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2):77-8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92
摘要:目的 探讨声刺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慢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将49例慢性耳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所有患者均行声音刺激1个月。干预组患者同时接受持续1个月的个体化的CBT,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个体化CBT。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均需填写问卷,包括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治疗1个月后观察,对照组患者THI、SAS、PSQI的平均值分别下降15.58、15.46、4.96,干预组患者THI、SAS、PSQI的平均值分别下降40.52、41.76、7.7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THI、SAS、PSQI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声音刺激和CBT可以预测治疗效果,声音刺激联合CBT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声音刺激。性别、年龄和听力障碍是耳鸣最相关的危险因素。
2024, 30(1):112-1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4
摘要:声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通过一种或多种声音刺激,包括白噪声、窄带噪声、自然噪声、音乐声等的用以治疗耳鸣的手段。其治疗效果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获得证实。突发性聋是临床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大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发作,二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原理目前均不明确,突发性聋伴耳鸣发病可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声治疗的定义和作用机制、声治疗的临床应用、声治疗对突发性聋伴耳鸣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探究声治疗在突发性聋伴发耳鸣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2024, 30(4):113-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63
摘要:乳突导静脉是没有瓣膜的小血管,连接颅内的乙状窦或横窦及颅外的枕静脉或耳后静脉。乳突导静脉的形态、走形在不同个体各有不同。近些年由异常扩大的乳突导静脉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是耳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耳显微外科的飞速发展,涉及乳突区的手术越来越多。在手术中出现误伤乳突导静脉而导致意外出血、栓塞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乳突导静脉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乳突导静脉的起源、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等诸方面作一探讨。
2023, 29(4):31-3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98
摘要:目的 分析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扩展高频畸变产物耳声发射(EHF DPOAE)的特点,探讨在常规纯音检测结果正常情况下,EHF DPOAE发现早期隐匿性听力损失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常规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68例(104耳)为实验组,对照组为纯音听阈正常无耳鸣症状的志愿者40例(40耳)。两组均用Neuro-Audio耳声发射仪进行常规频率(1~6 kHz)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测试 、EHF DPOAE(8~12 kHz)测试。结果 对照组常规频率DPOAE的平均检出率为97.2%,EHF DPOAE的检出率为88.7%;实验组常规频率DPOAE的检出率为72.2%,EHF DPOAE的检出率为51.2%。实验组EHF DPOAE引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EHF DPOAE引出率(P<0.001);实验组EHF DPOAE中振幅值明显低于对照组EHF DPOAE的振幅值(P<0.001);实验组EHF DPOAE的平均信噪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EHF DPOAE的平均信噪比值(P<0.001)。结论 在常规纯音听力检测正常的特发性耳鸣患者中,EHF DPOAE的引出率明显低于常规频率DPOAE的引出率,且EHF DPOAE的每个频率振幅值有明显下降,提示EHF DPOAE相对于常规频率DPOAE对“听力正常”耳鸣患者的隐匿性听力损失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早期反映其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状态。
2023, 29(5):91-9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91
摘要:目的 观察乙状窦还纳术及窦壁重建术治疗乙状窦憩室及骨壁缺损引起的血管搏动性耳鸣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9月威海市立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例血管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当天、1个月、6个月、1年耳鸣变化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右侧发病6例,左侧发病1例。根据临床表现及颞骨薄层CT及颅脑MRA、MRV检查确诊为乙状窦源性血管搏动性耳鸣,耳鸣致残量化表(THI)评分分级,均为3级以上,7例患者均在全麻下手术,其中6例乙状窦憩室伴发乙状窦骨质缺损患者接受乙状窦憩室回纳及窦壁重建术治疗,1例合并横窦憩室患者接受乙状窦、横窦憩室回纳+窦壁重建术治疗。术后1年随访,痊愈5例、显效1例、有效1例。结论 对乙状窦憩室或骨壁缺损引起的搏动性耳鸣进行乙状窦还纳术及窦壁重建术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2023, 29(2):112-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16
摘要:目的 观察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致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对7例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行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及乙状窦缩窄术,首先显露乙状窦骨壁缺损处,将耳甲腔软骨嵌入缺损处进行修复,其中4例患者经乳突入路手术,3例患者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所有患者手术当天耳鸣消失,无头痛、呕吐、发热、眩晕、听力下降及耳廓畸形等并发症,随访4~36个月,6例痊愈,1例显效。结论 使用耳甲腔软骨修复乙状窦骨壁缺损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操作简便、取材方便,无需增加手术切口、创伤小,术后无耳廓畸形、疗效好,耳软骨可塑性强、自体组织无排异反应、易成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 28(5):15-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13
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耳鸣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OSAHS患者71例,根据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组,比较各组间耳鸣的发生率及各组间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氧饱和度、血压、平均听阈(PTA)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AHI、BMI、最低血氧饱和度与耳鸣发生的相关性。结果71例OSAHS患者中,轻度14例,中度16例,重度41例;轻度缺氧41例,中度缺氧18例,重度缺氧12例。无耳鸣者42例,有耳鸣者29例。29例伴有耳鸣患者中,听力损失:轻度9例,中度3例,重度17例,听阈值以4~8 kHz为主。轻、中、重度OSAHS组耳鸣发生率分别为:44.4%(6/14)、58.3%(9/16)、34.1%(14/41)。结论OSAHS患者更易损伤高频听力,OSAHS患者耳鸣的发生率与其严重程度无关。OSAHS患者耳鸣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2, 28(6):27-3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28
摘要: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耳鸣的关系,评价耳鸣疗效及耳鸣程度与血浆BDNF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30例耳鸣患者(实验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rs 6265Val66Met)。耳鸣严重程度使用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估。根据THI评分将耳鸣患者分为两组:轻度残疾(≤36分)和中重度残疾(≥38分)。所有患者使用经颅磁刺激治疗。以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血浆BDNF浓度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探讨耳鸣程度及疗效与血浆BDNF浓度的关系。结果 耳鸣患者血清BDNF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耳鸣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浓度高于治疗前血清BDNF(P<0.05);耳鸣治疗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在耳鸣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BDNF(rs 6265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血清BDNF浓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BDNF的浓度与耳鸣的预后存在相关性,BDNF可能通过神经可塑性机制参与耳鸣疾病的发生;因此推测血清BDNF浓度可以作为耳鸣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
2022, 28(6):33-3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304
摘要:目的 探讨收诊的耳鸣患者临床特征,为耳鸣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门诊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8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特征,并将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持续性、患耳听力损失程度、耳鸣响度、耳鸣音调、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睡眠指数评分等因素为自变量,以耳鸣残疾量表评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854例耳鸣患者共有1290耳伴耳鸣,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7±14.65)岁,在30~60岁年龄段的耳鸣患者占比最大(65.2%,557/854);其中耳鸣多为持续性(84.0%,717/854),双侧耳鸣和单侧耳鸣约各占一半,在双侧耳鸣患者中多为对称性耳鸣(97.0%,423/436);54.7%(467/854)的耳鸣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58.8%(502/854)的耳鸣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33.0%(426/1290)的耳鸣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残疾量表分级以2~3级为主(18~56分,83.3%,711/854);音调匹配以高频多见(4~8kHz,77.3%,997/1290);耳鸣响度以中低响度多见(<60dB,82.3%,1062/1290)。耳鸣持续性(β=-0.690,P=0.011)、听力损失程度(Spearman=0.140,P<0.001)、耳鸣响度(β=0.046,P=0.002;Spearman=0.135,P<0.00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β=0.049,P=0.001;Spearman=0.214,P<0.001)、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β=0.055,P<0.001;Spearman=0.241,P<0.001)与耳鸣残疾量表评分有关。结论 2018年以来就诊的耳鸣患者其耳鸣严重程度多为轻中度,耳鸣音调多为高频,且大多数为中低响度的耳鸣声。耳鸣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且多伴有焦虑、睡眠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耳鸣的严重程度和耳鸣持续性、听力损失、耳鸣响度、睡眠障碍和焦虑相关,未来应该着重针对这部分人群制定个性化的耳鸣治疗方案。
2022, 28(2):37-4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09
摘要:目的 通过对急性耳鸣、亚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3组高调耳鸣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反应幅值变化及3组不同发病时长高调耳鸣患者药物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差值结果的分析,了解药物治疗对高调耳鸣患者DPOAE反应幅值的影响及分析药物疗效与疾病发病时长的关系。方法 按发病时长将收治的68例(77耳)听力正常高调耳鸣患者分为3组,急性耳鸣组(病程≤3个月)25例(27耳),亚急性耳鸣组(3﹤病程≤12个月)23例(26耳),慢性耳鸣组(病程>12个月)20例(24耳),对3组患者检测其DPOAE反应幅值。通过药物治疗2周后,再次测量3组患者DPOAE反应幅值,初步评估药物治疗对耳鸣患者DPOAE反应幅值的影响和药物疗效与疾病发病时长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在药物治疗2周后,其在0.5~1 kHz频点DPOAE反应幅值的变化以及DPOAE反应幅值变化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2~8 kHz频点,除第3组患者在6、8 kHz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每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DPOAE反应幅值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患者治疗前后DPOAE反应幅值的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DPOAE引出率变化,在0.5~1.5 kHz频点无明显差异;在2~8 kHz频点有明显差异,但第3组患者在6、8 kHz频点除外。3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第1组患者有效率100%,第2组患者有效率65.38%,第3组患者有效率29.17%。3组间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8,P<0.01)。结论 高调耳鸣患者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等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时长越短,治疗后DPOAE反应幅值提高越大,且治疗后有效率越高,表明病程越短、疗效越佳,让其早发现、早干预,提高治愈率,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