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1):55-5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82
摘要: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CRS)具有较高的治疗抵抗率及复发率,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CRS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是研究该疾病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理想手段。小鼠是常用的建模动物,但目前基础研究中仍缺乏一种公认成熟稳定的ECRS小鼠模型,成为对该病发病机制解析、药物筛选、精准治疗、诊断预后的关键瓶颈。本文回顾目前常用的ECRS小鼠模型,对其建模原理、方法步骤、评价指标及模型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ECRS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2022, 28(2):46-4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04
摘要:目的 探索昆明小鼠耳蜗组织中脂肪酸转运蛋白4 (FATP4)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10周)昆明小鼠8只(16耳),其中2只(4耳)用于免疫荧光染色,6只(12耳)用于Western blot蛋白检测。通过耳蜗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ATP4在耳蜗内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Western blot蛋白检测耳蜗组织FATP4的表达水平。结果 耳蜗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提示FATP4主要分布于耳蜗螺旋神经节、蜗轴、支持细胞、内毛细胞、外毛细胞、血管纹的中间细胞,Western blot蛋白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FATP4在昆明小鼠耳蜗表达。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FATP4在成年昆明小鼠耳蜗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为进一步研究耳蜗内脂肪酸代谢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 28(3):51-5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03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模型。方法 1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8只。A组以40 μg卵白蛋白(ovalbumin,OVA)+200 mgAl (OH)3+200 μLPBS溶液,分别于第1、3、5、7、9、11、13天腹腔注射,共7次,从第20天起以10 μL OVA (1 mg/mL)滴鼻激发,每周3次,连续3周,最后1次滴鼻激发后24 h以2% OVA 5 mL雾化吸入激发,连续5 d。B组以0.9%生理盐水代替OVA。整个造模周期为42 d。根据黏膜纤毛缺失程度,将上皮细胞状态分为4级(0~3级),末次激发后评价小鼠模型的症状、特异性IgE浓度及鼻肺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A组鼻、肺部症状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鼻、肺部黏膜破坏程度(1、2级)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鼻、肺灌洗及血清中OVA sIgE浓度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部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嗜酸粒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r=0.775,P<0.01),杯状细胞数也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 本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症状学、免疫学及病理学3方面上下气道一致的AAI模型。
2019, 25(1):41-4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09
摘要:目的探讨nuocyte细胞是否表达Orai1蛋白及该蛋白的功能。方法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建立小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计数AR小鼠的打喷嚏、挠鼻次数,分离、提纯并体外培养AR小鼠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NALT)中的nuocyte细胞,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定性检测该细胞Orai1蛋白的表达,以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RTPCR法分别定量检测该细胞Orai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量,将小鼠重组(recombinant,rm)白介素(interleukin,IL)-33加入nuocyte细胞培养基,检测其中IL5和IL13蛋白及其mRNA的浓度,然后再将Orai1蛋白抗体加入nuocyte细胞培养基,再次检测其中IL5和IL13蛋白及其mRNA的含量。结果小鼠AR模型打喷嚏和挠鼻次数较正常小鼠显著增多,OVA诱导NALT来源的小鼠nuocyte细胞被鉴定为CD3CD4CD8CD19CD11bCD11cFcεR1(lineage)-ICOS+,该细胞表面表达Orai1蛋白,其蛋白和mRNA含量均较正常小鼠显著升高,rmIL33加入nuocyte细胞培养基后,IL5和IL13蛋白及其mRNA的浓度均明显增多,而加入Orai1蛋白抗体后,其浓度出现下降。结论nuocyte细胞表达Orai1蛋白,该蛋白的干预抑制nuocyte细胞的正常功能。
2019, 25(6):591-59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04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BALB/C 小鼠模型,成功建立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致敏的AR小鼠模型。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约20 g,共20只,随机分为AR组和溶媒组,每组各10只。第1、2周,每只AR组小鼠足底皮下注射 2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对小鼠进行初次致敏,溶媒组小鼠用等量抗原溶媒溶液处理,每周1次,连续2周;第3周,致敏方法同前2周,但剂量减半,同时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隔天1次;第4周,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每天1次。建立模型:模型建立时间不少于35 d。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采用叠加量化积分法计分,行为学积分>5分者表示造模成功,随后通过小鼠鼻黏膜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R组小鼠经过鼻腔局部激发致敏后均出现AR的临床症状如鼻痒、流涕、打喷嚏等,而溶媒组小鼠均无上述症状。结论本实验建立的AR小鼠模型是成功的,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为AR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值得推广。
2017, 23(1):59-62.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衰老小鼠耳蜗血管纹中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5, pERK5)表达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选用3、5、7月龄的快速衰老小鼠亚系8(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SAMP8)各6只,分别进行8kHz短纯音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各月龄组小鼠耳蜗血管纹细胞中pERK5的表达,分析其增龄性变化。结果3、5、7月龄小鼠耳蜗血管纹细胞中pERK5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3838±0.0020、0.3646±0.0010、0.3423±0.0036; pERK5在不同月龄快速衰老小鼠耳蜗组织中的表达光密度值随着月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结论随着年龄相关性功能减退,快速衰老小鼠耳蜗血管纹中pERK5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推测pERK5可能与维持正常的耳蜗功能及听觉有关。
2013, 19(3):188-191.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Ad-GFP转染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培养组织的情况。方法取新生1~5 d小鼠的耳蜗基底膜,离体培养1 d后,加入重组腺病毒AdGFP继续培养1 d,在荧光显微镜及Confocal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对离体耳蜗基底膜的转染情况。结果耳蜗基底膜离体培养1 d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基底膜贴壁生长良好,外周有新生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长出;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耳蜗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等结构。离体耳蜗基底膜培养组织加入重组腺病毒AdGFP继续培养1 d后,可见重组腺病毒Ad-GFP能高效转染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及其外周长出的新生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上,不仅大上皮嵴细胞区域、小上皮嵴细胞区域的细胞能被高效转染,毛细胞也能被高效转染。结论重组腺病毒AdGFP能高效转染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培养组织。
2013, 19(6):505-508.
摘要:目的建立可靠的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的培养方法,为内耳的研究提供新的条件和模型。方法在显微镜下完整分离出新生1~5 d小鼠的耳蜗基底膜组织,采用组织贴壁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培养组织中毛细胞及螺旋神经元的生长状态。结果新生小鼠耳蜗基底膜离体培养24 h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基底膜贴壁生长良好,外周有新生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长出;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耳蜗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等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可见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生长良好,并能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结论组织贴壁法无血清培养新生小鼠离体耳蜗基底膜是一种理想的耳科实验造模方法。
1993(2).
摘要:本文观察7种中草药注射剂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猪苓多糖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 EHFV 感染的发病率及 EHFV 感染率,提示其对 EHFV 感染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当归注射液能降低感染乳鼠的发病率,对乳鼠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它观察药物对感染乳鼠有较弱的保护作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