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2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

      2024, 30(5):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4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泪道阻塞黏膜瓣T管
      摘要 (91)HTML (134)PDF 1.34 M (79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31眼)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6 例(31 眼)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痊愈率为61.3%(19/31),显效率12.9%(4/31),有效率9.7%(3/31),无效率16.1%(5/31),总有效率83.9%(26/31)。结论 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应定期随访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

    • 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鉴别的研究

      2024, 30(4):63-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92

      关键词:鼻咽癌CT肿瘤复发鼻内镜MRI
      摘要 (64)HTML (149)PDF 1.38 M (197)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鼻咽癌(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及肿瘤复发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内镜及影像学等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差异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评估和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2年1月—2022年4月38例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坏死组和复发组,对比两组性别构成、发病年龄、二次放疗、发病时间、鼻内镜检查表现、CT及MRI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时间、二次放疗、鼻腔恶臭、内镜下鼻咽坏死情况及新生物情况、CT骨质破坏表现、鼻咽软组织强化后表现、MRI中软组织及骨髓T2及强化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症状、鼻内镜表现、CT、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进行初步鉴别,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 鞍区肿瘤外科研究进展

      2023, 29(3):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187

      关键词:神经内镜鼻蝶入路鞍区肿瘤手术
      摘要 (499)HTML (431)PDF 938.07 K (385)收藏

      摘要:鞍区肿瘤手术复杂,并发症多。传统的开颅手术和新兴的内镜经鼻技术,均存在优劣势。如何提高肿瘤的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始终是鞍区肿瘤外科治疗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对鞍区肿瘤的发展现状、手术入路、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技术、鞍底重建等进行阐述,并对鞍区肿瘤的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内镜经鼻入路个体化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

      2023, 29(3):12-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164

      关键词:鼻内镜垂体腺瘤海绵窦侵袭性
      摘要 (309)HTML (317)PDF 1.39 M (293)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内镜手术策略,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32例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点及术中情况,提出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临床分型,并针对不同侵袭类型采取的手术策略及手术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32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初发肿瘤21例、复发肿瘤11例,既往有放疗史6例;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导航序列、头颅三维脑窗+骨窗CT检查。根据肿瘤与颈内动脉(ICA)在海绵窦内走形的相对位置关系,将32例患者分为ICA外上型(10例)、ICA外下型(6例)和ICA外侧型(16例)3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其中全切5例(15.6%),均为ICA外下型;近全切除23例(71.9%);大部分切除4例(12.5%),均为ICA外侧型。术中见肿瘤质软21例、质地中等9例、质韧2例;肿瘤内存在纤维分隔1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0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术后腰大池置管6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术前19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前1例眼睑下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术后新增复视及外展麻痹10例,1周至1个月逐渐恢复。结论 ICA外上型、ICA外下型和ICA外侧型是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肿瘤常见的3种侵袭类型,针对此3种类型的不同特点,由内而外、循“肿瘤通道”按需切开海绵窦壁及瘤内分隔,沿ICA走形切除肿瘤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率。

    • 72例咽旁隙肿瘤的临床诊治

      2023, 29(5):71-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40

      关键词:咽旁隙肿瘤手术入路内镜预后
      摘要 (324)HTML (163)PDF 1.39 M (326)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并总结咽旁隙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咽旁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影像学资料不全及失访的患者共筛选到72例,其中男36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6.06±1.72)岁;女36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3.67±4.88)岁。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制定手术方案,经口径路27例,颈侧径路45例。术后随访2~13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38个月。统计分析临床、影像及手术资料。结果 72例患者术后病理为良性肿瘤63例,其中上皮源性肿瘤29例,神经源性肿瘤30例,其他组织来源良性肿瘤4例;4例复发,其中2例神经鞘瘤,2例多形性腺瘤,余59例恢复良好;恶性肿瘤9例,其中鳞状细胞癌5例,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3例复发。尽管良性咽旁隙肿瘤经口内镜手术存在囊内分块切除的情况,但相比整块切除的患者并未增加复发风险(P=0.381)。结论 咽旁隙肿瘤位置深在,临床结构复杂,良性肿瘤预后可,恶性肿瘤易复发转移,预后较差。根据术前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制定手术径路至关重要。手术以颈侧开放径路为主要方式,内镜辅助径路需严格把握适应证,肿物长径较大时在包膜完整的情况下作囊内分块切除是可行的。

    • 鼻内镜下鼻后神经丛解剖研究

      2022, 28(2):67-7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164

      关键词:鼻内镜鼻后神经丛解剖高选择性鼻后神经丛切断术
      摘要 (198)HTML (634)PDF 1.09 M (46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后神经丛(PNNP)的构成及分布特点,为后续行鼻内镜下高选择性PNNP切断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利用5具(10侧)冰鲜尸头灌注标本,经内镜下中鼻道入路,解剖蝶腭孔周围区域内结构;利用5具人体标本解剖前接受的鼻窦CT扫描结果,经影像学工具测量相应结构间距离。利用内镜系统采集解剖图像,影像测量软件获取影像学数据,并由资深放射科医师盲法测量。在解剖过程中,寻找蝶腭孔周围区域重要解剖标志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去除腭骨蝶突及蝶骨鞘突骨质,开放骨性腭鞘管,暴露PNNP咽支,在腭鞘管前口外侧探查定位翼管神经。结果 PNNP出蝶腭孔后均存在3个主要分支与蝶腭动脉分支血管伴行,前下方有与蝶腭鼻后外侧支伴行的鼻腔外侧壁支,后上方有与上鼻甲动脉伴行的上鼻甲支,后内侧有与鼻后中隔动脉伴行的鼻中隔支,蝶腭神经节在翼腭窝内即发出咽支,未穿出蝶腭孔,通过腭鞘管进入鼻咽部,且翼管前口均位于腭鞘管前口的外侧。腭鞘管前口外侧壁至翼管前口内侧壁间距,内镜下测量值(5.90±1.12)mm,影像学测量值(6.30±1.06)mm。结论 通过解剖定位腭鞘管,开放骨性腭鞘管,暴露其中的PNNP咽支,探讨腭鞘管前口与翼管前口之间的位置关系及术中规避翼管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的安全操作范围,为变应性鼻炎精准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 脂肪组织压片修补中大型鼓膜穿孔52例临床分析

      2022, 28(2):88-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95

      关键词:耳内镜脂肪组织压片中大型鼓膜穿孔鼓膜修补术
      摘要 (107)HTML (315)PDF 874.30 K (21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自体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中大型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耳内镜下应用自体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中大型鼓膜穿孔52例(52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鼓膜穿孔的愈合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6~12个月,52例均未出现面瘫、味觉减退等手术并发症。52耳中49耳穿孔完全闭合,总治愈率94.2% (49/52),平均听力提高(14.7±3.1)dB;其中,外伤性穿孔31耳,治愈率96.8% (30/31),平均听力提高(14.3±1.6)dB;慢性中耳炎陈旧性穿孔21耳,治愈率90.5% (19/21),平均听力提高(15.4±4.4)dB。结论 脂肪组织压片可用于修补中大型鼓膜穿孔,疗效可靠,愈合率高。此技术优于脂肪嵌入法,扩大了脂肪组织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应用。

    • 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

      2021, 27(1):80-8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17

      关键词:鼻内镜溯源法内翻性乳头状瘤
      摘要 (82)HTML (215)PDF 1.08 M (137)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1例采用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N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精确定位起源部位与不能精确定位起源部位的复发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内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5.6%,其中术中能精确定位唯一起源部的NIP患者1年复发率为3.0%(2/67),而不能精确定位者复发率为50.0%(2/4)。结论 鼻内镜下溯源法切除NIP对控制肿瘤复发具有优势。彻底切除肿瘤及术后定期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食管异物127例临床诊治分析

      2021, 27(2):205-2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79

      关键词:食管异物硬质食管镜临床特点
      摘要 (250)HTML (280)PDF 1.15 M (29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异物(EFB)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为EFB的合理化、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7例EFB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情况,对其性别、年龄、异物种类、术前检查方法、嵌顿部位、嵌顿时间、临床症状、并发症及住院日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27例EFB患者,男64例,女63例,男女比例1.02:1;年龄1~85岁,平均年龄(35.9±27.0)岁。就诊时间:24 h内103例(81.1%),24~72 h内10例(7.9%),>72 h的14例(11%)。异物种类:枣核27例(21.3%),鸡骨25例(19.7%),义齿23例(18.1%),硬币22例(17.3%),金属物品10例(7.8%),肉块5例(3.9%),纽扣电池3例(2.4%),其余12例(9.5%)。嵌顿部位:第1狭窄84例(66.1%),第2狭窄43例(33.9%)。结论 加强看护和健康宣教是预防EFB发生的关键,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多学科间的合作对EFB的预后和并发症至关重要。

    • 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2例并文献复习

      2021, 27(2):222-22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74

      关键词:耳廓软骨膜炎耳内镜鼓膜修补术耳屏软骨
      摘要 (130)HTML (421)PDF 1.02 M (259)收藏

      摘要:目的 报道2例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 对2例耳内镜鼓膜修补术后并发耳廓软骨膜炎患者采用抗炎、对症等治疗,对脓肿形成者广泛切开引流,清理坏死软骨。结合文献复习阐述耳廓软骨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1随访4个月后复查右耳廓上端稍有塌陷畸形,修补鼓膜愈合良好,患者自觉听力改善,声阻抗示A型,纯音测听示气骨导差基本消失;患者2随访2个月后见伤口局部无渗出,切口逐渐对位愈合。结论 由于耳内镜鼓膜修补技术的广泛开展,对于耳屏软骨的操作增加。临床医生需警惕术后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手术中严格消毒,术后做好切口观察护理。发生后应早诊断,早治疗,尽可能减少耳廓畸形的发生。

    上一页123456
    共8页72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