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12-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8
摘要:目的 通过对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咽鼓管功能对其听力影响。方法 收集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42例,结合声导抗正负压平衡试验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TDQ-7)将分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组(25例),将咽鼓管功能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1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听力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术前与术后气导平均听阈、骨导平均听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后气导平均听阈和骨导平均听阈的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 k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8 kHz气导听阈改善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的咽鼓管功能不会增加Ⅰ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平均听力的改善程度,但有利于患者术后高频听力的恢复。
2024, 30(6):110-1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8
摘要:咽鼓管是一个复杂且隐匿的结构,由骨部、软骨部、骨与软骨的连接部3部分组成,对于保持中耳健康和正常听力非常重要。咽鼓管功能异常会导致耳胀、耳鸣、分泌性中耳炎和鼓膜内陷等,是成人和儿童发生中耳疾病的常见原因。随着鼻内镜和耳内镜等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备受关注,但目前对于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研究有限,本文旨在将咽鼓管解剖结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2023, 29(4):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97
摘要: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鼓室腔的管道结构,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失去静息时关闭功能而处于持续开放状态时,称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PET)。PET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自听增强、闻及自身呼吸音、主观性耳鸣及耳闷胀感等。PET患者症状由于与咽鼓管开放不良的功能障碍症状相似,常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本文围绕PET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对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诊断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是诊断PET的核心,然而尚没有单一的咽鼓管功能检查可以在没有其他临床观察和检查的情况下准确评估咽鼓管功能。治疗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针对PET患者,可进行“阶梯式”治疗策略:即先增重、冲洗鼻腔、滴酸等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且患者有强烈治疗需求者,可采用如鼓膜手术、堵塞咽鼓管、缩窄咽鼓管口创伤性的手术治疗。
2022, 28(6):61-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53
摘要:目的 探讨鼓膜置管联合咽鼓管吹张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OME)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治疗的98例(127耳)儿童慢性OM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病史均>3个月。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鼓膜置管联合咽鼓管吹张)49例(59耳)和对照组(单纯鼓膜置管)49例(68耳),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59耳治愈55耳、好转3耳,总有效率98.31%(58/59),对照组68耳治愈50耳,好转9耳,总有效率86.76%(59/6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鼓膜穿孔、眩晕、中耳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 儿童慢性OME保守治疗无效时,先行鼓膜置管术,若疗效不满意或者慢性复发者可选择鼓膜置管联合咽鼓管吹张。
2022, 28(1):109-1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071
摘要:目的 总结1例鼻咽部Warthin瘤并后鼻孔闭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探讨鼻咽部Warthin瘤的可能来源,以加深对此类疾病的了解。方法 对收治的1例后鼻孔闭锁患者行鼻内镜下双侧后鼻孔粘连松解+后鼻孔成形术,术中见右侧后鼻孔完全闭锁,左侧鼻腔后鼻孔狭窄。以电刀自鼻中隔处打开左侧后鼻孔,继而向外侧切除后鼻孔增生组织,松解左侧后鼻孔粘连,扩大后鼻孔,同法行右侧手术。术后组织送病检。结果 术中双侧后鼻孔开放满意,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送检组织并病理提示为微小Warthin瘤。随访1年肿瘤无复发。结论 头颈部Warthin瘤多见于涎腺,尤以腮腺居多。发生于鼻咽部的极为罕见,通常认为其来源于鼻咽部散在小涎腺或者黏膜上皮化生,鼻内镜下手术切除为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2021, 27(1):57-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085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有关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文献。将所有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依据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有效率、ETDQ-7评分、骨气导差、平均听阈、声导抗、耳内镜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4篇,共计14个RCT实验710例患者(790耳),试验组351例患者(395耳),对照组359例患者(395耳)。试验组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照组为单纯鼓膜切开置管。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各个随访时间段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在各个随访时间段中,试验组的ETD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01);随访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的骨气导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2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骨气导差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平均听阈、声导抗及耳内镜检查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另外,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单纯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对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症状改善更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2021, 27(1):101-10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64
摘要:目的 探讨咽鼓管错构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经病理确诊的咽鼓管错构瘤患者,经耳显微镜在全麻下行咽鼓管肿瘤切除及鼓室成型和听骨链重建术,术中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病理学提示符合错构瘤。经过半年随访,肿瘤无复发,鼓膜完整,听力得到提高。结论 错构瘤是一种可发生于全身的良性肿瘤,发生于咽鼓管的错构瘤比较罕见,可影响患者听觉功能,应尽早手术,手术切除疗效好。
2020, 26(2):153-15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抗生素及黏液促排剂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门诊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135例(158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组及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2例(50耳):接受药物治疗;常规组45例(53耳):接受药物治疗+鼓膜穿刺术;研究组48例(55耳):接受药物治疗+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经治疗后观察2个月,研究终点时对3组疗效、纯音听阈测试(PTA)、鼓室图变化、有无并发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联合口服用药治疗法,安全有效,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及患者接受程度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2019, 25(3):285-28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3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术前通过正负压平衡试验、鼓室滴药、Valsalva动作难易程度评分均证实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观察组行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并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咽鼓管功能问卷评分(ETDQ7)、干耳时间、纯音电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术前ETDQ7评分、Valsalva测试、正负压平衡试验及纯音电测听(4PTA)对照组和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ETDQ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鼓室导抗图、鼓膜内陷征象及干耳时间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中耳胆脂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小样本随访发现改良完壁式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中耳胆脂瘤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短期效果良好,但其远期疗效有待对更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2019, 25(4):419-4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4017
摘要:目的观察咽鼓管冠脉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49例(65耳)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共16例(22耳),B和C组是对照组,B组单纯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共16例(21耳),C组单纯接受鼓膜置管治疗,共17例(22耳)。所有球囊扩张器械使用冠状动脉球囊。患者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术后通过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评分(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air,ETDQ7)、咽鼓管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score,ETS)及声导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咽鼓管功能均有提高。鼓膜愈合后复查,A型鼓室图逐渐增多。A组术后3、6个月ETDQ7评分均较B组和C组低,对照组C组较B组低。术后3、6个月ETS得分A组均高于B、C组,对照组之间C组较B组高。 结论对于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能显著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冠状动脉球囊价格较常规咽鼓管球囊便宜,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同样好的疗效。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