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6):52-5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04
摘要:线粒体耳聋是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听力损失,主要由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受核基因调控,并和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不仅会引起遗传性综合征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而且参与年龄相关性耳聋的发病。近年来线粒体耳聋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本文从线粒体耳聋的研究模型、致病机制、研究方法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将来该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3, 29(4):102-10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33
摘要:鼻咽癌大部分发生在我国华南地区,其中广东和广西地区最常见。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鼻咽癌放疗后晚期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吞咽障碍、张口困难、构音障碍、颈部活动障碍、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有效手段,可以控制并发症的发展或加重并预防新的并发症的出现。鼻咽癌放疗后不同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不同,需要进行康复评定,有针对性地选择不一样的康复治疗方法。本文就鼻咽癌放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康复评定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康复治疗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3, 29(6):107-1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49
摘要:特发性嗅觉障碍(IOD)是一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的嗅觉疾病,以嗅觉下降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嗅觉是人的基本感知觉之一,在识别气味、预警危险及影响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嗅觉功能一旦受损,对人的饮食、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严重影响,嗅觉疾病逐渐被各国学者关注。IO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嗅觉疾病,尽管目前在IOD的诊断及发病机制上有所研究,但其临床诊疗工作仍十分具有挑战性。目前国内关于IOD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IOD的文献报道,对其发病情况、可能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IOD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2022, 28(2):37-4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09
摘要:目的 通过对急性耳鸣、亚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3组高调耳鸣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反应幅值变化及3组不同发病时长高调耳鸣患者药物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差值结果的分析,了解药物治疗对高调耳鸣患者DPOAE反应幅值的影响及分析药物疗效与疾病发病时长的关系。方法 按发病时长将收治的68例(77耳)听力正常高调耳鸣患者分为3组,急性耳鸣组(病程≤3个月)25例(27耳),亚急性耳鸣组(3﹤病程≤12个月)23例(26耳),慢性耳鸣组(病程>12个月)20例(24耳),对3组患者检测其DPOAE反应幅值。通过药物治疗2周后,再次测量3组患者DPOAE反应幅值,初步评估药物治疗对耳鸣患者DPOAE反应幅值的影响和药物疗效与疾病发病时长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在药物治疗2周后,其在0.5~1 kHz频点DPOAE反应幅值的变化以及DPOAE反应幅值变化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2~8 kHz频点,除第3组患者在6、8 kHz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每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DPOAE反应幅值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患者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的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DPOAE引出率变化,在0.5~1.5 kHz频点无明显差异;在2~8 kHz频点有明显差异,但第3组患者在6、8 kHz频点除外。3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第1组患者有效率100%,第2组患者有效率65.38%,第3组患者有效率29.17%。3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8,P<0.01)。结论 高调耳鸣患者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等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长越短,治疗后DPOAE反应幅值提高越大,且治疗后有效率越高,表明病程越短、疗效越佳,让其早发现、早干预,提高治愈率,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 27(3):351-35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69
摘要: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致病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国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表明嗅觉障碍是COVID-19的临床症状之一,甚至是部分COVID-19患者的首发症状,其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及临床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COVID-19所致嗅觉障碍流行病学、预后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嗅觉障碍多发生于COVID-19轻症患者,且预后较好。现阶段有关COVID-19所致嗅觉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推测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嗅觉障碍的机制相类似,因鼻腔黏膜肿胀导致的传导性嗅觉障碍,或因病毒直接损伤嗅上皮甚至嗅觉通路的更高层面而导致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II型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基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0, 26(5):559-5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5017
摘要:目的探讨驻地基层官兵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收回有效问卷的3 634名男性驻地基层官兵进行分析。对打鼾≥2级和(或)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9分者172例可疑患者,进行至少1次≥7 h 的夜间PSG 监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OSAHS组和单纯鼾症组(非OSAHS组)。对年龄、颈围、腰围、体重指数(BMI)、上气道异常、打鼾家族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高脂血症和ESS评分等12个因素与OSAHS发生的关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2 例患者中OSAHS 者为146例,占鼾症患者的84.88%,为调查人群的4.0%。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打鼾家族史、年龄、BMI、颈围、腹围、上气道异常和高脂血症是OSAHS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打鼾家族史、年龄、吸烟史、颈围、腹围和上气道异常是OSAH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打鼾家族史、年龄大、颈围、腹围增粗、长期吸烟及上气道异常为基层官兵OSAHS的危险因素,应在征兵及工作保障中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019, 25(5):56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5025
摘要:目的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人们在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 hydrops,ELH)机理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内淋巴清除率、内淋巴转运障碍、激素影响、内耳压力调节障碍、血流动力学失衡、过敏机制、自身免疫机制、病毒感染及遗传倾向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方法结果结论
2019, 25(6):578-58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02
摘要:目的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以鼻痒、喷嚏和流涕为典型特征,是一种变应原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目前治疗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基于不同免疫表型的精准治疗代表了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未来方向。
2018, 24(5):486-49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24
摘要: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 LCG),也称为声带突肉芽肿或喉接触性溃疡,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声带突周围黏膜损伤及溃疡反复发作,进一步组织增生形成的肉芽肿样病变。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见于持续性声带压迫、咽喉反流以及有长期清嗓史的人群。具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部分患者常出现药物治疗无效、无法耐受药物治疗或反复手术后复发及后续的治疗方案难以抉择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本文将重点对LCG的发病机制及不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与总结,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2017, 23(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701001
摘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多基因调控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PM2.5被公认为大气环境中严重危害健康的污染物。鼻腔作为呼吸道防御的第一道门户,首先接触空气中的PM2.5,进而发生吸附、吸收反应,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角色。PM2.5对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影响已受到密切关注,PM2.5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及作用机制已有探索性研究。PM2.5可引起氧化损伤鼻黏膜细胞屏障功能,通过基因甲基化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深入研究PM2.5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可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