量分别为(9.3±1.3)ml、(53.8±5.5)ml,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疼痛指数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疼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出血发生病例数分别为3例、4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A、B两组白膜与扁桃体窝面积比分别为(43.8±6.6)%、(40.5±5.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等离子组白膜较为清洁。结论与传统扁桃体剥离法比较,低温等离子法切除扁桃体具有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好等优点,可作为扁桃体切除手术的首选。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