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52-5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257
摘要:目的 研究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菌种分布,探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 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外耳道标本,采用改良的马丁固体培养基对同一标本的一部分进行了常规培养,培养后提取DNA,PCR扩增及测序鉴定真菌菌种。同时,该标本另一部分直接经DNA提取后,行两次多重PCR,分别使用通用真菌引物和特异性真菌引物,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的条带的长短可鉴定真菌菌种。结果 通过传统方法和多重PCR技术行真菌菌种鉴定,本地区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曲霉菌共128株(93.4%),其中土曲霉73株、黄曲霉24株、黑曲霉18株和烟曲霉13株;念珠菌共9株(6.6%),均为白念珠菌。传统方法需4~7 d,而多重PCR技术6~8 h即可鉴定真菌菌种,对比两组方法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 本地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最常见的真菌菌种是曲霉菌和念珠菌。除了常见菌种,多重PCR技术还可以鉴定高耐药和高致死率的耳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罕见菌种。与传统方法相比,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24, 30(5):95-97,10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34
摘要:目的 探讨荧光染色法快速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门诊疑诊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儿30例,每例均行外耳道分泌物荧光染色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比较荧光染色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检出的真菌感染阳性率。结果 30例疑诊患儿中,荧光染色法检出真菌感染28例,真菌培养检出真菌感染26例,荧光染色法检测真菌性外耳道炎患儿的阳性率(93.3%)高于真菌培养法(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结论 荧光染色法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的检出率更高,且操作更简便快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3, 29(3):45-4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05
摘要:目的 探讨颞骨次全切除术在外耳道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收治的8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6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5.6岁。耳痛7例,外耳道肿块、耳溢液、听力下降各6例,面瘫1例;从最初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为2.75年,5例曾被误诊,3例曾被误治手术;6例行颞骨次全切除+腮腺浅叶切除术,2例行颞骨次全切除+全腮腺切除术。结果 围手术期内1例患者出现局部切口感染,1例出现脑脊液漏。全部患者平均随访4.34年;6例患者无瘤存活;1例复发患者于我院二次手术后3年再次出现局部复发伴肺转移,接受放射治疗,目前带瘤生存;1例患者术后随访3.5年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确诊后应实施颞骨次全切除术以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目的,术中应同时处理腮腺;术后放疗也是一种可选择的补充治疗手段。
2023, 29(4):45-4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44
摘要:目的 探讨耳部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例耳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6例,腺样囊性癌6例;10例为初诊患者,根据改良匹兹堡分期标准,10例初诊患者中T1者1例,T3者3例,T4者6例,2例复发患者无法分期;4例手术切除,8例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手术方式包括颞骨外侧切除术1例,颞骨次全切除术10例,颞下窝B型入路1例。利用生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和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 随访8~53个月,3年生存率73%;单因素分析提示切缘阳性(P=0.033)与不良预后相关。结论 耳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且病程隐匿,手术切除结合术后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3, 29(3):94-9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17
摘要:目的 研究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菌种分布及检测致病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本实验收集2020年4月—2021年11月,在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进行治疗的239例临床诊断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对外耳道分离物,通过真菌形态学检查、沙式葡萄糖固体培养基(SDA)行真菌培养、DNA提取、ITS区PCR扩增及测序等行真菌菌种确定。行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确定联苯苄唑(PCB)、特比萘芬(TRB)、克霉唑(CLO)和伊曲康唑(ITR)4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MIC。结果 本地区大部分外耳道真菌病致病菌为曲霉菌,其中最常见的为土曲霉,其次为黑曲霉、黄曲霉,少部分为念珠菌。大多数引起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菌对PCB和CLO耐药(MIC>16 μg/mL),绝大多数致病菌对TRB和ITR敏感。因此在治疗外耳道真菌病时应首选ITR和TRB类药物。结论 外耳道真菌病最常见的真菌致病菌属是曲霉菌和念珠菌。ITR和TRB是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首选药物。
2022, 28(2):32-3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115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特征,研究其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用药情况,为有效诊治外耳道真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1例确诊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所有患者患病耳道分泌物并进行病原菌培养和涂片镜检,棉蓝染色进行真菌鉴定。结果 91例患者耳闷耳痒100%,听力下降者63%,鼓膜穿孔者19.78%;真菌培养检出黑曲霉菌43%、土曲霉菌21%、假丝酵母菌12%,菌株均对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临床使用唑类真菌药物治愈51例(56.04%),好转36例(39.56%),无效4例(4.40%),总有效率为95.60%。结论 曲霉菌和念珠菌属是引起外耳道真菌病的最常见病原体,清除真菌团块后应用敏感性抗真菌药,临床疗效较好。
2022, 28(1):103-10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100
摘要: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诊治的92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所有患者每天用药1次,连续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6例复发,复发患者行细菌、真菌培养+药敏试验,其中4例合并细菌感染(变形杆菌感染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例),再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另2例仍为曲霉菌感染,患者拒绝其他治疗。结论 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2020, 26(2):205-20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4
摘要:目的外耳道胆脂瘤(EACC)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少见疾病,早期病变特征不典型,常被漏诊、误诊,虽为良性肿瘤,但其生物学上具有侵蚀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由于其发病率比较低,关于分型、分期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清理胆脂瘤病变,因此需要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研究。本文系统地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总结分析EACC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详细描述EACC的诊断与治疗情况,以期引起耳科医师的重视,给临床提供一些帮助。
2020, 26(6):637-6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7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行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力学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9年1月诊治的5例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史、听力学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径路。结果5例患者听力均表现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影像学表现为外耳道骨性闭锁,伴听骨链畸形,面神经走形异常,均无内耳畸形。5例患者均采用鼓窦径路,其中2例患者经面神经后下植入人工耳蜗。所有患者均为圆窗膜植入,植入电极过程顺利,术后开机反应佳。结论针对外耳道骨性闭锁畸形需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应采用外耳道骨性闭锁的鼓窦径路的手术方式,开放部分乳突及鼓窦,取出畸形的听骨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暴露圆窗龛。对于面神经乳突段前移,完全遮挡圆窗龛的患者,则可转经面神经后下暴露圆窗龛。
2019, 25(3):271-2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0
摘要:目的探讨耳外伤后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方法回顾分析11例外伤后外耳道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病史、耳内镜检查、听功能检测、颞骨CT及手术所见等方面总结分析其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颅外伤史,其中车祸伤致颞骨骨折7例,工地砸伤颞骨骨折3例,狗咬伤1例,均以听力下降为主要症状,伴不同程度的耳闷、耳流脓、耳痛、耳鸣等症状。外伤时间3个月至4年,纯音听阈显示患耳为传导性听力损失,0.5~4 kHz气导平均听阈为(42.10±3.50)dBHL,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纯音听阀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颞骨CT显示,11例患者外耳道均有密度增高影,其中6例上鼓室、鼓窦、乳突区见密度增高影。手术清除病变,通畅引流,11例均治愈。随访3个月至1年,无复发。结论对于外耳道损伤后逐渐有原因不明的听力下降要警惕外耳道胆脂瘤的发生,除脑脊液耳漏外,外耳道裂伤建议碘仿纱条填压并定期追踪观察,防治瘢痕狭窄发生。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