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9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不同听骨链重建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5, 31(1):82-8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033

      关键词:慢性中耳炎听骨链重建术自体听小骨组织钛合金人工听小骨听力并发症
      摘要 (37)HTML (41)PDF 988.32 K (74)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自体听小骨组织与钛合金人工听小骨听骨链重建术(OCR)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月住院治疗的慢性中耳炎(COM)患者78例,均行鼓室成形术及OCR治疗,依据OCR材料不同分为自体组(41例)与人工组(37例)。自体组予以自体听小骨组织OCR治疗,人工组予以钛合金人工听小骨OCR治疗。统计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不同频率段气导听力、骨导听力、气-骨导差(ABG)水平。结果 自体组手术时间长于人工组,手术费用低于人工组(P<0.05)。术后6个月不同频率段(0.5、1、2 kHz)两组气导听力、ABG均较术前降低(P<0.05),而术后6个月自体组、人工组不同频率段气导听力、骨导听力、A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组(P<0.05),但两组1年内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COM患者OCR术式中,采用自体听小骨组织植入、钛合金人工听小骨植入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相较而言,后者手术耗时短,而前者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 橄榄苦苷调节PRAS40/mTORC1信号通路对噪声性耳聋大鼠耳蜗组织损伤的影响

      2024, 30(6):20-2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63

      关键词:耳蜗橄榄苦苷脯氨酸蛋白激酶底物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噪声性耳聋组织损伤
      摘要 (47)HTML (417)PDF 1.06 M (1060)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橄榄苦苷调节脯氨酸蛋白激酶底物蛋白(PRAS40)/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对噪声性耳聋(NIHL)大鼠耳蜗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总共选取48只大鼠,随机选出12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剩余大鼠采用白噪声来构建NIHL大鼠模型。随后将NIHL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橄榄苦苷组、橄榄苦苷+NV-5138组,每组12只。各组给予相应干预7 d。检测大鼠的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HE染色检测大鼠耳蜗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大鼠耳蜗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耳蜗组织基底膜毛细胞序列变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耳蜗组织磷酸化PRAS40(p-PRAS40)、PRAS40、磷酸化mTORC1(p-mTORC1)、mTORC1、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耳蜗组织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形态异常,基底膜毛细胞结构损坏严重,未见明显的界限,细胞排列不整齐,ABR阈值、耳蜗组织凋亡细胞数目、p-mTORC1/mTORC1蛋白比值、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PRAS40/PRAS40蛋白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橄榄苦苷组耳蜗组织螺旋神经节细胞数目增加,且形态有所恢复,基底膜毛细胞损伤减轻,细胞排列逐渐恢复正常,界限逐渐清晰,ABR阈值、耳蜗组织凋亡细胞数目、p-mTORC1/mTORC1蛋白比值、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PRAS40/PRAS40蛋白比值显著升高(P<0.05)。NV-5138干预后减弱了橄榄苦苷对NIHL大鼠耳蜗组织病理损伤、基底膜毛细胞序列和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 橄榄苦苷可能通过调控PRAS40/mTORC1信号通路,促进PRAS40磷酸化,抑制mTORC1磷酸化,从而减轻NIHL大鼠耳蜗组织损伤。

    • 颞骨胆脂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2024, 30(6):31-3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29

      关键词:中耳疾病胆脂瘤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摘要 (75)HTML (76)PDF 922.79 K (122)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和MRI对颞骨胆脂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3月临床可疑胆脂瘤拟行手术治疗者107例(125耳),其中男62例,女45例,年龄3~79岁,平均年龄(40.14±18.8)岁。术前3 d至2周常规进行颞骨HRCT和MRI扫描。影像检查结果术前由放射科医师和耳科手术医师分别独立阅片评估记为可疑胆脂瘤和非胆脂瘤,术中发现记为胆脂瘤和非胆脂瘤组织,全部病变组织送病理进行组织学确诊。结果 HRCT对胆脂瘤诊断的灵敏度为68.8%,特异度为39.6%,阳性预测值(PPV)为64.6%,阴性预测值(NPV)为44.2%;MRI-DWI对胆脂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6.1%,特异度为91.7%,PPV为94.9%,NPV为93.6%。比较初次和二次手术结果发现MRI-DWI对复发胆脂瘤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HRCT(P<0.05)。结论 MRI-DWI对胆脂瘤诊断的准确性显著高于HRCT,尤其对术后复发病例的诊断更具优势。

    • 下鼻道填充术对下鼻甲继发性缺失患者鼻腔容积影响的对照研究

      2024, 30(2):32-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9

      关键词:下鼻甲继发性缺失CT影像建模鼻腔容积下鼻道填充术
      摘要 (76)HTML (362)PDF 1.45 M (237)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CT的3D建模方法探讨下鼻甲缺失患者行下鼻道填充术(IMAP)手术前后鼻腔容积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例伴有特殊症状的下鼻甲继发性缺失(SITL)患者的空鼻症6项量表(ENS6Q)评分及CT影像,通过3D建模的方式估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计算其鼻腔下部容积比,与ENS6Q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ITL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计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将接受IMAP患者术前估算鼻腔下部容积减去术中填充物体积计算推测鼻腔下部容积及容积比,并与20例无鼻窦疾病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据此尝试对术中填充物的体积给出建议。结果 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在IMAP术后的ENS6Q总分显著下降,且均低于11分(P=0.003),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容积方面,IMAP显著降低了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容积比(P=0.021),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黏膜表面积方面,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黏膜表面积显著降低(P=0.021),但其黏膜表面积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该差异与术前差异相仿。估算的鼻腔下部容积比与实际术后的鼻腔下部容积比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①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鼻腔容积与其ENS6Q评分有显著相关性;②IMAP对鼻腔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缩窄容积,更在于重新恢复了鼻腔黏膜的功能;③应用下鼻甲部分鼻腔容积的容积比来估算术后鼻腔的情况或许可以进一步改进IMAP手术。

    • 计算流体力学在鼻科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2024, 30(4):38-4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23

      关键词:鼻科疾病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机模拟
      摘要 (130)HTML (133)PDF 904.94 K (388)收藏

      摘要:鼻腔鼻窦由于结构性变化导致的气流场改变会影响鼻的生理功能,然而对鼻腔气流场的定量研究一直存在困难。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为研究鼻腔气流变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基于数字化鼻腔模型的CFD技术已在正常鼻腔生理功能的研究、异常鼻腔结构的气流特征分析、手术疗效评估和虚拟手术以及鼻用药物研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尽管CFD技术的临床应用还面临许多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在鼻科临床诊疗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腭裂患儿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

      2024, 30(6):58-6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6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治疗鼓膜置管并发症
      摘要 (36)HTML (77)PDF 786.04 K (85)收藏

      摘要: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听力及语言功能。腭裂患儿常常伴有分泌性中耳炎(OME),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软腭肌肉组织缺陷致咽鼓管功能障碍,OME可影响患儿的听力,进一步则可导致语音障碍。然而对于腭裂伴OME患儿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时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主要是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鼓膜置管(VTI)及其他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腭裂伴OME的患儿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VTI的治疗时机、特点、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儿童鼻窦炎影像学研究进展

      2024, 30(2):60-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68

      关键词:鼻窦炎鼻窦炎并发症儿童CTMRI
      摘要 (108)HTML (364)PDF 931.30 K (256)收藏

      摘要:儿童鼻窦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炎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鼻窦炎具有独特性,儿童鼻窦在出生后继续发育,并在不同年龄和阶段完成成熟和气化,这使得儿童鼻窦炎的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儿童慢性鼻窦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有时症状不明显,故诊断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儿童发生鼻窦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可能会引起眼眶及颅内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失明、复视等严重后果。如果疾病得到及早发现和诊治,一般预后良好。儿童鼻窦炎并发症的诊断,除了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外,常结合影像学的检查加以明确,主要是CT和MRI检查;CT能提供较高的骨骼分辨率,是确诊眼眶并发症时的首选技术;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精细部位成像效果好。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儿童鼻窦炎,特别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对常见类型儿童鼻窦炎及其并发症的CT和MRI等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 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鉴别的研究

      2024, 30(4):63-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92

      关键词:鼻咽癌CT肿瘤复发鼻内镜MRI
      摘要 (68)HTML (159)PDF 1.38 M (202)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鼻咽癌(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及肿瘤复发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内镜及影像学等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差异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评估和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2年1月—2022年4月38例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坏死组和复发组,对比两组性别构成、发病年龄、二次放疗、发病时间、鼻内镜检查表现、CT及MRI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时间、二次放疗、鼻腔恶臭、内镜下鼻咽坏死情况及新生物情况、CT骨质破坏表现、鼻咽软组织强化后表现、MRI中软组织及骨髓T2及强化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症状、鼻内镜表现、CT、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进行初步鉴别,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 颈外切除治疗新生儿囊肿型梨状窝瘘

      2024, 30(4):91-9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5

      关键词:梨状窝瘘新生儿囊肿型囊内减压颈外切除
      摘要 (22)HTML (141)PDF 973.89 K (20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囊肿型梨状窝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20年5月—2023年5月徐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例囊肿型梨状窝瘘的新生儿病例,患儿平均年龄16 d,采用囊内减压-颈外切除的手术方法,暴露囊肿后,先用50 mL注射器抽取部分囊内液体,使囊肿体积缩小,便于囊壁分离,然后完整切除病灶。观察患儿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8例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1例患儿出现咽瘘情况,1例患儿术后即出现声音嘶哑,余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 囊内减压-颈外切除是根治新生儿囊肿型梨状窝瘘的改良术式,早期治疗可及时缓解患儿呼吸困难情况。

    • 调强放射治疗未分化型鼻咽癌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sE-cad与PDGF水平变化探讨

      2023, 29(6):22-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79

      关键词:鼻咽癌肿瘤标志物未分化型三维适型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并发症
      摘要 (263)HTML (303)PDF 807.20 K (374)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调强放射治疗(IMRT)未分化型鼻咽癌(NPC)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上皮型钙黏蛋白(sE-cad)、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84例未分化型NP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观察组采用IMRT治疗。治疗7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与治疗7周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血清sE-cad、PDGF水平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7周后,观察组疾病控制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观察组血清CEA、SCC-Ag、CYFRA21-1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QLQ-C30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清HA、LN、PCⅢ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清sE-cad、PDGF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与3DCRT相比,采用IMRT治疗未分化型NPC可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及血清sE-cad、PDGF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且对正常组织影响更小,安全性高。

    上一页123456
    共9页89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