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4):12-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79
摘要:目的 探讨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的早期诊断及导航辅助下真菌病变清除术。方法 对2007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7例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17例患者影像学均符合真菌性鼻窦炎,且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感染。11例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包括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等,6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上病因不明的渐进性视力下降及迁延不愈的头痛,应考虑真菌性蝶窦炎可能,及时完善头颅CT、MRI等检查,一经确诊首选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导航技术可辅助准确定位病变并判断病变范围,保障手术安全并提高手术效率。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需要联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2021, 27(5):553-55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226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累及颅底或眼眶的手术治疗与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3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颅底或眼眶的鼻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手术治疗及术后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受累颅底或眼眶病变组织彻底切除,无眼球功能障碍及脑脊液鼻漏。随访6~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累及颅底或眼眶的鼻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患者,鼻内镜结合导航及等离子技术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以达到功能重建的效果。
2020, 26(6):655-65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1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导航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0例TON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i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因素对TON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总有效率为60.0%(12/20),其中术前有光感及以上者有效率为100.0%(6/6),无光感者有效率为42.9%(6/14)。受伤1周内手术者,有效率75.0%(9/12)。术前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者,有效率为22.2%(2/9)。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均显示:术前视力、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是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鼻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段。术前有光感及以上是视力改善的保护性因素,术前CT显示视神经管骨折是视力无改善的危险性因素。对于伴有复杂颅面部外伤的患者,影像导航的应用可以达到精准定位,有效减压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疗效,值得推广。
2019, 25(3):257-2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7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治疗的31例累及矢状窦的脑膜瘤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切除程度:Simpson 1级切除16 例(51.61%);Simpson 2级10 例(32.26%);Simpson 3级4例(12.91%);Simpson 4级1例(3.22%)。肢体麻木无力改善12例,2例无改善,2例加重;2例头痛症状持续,余5例症状消失;2例癫痫症状完全缓解,余1例需持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体检发现肿瘤的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检示Simpson 1级切除患者病理分级均为WHO分级I级;Simpson 2级切除中,2例为WHO分级II级,余8例为WHO分级I级;Simpson 3级切除中,3例为WHO分级II级,1例为WHO分级III级;Simpson 4级切除的1例为WHO分级III级;15例未达到Simpson 1级切除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放射治疗。随访3~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6个月,复发1 例,为WHO分级II级,予以再次手术治疗,术后已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肿瘤及肿瘤基底部硬膜全切,术后有较低复发率,神经导航血管融合成像技术可指导术前手术计划、切口范围,为掌握肿瘤基底部矢状窦特征,术中处理矢状窦附着处肿瘤提供积极的参考依据,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2019, 25(3):266-27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09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头面部深部异物取出术中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方法本次研究收录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2015年9月~2018年5月收治的6例头面部外伤深部异物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鼻腔、鼻窦异物2例、头面部枪击伤异物1例、咽后间隙异物1例、舌根异物2例。所有病例均于急诊行局部清创止血等初步处理,并予局部换药、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入院后根据术前CT资料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于全麻下行实时导航下头面部深部异物取出术。结果本组患者共取出鼻腔、鼻窦金属异物2例、头面部枪击伤金属散弹异物1例、咽后间隙金属异物1例、舌根鱼刺异物2例。所有患者术中均未伤及重要血管及神经,异物完整并安全取出。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CT,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异物无残留。结论对于头面部外伤异物残留的患者,术前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实时导航有利于快速精准地找到异物并完整安全地取出,同时可避开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避免近期及远期手术并发症。
2019, 25(6):630-63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12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 2017 年 8月—2019 年 2月应用电磁导航技术行 15例鼻颅底手术,患者病变范围涉及蝶窦、鞍区、咽旁隙、颈静脉孔区、筛顶、蝶骨平台等解剖区域。术前均完善 CT、MRI 等影像学资料,录入导航系统行三维重建,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涉及复杂、重要解剖结构时使用导航系统进行定位。结果15例手术中1例鼻颅底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约1 000 ml,余手术出血均可控。15例手术术中均未出现重要结构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 例患者术后随访3~20个月,1例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考虑肿瘤复发。结论电磁导航技术应用于鼻颅底手术中,安全、精准,手术并发症少,特别适用于解剖结果变异、修正鼻内镜手术、病变广泛的恶性肿瘤患者。
2017, 23(1):24-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701006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磁导航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应用,探讨磁导航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2月~2016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磁导航鼻内镜鼻窦手术的239例鼻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取鼻内镜鼻窦手术未使用导航的298例鼻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导航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非导航组(P<0.001),且导航组眶内血肿发生率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导航组(P=0.036和0.002)。结论影像磁导航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精准性及安全性。导航技术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常规应用可能会使更多的需要接受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受益。
2010, 16(2):105-111.
摘要: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治疗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头部CT、MRI和全脑血管DSA检查,病变位于中脑和脑桥4例,脑桥11例,延髓1例,直径大小为(1.3±0.4)cm。采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7例,枕下经天幕入路1例,颞下或颞枕入路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4例。术中行脑神经监护、神经导航引导下切除病变。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均有出血史及脑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表现。16例中涉及中脑病变手术入路选择以颞下、颞枕或枕下经天幕入路为主;脑桥病变多选择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脑桥前外侧方病变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而病变位于延髓者以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四脑室入路为主。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随访4~48个月。16例均无复发及再出血者。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个体化地选择显微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神经导航导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把握好手术时机,积极手术治疗,完全可以达到治愈目的。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