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3):23-3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6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新辅助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可手术切除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 2023年11月前发表的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 JBI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Revman 5.4进行单臂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疾病客观缓解率为39%(95%CI:29%~54%),病理学缓解率为55%(95%CI:48%~63%),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4%(95%CI:75%~ 95%),1年总体生存率为86%(95%CI:78%~ 95%),患者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95%CI:13%~31%)。12项研究报道了与治疗相关的手术延迟情况,仅有1项研究中出现1例患者因免疫治疗而延误原定手术时间。亚组分析比较了单用抗PD-1/PD-L1、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PD-L1+放射治疗、抗PD-1/PD-L1+化学疗法及抗PD-1/PD-L1+基因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显示,这5种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病理学缓解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PD-1/PD-L1+基因靶向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13%,95%CI:5%~37%)最低,抗PD-1/PD-L1+化学疗法的客观缓解率(90%,95%CI:75%~107%)最高,另3组治疗方案间的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本荟萃分析和系统回顾中,新辅助抗PD-1/PD-L1免疫治疗对可切除的HNSCC耐受性良好,可能具有组织病理学反应所暗示的治疗优势。在抗PD-1/PD-L1联合或不联合其他辅助治疗的方案中,抗PD-1/PD-L1联合化学疗法的客观缓解率较其他组合治疗组更高,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探索长期疗效和最佳治疗组合。
2024, 30(3):52-5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12
摘要:转移相关蛋白2(MTA2)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与肿瘤侵袭进展、转移相关的转录调控家族成员,在肿瘤的增殖、侵袭以及远处转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多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喉癌、食管癌、甲状腺癌中呈高表达,并且MTA2的高表达与这些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MTA2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侵袭、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研究成为了头颈肿瘤研究中的新热点。本文对MTA2的结构与功能、其在不同头颈肿瘤中的表达以及意义、其可能的调节机制以及其研究展望作一个小结,希望对MTA2的后续研究以及头颈肿瘤的综合诊治提供帮助。
2024, 30(3):56-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65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5年生存率仍低于50%。近年来,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过程由炎性半胱氨酸天冬酶(Caspase)激活,并通过依赖gasdermin蛋白家族来形成质膜孔。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在肿瘤进展和治疗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炎性小体,作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的一个成员,能激活Caspase-1,从而诱导炎症效应和细胞焦亡,进一步影响肿瘤疾病的进展。然而,关于细胞焦亡和HNSCC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有限。本文综述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强调了更多针对细胞焦亡在HNSCC中的作用研究的重要性。
2024, 30(5):75-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33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SCCUP)的临床特征,评估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对SCCUP诊治的影响,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2003年9月—2023年9月诊治的51例SCCUP患者,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检查、治疗方案、原发灶随访情况、5年总生存率(OS)和区域控制率(RC)。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7例,女4例;平均年龄(59.96±10.29)岁。截止随访结束共22例死亡,复发17例,27例在后续诊治过程中出现原发灶。对于EBER(-) p16(-) SCCUP,随访过程中原发灶检出、包膜外侵犯是影响其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引入EBER、p16对于规范化SCCUP的诊治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对患者采取更适宜的诊治方式,积极排查原发灶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2024, 30(4):103-10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46
摘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一门解剖复杂、病种繁多、发展飞速的学科,如何培养一名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拥有临床科研能力的正确价值观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这一直是学科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难点,即如何开展以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临床科研思维、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并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本文根据所在教研室的既往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及策略探讨,为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参考。
2024, 30(4):107-1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85
摘要:随着全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及流行病学趋势的改变,以及面对HNSCC患者多于疾病晚期确诊且常伴有转移的现况,HNSCC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转移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的细胞通讯作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外泌体与EMT间的关系及外泌体在HNSCC EMT中的研究进展及其针对肿瘤EMT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探求在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对于HNSCC EMT的影响。
2023, 29(2):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00430
摘要: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技术和腔镜肿瘤外科技术不断发展,抗肿瘤药物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肿瘤治疗理念不断加强。这些日新月异的进展使得头颈肿瘤外科这门古老的学科在外科技术和治疗理念上都呈现出了强劲发展趋势,把头颈肿瘤的诊治朝着更加微创、美容、精准和规范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3, 29(2):36-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13
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头颈部血管平滑肌瘤(ALM)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7例头颈部ALM患者的临床病历及随访资料。结果 17例头颈部ALM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5岁。发病部位位于耳廓、面颊部各6例,鼻前庭1例,鼻腔2例,鼻咽部1例,左上唇侧前庭沟1例。位于鼻前庭者诉鼻塞,位于鼻咽部者诉鼻塞伴涕中带血,其余患者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17例患者,6例行CT检查,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后可见肿物血管丰富,呈明显强化或不均匀强化;6例行鼻内镜检查;5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查见血细胞。15例由HE染色确诊,2例由HE染色和免疫组化确诊。根据Morimoto分类方法,实体型8例,静脉型4例,海绵型4例,实体型-海绵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位于鼻咽部的肿物术中大量出血,约2 000 mL,予以电凝、压迫止血,其余病例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平均随访5年,均无复发、恶变。结论 头颈部ALM临床表现各异,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对位于头颈部腔隙内、瘤体较大、完整切除困难且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瘤体血供丰富的病例,术前可考虑行瘤体血管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2023, 29(5):60-7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196
摘要:目的 研究N6-甲基腺苷(m6A)修饰在中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的作用和基因相关通路,为头颈部HNSCC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出新的观点及研究参考。方法 选取3对临床中晚期HNSCC患者的癌及其癌旁组织(6个样本)进行测序,从癌和癌旁组织的转录组、m6A相关差异基因中筛选出两者共同的差异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O)分析、pathway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找出其中的枢纽(hub)基因,随后对网络中的基因进行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从而得到m6A修饰影响的基因及通路。结果 从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基因中筛选出96个转录组m6A相关的上调基因、159个m6A相关下调基因;信号通路分析发现PPAR通路、免疫相关通路下调,代谢通路上调;构建PPI后发现,CDK1呈现上调趋势,而DCN及ARG2均呈现下调趋势;GSVA分析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在癌组织中上调;PPI中的hub基因共表达分析发现AGR2和CDK1在m6A调控下,与铁死亡相关基因联系很密切。结论 m6A修饰与FOXA1、RPL8、DNC、CDK1、ApoE、POSTN、YWHAZ、MMP13等铁死亡相关基因紧密相关,m6A修饰可能通过铁死亡相关基因影响免疫、代谢相关通路,从而在中晚期HNSCC中起重要作用。
2023, 29(2):73-7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89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八大常见癌症,超过一半的HNSCC患者可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药物的陆续问世为复发/转移性HNS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而以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放疗、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新辅助双免疫联合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本文将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HNSC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