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4):70-7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11
摘要:目的 研究太原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AR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的1 382例疑似AR且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943例(68.23%)患者sIgE呈阳性反应,其中艾蒿(48.26%)、豚草(21.56%)、室内尘螨组合(19.10%)为主要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34.88%)显著高于食入性变应原(3.40%);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变应原呈降低趋势,不同年龄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3年最高(80.00%);不同月份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月最高(79.89%);不同季节间艾蒿、豚草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夏秋季高发;患者变应原阳性个数组合从1种到12种均有分布,其中2种组合最高(15.63%)。结论 太原地区的主要变应原是艾蒿、豚草、室内尘螨组合。绝大数患者为多重致敏,年龄、病程、季节也是影响变应原阳性率的因素。
2022, 28(1):7-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01001
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变应原致敏和激发引起的、有神经介质参与的特异性IgE介导的、Th2类型鼻黏膜慢性炎症。AR的外科手术作为二线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改善顽固性鼻塞和鼻黏膜高分泌及高敏感性反应,临床上推荐酌情使用。但目前AR的外科手术还存在一些争议性问题,诸如适应证的选择、并发症规避及疗效评价等。有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AR的外科手术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从AR手术治疗历史、相关解剖与生理病理学原理等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AR手术治疗中的相关机制、手术方式与适应证选择,以及并发症处理与注意事项等,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医师开展AR外科手术治疗,以期进一步拓展AR的治疗方式并提高相应的治疗疗效。
2022, 28(1):22-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25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西南地区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从而为该地区变应性鼻炎(AR)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0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进行变应原检查患者4 199例,按照年龄、检测时间和性别等统计各变应原阳性率,分析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 ①在4 199例疑似AR患者中,其中症状、体征和皮内试验(IST)结果相符合的总共有3 488例,整体阳性率为83.07%;②排列前3位的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户尘螨、粉尘螨和多价昆虫;③总体而言,夏季的总阳性率最高,季节之间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1,P<0.001);④男女患者的变应原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P=0.001),但绝大部分变应原阳性率与性别无相关性;⑤随着年龄的增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逐渐减低;各年龄组的总体阳性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⑥患者阳性变应原个数的分布显示,三重变应原阳性位列首位(11.70%)。结论 重庆西南地区的主要变应原为户尘螨,变应原的总体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季节以及年龄有关。
2022, 28(1):38-4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31
摘要:变应性鼻炎(AR)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学习并加重经济负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认为AR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运动所处的环境及运动模式的不同,对AR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可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而游泳和室内陆地运动并不会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此外,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速度与力量型室外陆地运动和冷空气环境中运动明确会加重AR患者的症状。而国内AR指南并未给出明确的运动指导。本文旨在介绍不同运动模式对AR症状及患病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AR患者及健康人群提供运动指导。
2021, 27(4):365-37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40001
摘要:本文系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的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专家共识。本共识从鼻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原理、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鼻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临床应用要旨和注意事项,旨在进一步规范变应性鼻炎的诊疗,指导医师进行合理的用药,以提高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疗效和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2018, 24(6):579-5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9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用头皮针与传统体针配合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 d,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治疗,10 mg/次,1次/d,连续服药25 d后复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2%和86.7%,对照组分别为37.8%和64.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率优于氯雷他定片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0, 16(2):120-123.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ALK标准化变应原制剂,对疑似变应性鼻炎症状和体征的1383例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并对阳性患者进行症状评分。结果:1383例拟诊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变应原阳性反应者898例,阳性率64.9%。13种变应原中以螨类阳性例数为最多,包括屋尘螨、粉尘螨和热带螨,分别占总阳性例数的90.4%、87.2%和71.8%;其次为蠊类,包括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分别占总阳性例数的32.0%和27.3%;其余为狗毛、猫毛、艾蒿、豚草、花粉及真菌。儿童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成人(P<0.05);有家族过敏史患者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家族过敏史患者(P<0.05);居城市者变应原阳性率高于乡村者,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如喷嚏、流涕、鼻塞及鼻痒进行评分,总平均分值为7.71±1.46分;变应原阳性强度与变应性鼻炎症状积分无显著相关性(r=0.073,P>0.05),变应原阳性反应种类数目与变应性鼻炎症状积分呈正相关(r=0.629,P<0.05)。结论:尘螨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变应原。变应原阳性反应强度不能反映症状的严重程度,但阳性反应种类数目与症状的轻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