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6):36-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100
摘要:目的 探讨腺样体组织的大小及位置对分泌性中耳炎(OME)患儿听力阈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4岁以上临床诊断为OME的患儿94例(152耳),使用电子鼻咽镜检查腺样体的大小和位置。根据腺样体对后鼻孔的阻塞程度由小到大,将患儿分为4组,其中组一25例(43耳),组二31例(47耳),组三27例(44耳),组四11例(18耳);根据腺样体组织与咽鼓管咽口的毗邻位置关系,将患儿分为3组,其中A组41例(62耳),B组34例(54耳),C组19例(36耳)。采用纯音测听来测定骨导和气导阈值,以0.5、1、2、4 kHz 4个频率计算平均听力阈值。通过统计学分析探究腺样体组织的大小和位置分别对OME患儿听力阈值的影响。结果 腺样体组织的大小和位置与OME患儿的听力阈值之间无相关性(P>0.05);鼓室导抗图呈B型的患儿平均听力阈值明显高于鼓室导抗图呈C型的患儿(P<0.001)。在腺样体大小及位置分组中各组间患儿B型和C型鼓室导抗图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腺样体的大小和位置对OME患儿的听力阈值无影响。对于4岁以上的OME患儿,在进行腺样体切除术前应谨慎,除非存在明确的腺样体切除术指征,如鼻塞、打鼾或慢性腺样体炎等,否则不应单纯基于腺样体的大小及对咽鼓管的阻塞程度或仅因短期内存在OME来决定进行腺样体切除术。
2024, 30(6):58-6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6
摘要: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听力及语言功能。腭裂患儿常常伴有分泌性中耳炎(OME),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软腭肌肉组织缺陷致咽鼓管功能障碍,OME可影响患儿的听力,进一步则可导致语音障碍。然而对于腭裂伴OME患儿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时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主要是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鼓膜置管(VTI)及其他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腭裂伴OME的患儿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VTI的治疗时机、特点、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3, 29(6):45-4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13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因有挠耳习惯而就诊或被转诊到耳鼻咽喉科的婴幼儿的病因并对常见诊断作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主诉为“挠耳现象”而就诊的86例婴幼儿,对所有的婴幼儿进行家庭访谈,询问并记录所有婴幼儿挠耳的频率、发生时间、季节以及既往有无已知的皮肤病和食物过敏史。进行耳科检查,对耳科检查异常的患儿作出诊断分类,而对耳科检查结果正常的婴幼儿请儿童发育专家衡量其发育情况,拟找出除了一些家长可发现的耳部疾病之外所隐藏的婴幼儿挠耳的病因,发现其中对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根据“挠耳现象”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分为3类:日间数次、整日连续不断、仅睡眠时;并划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以此来研究婴幼儿挠耳行为发生的时间及频率、季节分布与常见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 37.2%的婴幼儿耳部检查正常,发育量表评估也并未发现存在发育迟缓的病例。耳部异常的诊断按例数多少依次为耵聍栓塞(33.7%)、分泌性中耳炎(OME)(23.3%)、外耳道湿疹(4.7%)、红耳综合征(1.2%)。耵聍栓塞患儿挠耳更多出现在夏季,OME患儿挠耳更多出现在冬季。日间数次挠耳婴幼儿中诊断耵聍栓塞较多而正常较少;整日连续不断挠耳患儿中诊断OME较多而正常较少;仅睡眠时挠耳的患儿,耳部检查多为正常。结论 存在挠耳行为的婴幼儿中多数耳部检查结果正常,且“挠耳现象”与婴幼儿发育情况之间无明确相关性,在病因学上可能存在其他一些不同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耳部异常的因素中,除了耵聍栓塞外,OME诊断率较高,考虑到OME对婴幼儿的负面影响,重视“挠耳现象”,从中诊断出OME变得极其重要。
2023, 29(3):110-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69
摘要: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部分患者的病程过长,最终导致黏连性中耳炎、胆脂瘤等病变,形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害。OME的发生发展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相关,但是,其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络(NETs)作为中性粒细胞捕获和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新作用机制,参与循环、呼吸、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作为新的治疗靶点,NETs的抑制剂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前期研究在OME患者或动物模型的中耳积液中发现了NETs相关蛋白,提示NETs也参与OME的疾病进展。本文就NETs在OME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9, 25(6):660-66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18
摘要:目的提高耳科门诊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的检出率,探讨声反射在协助诊断分泌性中耳炎是否伴有中耳积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耳鼻咽喉科门诊169例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伴有中耳积液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听力正常与听力下降患者的鼓室图、同侧声反射及纯音测听等资料进行对比。结果169例(237耳)经鼓膜穿刺证实为中耳积液的患者中,223耳(94.1%)未引出声反射,14耳(5.9%)引出声反射;鼓室图异常200耳(84.4%),正常者37耳(15.6%);216耳(91.1%)有传导性听力下降,21耳(8.9%)听力正常。不论听力是否下降,同侧声反射的未引出率均高于异常鼓室图的概率(P<0.05);在不同听力及不同类型鼓室图中,声反射的未引出率没有差异(P>0.05),具有无创、快捷及客观等优点,能更好的帮助临床工作者评估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预后。结论声反射能协助提高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伴中耳积液的检出率,具有无创、快速及客观等优点,能更好地帮助临床工作者评估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预后。
2013, 19(3):250-253.
摘要:目的探讨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外科手术干预的方式和效果。方法 对96 例(118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部分合并扁桃体肥大的患儿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96例患儿中行鼓室置管术35例, 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49 例, 腺样体切除加扁桃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12 例;术前平均听阈为(42±5)dB,术后1周为(34±4)dB,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12.12,P<0.05);术后1个月为(22±2)dB,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15.27,P<0.01);术后听力明显改善,鼻塞、夜间张口呼吸和打鼾症状明显缓解。结论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进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腺样体切除加鼓室置管术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术式。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