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77-8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05
摘要:目的 通过靶肌肉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观察其对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大鼠功能恢复、神经形态学及GDNF在中枢面神经元中表达的影响,探讨经靶肌肉注射GDNF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可行性及作用机理。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只暴露右侧面神经主干)、模型组(面神经主干压榨)、实验对照组(面神经主干压榨+颊肌注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面神经主干压榨+颊肌注射GDNF),通过颊肌电生理、面瘫症状评分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Masson染色观察颊肌纤维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面神经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面神经元中GDNF的表达。结果 ①大鼠面瘫症状评分:假手术组无面瘫表现,评分为0分,造模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周围性面瘫表现,评分均为5分;术后第28天,实验组大鼠面瘫症状已基本完全恢复,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较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未完全恢复,评分均>3分;②颊肌电生理:各组造模后与假手术组相比,峰潜伏期有不同程度延长、最大振幅有不同程度下降;随时间的推移,实验组峰潜伏期较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最大振幅较其明显上升(P<0.05);③甲苯胺蓝染色:模型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均出现神经纤维形态不规则,外膜不连续不清晰,轴突数量减少。术后第28天,实验组面神经形态与假手术无明显差异,较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有明显恢复;④Masson染色:各组造模后肌纤维数量减少,肌肉组织占比面积减少;实验组肌纤维形态较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恢复快,至术后第28天,肌纤维形态接近正常(P<0.05);⑤Western Bolt检测:各组造模后中枢面神经元组织GDNF的蛋白表达下降,观察期内逐渐增强;与模型组及实验对照组相比,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中枢面神经元组织GDNF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 靶肌肉注射GDNF可作为改善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给药方式之一,促进神经纤维修复、靶肌肉功能的恢复及中枢神经系统对周围损伤神经的修复。
2023, 29(3):23-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37
摘要:目的 探讨岩骨次全切除术应用于多种侧颅底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9年9月行岩骨次全切除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38例;平均年龄(37.3±14.1)岁。其中岩骨胆脂瘤28例,慢性中耳炎术后感染20例,颞骨良性肿瘤19例,脑脊液耳漏11例。术前患者均行纯音测听、颞骨CT、内耳MRI,面神经功能评价House-Brackmann分级:Ⅰ级25例,Ⅱ级19例,Ⅲ级15例,Ⅳ级10例,Ⅴ级5例,Ⅵ级4例;全聋21例,余者平均听力52.2 dB。术后复查颞骨CT、内耳MRI并评价面神经功能。结果 平均随访5.51年,术后无死亡、颅内出血、脑脊液耳漏等严重并发症。岩骨胆脂瘤、慢性中耳炎术后感染患者术后复发各2例,经再次手术治愈;颞骨良性肿瘤均完全切除肿瘤,其中14例面神经鞘瘤患者中9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价:Ⅰ级28例,Ⅱ级20例,Ⅲ级17例,Ⅳ级7例,Ⅴ级2例,Ⅵ级4例;所有患者均无实用听力。结论 岩骨次全切除术适用于广泛的岩骨胆脂瘤、慢性中耳炎术后感染及颞骨良性肿瘤的切除,也可用于防治脑脊液耳漏;此术式无法保留或重建听力,故仅适用于无听力重建条件者。
2023, 29(2):85-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21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颞骨岩部胆脂瘤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类型岩部胆脂瘤的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颞骨岩部胆脂瘤,按Sanna分型分为迷路上型(10例)、迷路下型(11例)、迷路下-岩尖型(1例)、巨大迷路型(9例)、岩尖型(1例),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评估面瘫情况:术前面瘫10例(31.25%),面瘫HB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2例,Ⅴ级2例,Ⅵ级4例。术前即伴颅内外并发症者21例,其中脑脓肿5例。归纳总结各类岩部胆脂瘤的治疗经验。结果 32例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以彻底切除胆脂瘤为前提,其中1例巨大迷路型胆脂瘤,病变侵及桥小脑角区,术中残留少许,其他患者在显微镜下或内镜下观察均无病变残留。术后新增的并发症有Bezold脓肿1例、额颞顶枕部硬膜下血肿1例、脑脊液耳漏1例、术后面瘫3例,均予以相应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36个月,其中有迷路上型1例复发,巨大迷路型1例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痊愈,随访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治疗,术式选择至关重要,需根据病变分型、面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等综合评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前提下,并保留面神经功能、重建听力及处理并发症。
2023, 29(6):86-8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58
摘要:目的 探讨腔镜辅助下耳后发际线径路面神经顺行解剖后腮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7月—2022年9月诊治的3例腮腺肿瘤位于浅叶并且直径小于3cm患者,采用发际线径路,在全腔镜下顺行解剖面神经后,行腮腺肿瘤和部分浅叶切除治疗。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术后出血、涎瘘及面瘫,收到良好的美容效果。结论 腔镜下耳后发际线径路面神经顺行解剖后腮腺良性肿物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式。
2021, 27(1):90-9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19823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术途径对颌下腺良性疾病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8年6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次手术的134例颌下腺良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颌下腺全切术,术式1:颈阔肌下翻瓣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术式2:不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仅在颌下腺表面分离;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统计两种不同途径手术的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并发症出现的情况,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运用术式1的患者中有2例出现暂时性口角歪斜,随访6个月后恢复正常,运用术式2的患者均无口角歪斜症状,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手术途径均可有效保护面神经缘支,初学者建议加强颌下腺及面神经局部解剖知识。
2020, 26(1):18-2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5
摘要:目的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面部功能。个体化修复方案的制订需结合患者病情和意愿。目前面瘫修复方法较多,且随着修复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更好的修复效果。本文回顾近年关于面神经端端吻合术、神经移植桥接术、神经转位术及双重神经修复、局部肌瓣肌腱转位术以及带神经血管游离肌瓣移植术等方面的进展,并进行分析总结。
2020, 26(1):24-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6
摘要:目的探讨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术后完全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咽喉科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 10例听神经瘤术后伴有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完全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治疗。结果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评估,1例恢复到HB Ⅱ级,9例恢复到HB Ⅲ级,手术前后面瘫分级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例出现自发性微笑,6例为社交性微笑,无明显手术并发证。结论咬肌神经联合颞骨内面神经转位手术,避免了耳大神经损伤,减少了神经吻合口,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0, 26(1):28-3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7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肿瘤术后面瘫的效果。方法6例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均行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评估HouseBrackmann(HB)分级和舌下神经功能。结果术后1年HB III级2例,HB Ⅳ级3例, HB V级1例。静态面部张力4例患者在吻合术后6个月改善明显,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 9个月改善,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1年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侧舌肌瘫痪萎缩,发音和吞咽功能均正常。结论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可改善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的面部张力和面肌功能,借助神经监护可尽量减小对舌肌功能的影响。
2020, 26(1):32-3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8
摘要:目的 总结中耳胆脂瘤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乳突根治术中的面神经裸露情况,并分析面神经裸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行乳突根治术的1 0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耳患者,其中中耳胆脂瘤683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33耳,总结其面神经裸露情况及分布部位;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年龄、性别、病程、硬脑膜暴露、半规管骨质破坏、乙状窦暴露及病理类型等因素与乳突根治术中面神经裸露的关系。结果1 016例患者中有294耳出现面神经裸露,面神经总裸露率为28.94%(294/1 016);面神经裸露最常见的部位是水平段(264/294,89.80%)。中耳胆脂瘤的面神经裸露率为32.50%(222/68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面神经裸露率为21.62%(72/33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0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脑膜暴露、术前面瘫、半规管骨质破损及乙状窦暴露均为面神经裸露的相关因素,而与病程、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中耳胆脂瘤、半规管骨质破坏及术前面瘫为面神经裸露的危险因素,风险分别增高1.575倍(95%CI:1.141~2.176)、4.171倍(95%CI:2.579~6.746)及13.040倍(95%CI:2.793~60.872)。结论中耳胆脂瘤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均可出现面神经裸露,最常见的裸露部位为水平段。半规管骨质破坏、术前面瘫及中耳胆脂瘤是乳突根治术面神经裸露的危险因素。
2020, 26(1):37-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9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腮腺导管与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为术中用腮腺导管作为面神经探查标记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观察和测量42例患者的腮腺导管和面神经颊支的解剖关系,包括深浅、成角和距离关系。结果在深浅关系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浅面占69.05%(29/42),同层面占14.29%(6/42),深面占16.67%(7/42)。从二者走形角度上,基本平行占76.19%(32/42),明显成角的占23.81%(10/42)。以出腮腺处测量距离来看,上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0.2~1.0 cm,平均(0.61±0.13)cm;下颊支位于导管下0.2~1.5 cm,平均(0.77±0.27)cm。结论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解剖关系相对恒定,可以用于腮腺肿瘤术中寻找解剖面神经的标志物。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