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的临床分析

      2025, 31(1):9-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084

      关键词: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病理诊断手术治疗
      摘要 (38)HTML (43)PDF 1.05 M (57)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SMH)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9.75岁。主要症状是单侧鼻塞及脓涕,3例病变位于钩突,1例病变位于中鼻甲。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SMH,表现为黏膜下呈簇状或小叶状增生的浆液黏液腺、导管。免疫组化结果:CK7、CK19为弥漫性阳性,S100、p63、EMA为局灶性阳性。随访6~4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鼻腔SMH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表现独特,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多重PCR技术在检测外耳道真菌菌种中的应用研究

      2025, 31(1):52-5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257

      关键词:外耳道真菌病菌种鉴定多重PCR技术快速诊断
      摘要 (12)HTML (23)PDF 1.25 M (38)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菌种分布,探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真菌菌种的方法。方法 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就诊于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外耳道标本,采用改良的马丁固体培养基对同一标本的一部分进行了常规培养,培养后提取DNA,PCR扩增及测序鉴定真菌菌种。同时,该标本另一部分直接经DNA提取后,行两次多重PCR,分别使用通用真菌引物和特异性真菌引物,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的条带的长短可鉴定真菌菌种。结果 通过传统方法和多重PCR技术行真菌菌种鉴定,本地区137例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曲霉菌共128株(93.4%),其中土曲霉73株、黄曲霉24株、黑曲霉18株和烟曲霉13株;念珠菌共9株(6.6%),均为白念珠菌。传统方法需4~7 d,而多重PCR技术6~8 h即可鉴定真菌菌种,对比两组方法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 本地区外耳道真菌病患者最常见的真菌菌种是曲霉菌和念珠菌。除了常见菌种,多重PCR技术还可以鉴定高耐药和高致死率的耳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罕见菌种。与传统方法相比,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外耳道真菌病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儿童及青少年鼻咽部病变的临床分析

      2025, 31(1):64-6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515

      关键词:鼻咽部病变恶性肿瘤儿童及青少年误诊
      摘要 (18)HTML (22)PDF 1.09 M (57)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鼻咽部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误诊情况,探讨诊疗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方法 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2年12月诊治的1 480例儿童及青少年鼻咽部病变患者,其中恶性肿瘤20例,分析鼻咽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类型及诊疗过程等,探讨诊断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疏漏。结果 鼻咽部恶性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16例,淋巴瘤2例,乳头状腺癌1例,脊索瘤1例。恶性肿瘤病例的初期临床症状以鼻部为主7例,其中4例被误诊为腺样体肥大;以耳部为主5例,其中2例被误诊为单纯分泌性中耳炎;以颈部为主8例,未见误诊。总误诊率达30%(6/30)。误诊患者的确诊前病程长于非误诊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60,P<0.01)。以颈部症状为主的患者确诊前病程短于以鼻部症状为主的患者(Z=-2.078,P<0.05)和以耳部症状为主的患者(Z=-2.372,P<0.05)。结论 多种鼻咽恶性肿瘤可能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人群且通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中以鼻部和耳部症状为主的患者尤其容易被误诊,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整形再造与功能重建诊疗体系的建设与进展

      2024, 30(6):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912

      关键词:外中耳畸形功能性耳再造诊疗体系
      摘要 (108)HTML (412)PDF 891.43 K (984)收藏

      摘要: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是头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耳廓外观异常,常伴发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除需关注外中耳畸形的诊断分类及整形再造外,还要同时考虑听觉功能的评估和重建。本文将从耳廓畸形的分类、耳模矫正、耳整形、耳廓再造、外耳道与中耳畸形的成形和再造以及功能性耳再造技术等方面,具体阐述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功能耳再造诊疗体系的发展、建设历程以及相关技术进展。

    • 中耳神经源性肿瘤8例的诊治体会

      2024, 30(1):22-2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076

      关键词:中耳神经源性肿瘤面瘫乳突根治术误诊
      摘要 (194)HTML (201)PDF 1.08 M (45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耳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8例经病理确诊为中耳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首发症状中以耳流脓为主4例,听力下降3例,面瘫1例。5例肿物突入外耳道,3例鼓膜紧张部穿孔。纯音测听示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其中混合性聋4例、传导性聋3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善中耳CT及MRI,提示肿瘤累及中鼓室或鼓岬表面5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3例,其中1例侵入中颅窝。8例患者均行乳突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鼓室体副神经节瘤4例、面神经纤维瘤2例、面神经鞘膜瘤1例、中耳神经内分泌腺瘤1例;2例患者术前行活检分别诊断为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病理误诊率为25%(2/8)。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 中耳神经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且临床表现各异,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术前完善CT和增强MRI检查以及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 耳鼻咽喉科术后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2024, 30(4):75-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05

      关键词:耳鼻咽喉科肺栓塞静脉血栓栓塞围手术期诊疗
      摘要 (70)HTML (144)PDF 1003.33 K (169)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耳鼻咽喉科患者术后急性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PE的耳鼻咽喉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E在耳鼻咽喉科术后1个月内发病率为0.05%(12/25 368),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33.3%(4/12)、心悸16.7%(2/12)、晕厥16.7%(1/12)、无症状者41.7%(5/12)。7例出现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下降,11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肺动脉或其分支的充盈缺损。2例高危及2例低危患者转重症监护治疗。11例患者抗凝治疗后有效,1例抢救无效死亡。抗凝治疗过程中3例因活动性出血停止抗凝。结论 PE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需重视术后出现的呼吸困难、心悸、晕厥、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早期识别、准确判断严重程度及早期规范化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预后较差,需转重症监护治疗并尽早启动抗凝或溶栓治疗。

    • 规范化诊疗模式下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 30(5):75-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33

      关键词:头颈肿瘤鳞状细胞癌原发灶不明肿瘤诊疗模式预后
      摘要 (39)HTML (35)PDF 1003.77 K (147)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SCCUP)的临床特征,评估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对SCCUP诊治的影响,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2003年9月—2023年9月诊治的51例SCCUP患者,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检查、治疗方案、原发灶随访情况、5年总生存率(OS)和区域控制率(RC)。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7例,女4例;平均年龄(59.96±10.29)岁。截止随访结束共22例死亡,复发17例,27例在后续诊治过程中出现原发灶。对于EBER(-) p16(-) SCCUP,随访过程中原发灶检出、包膜外侵犯是影响其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引入EBER、p16对于规范化SCCUP的诊治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对患者采取更适宜的诊治方式,积极排查原发灶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 颈静脉球解剖异常的临床意义

      2024, 30(1):116-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36

      关键词:颈静脉球解剖异常症状诊断治疗
      摘要 (86)HTML (156)PDF 850.95 K (553)收藏

      摘要:颈静脉球解剖异常形式多样,以颈静脉球高位多见,其发生率由于临床分类标准不一差异性较大。颈静脉球解剖异常大多表现为无症状患者,因此临床重视程度较低。但其为颞骨岩部最常见的血管异常,容易因忽视而在中耳、内耳及侧颅底手术中出现术中致命性大出血。颈静脉球解剖异常有症状患者表现多变,容易被其他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所掩盖。因此对颈静脉球解剖异常的临床症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相关综述,以加深对颈静脉解剖异常的认识,对减少临床重大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 儿童双侧声带麻痹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2024, 30(2):128-13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2522

      关键词:声带麻痹儿童诊断治疗
      摘要 (123)HTML (177)PDF 869.92 K (726)收藏

      摘要:双侧声带麻痹(BVCP)是指双侧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引起的双侧声带运动障碍,占儿童先天性喉部异常疾病的第二位。主要症状为上气道梗阻、喘鸣、声音嘶哑等。其病因包括神经性、医源性、特发性及其他病因。临床可行病因评估、声带运动振动评估、影像学检查、喉肌电图及喉超声等检查评估。缓解呼吸道阻塞为治疗的主要目的,恢复喉的生理功能为治疗的最终目标。治疗方法有无创正压通气、气管切开术、环状软骨裂开术、杓状软骨切除术、声带后端切断术、声带外移固定术、选择性喉神经修复术、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喉内肌及其他新兴治疗方法。

    •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2023, 29(4):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97

      关键词:咽鼓管异常开放症诊断治疗
      摘要 (621)HTML (375)PDF 951.12 K (707)收藏

      摘要: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鼓室腔的管道结构,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失去静息时关闭功能而处于持续开放状态时,称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PET)。PET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自听增强、闻及自身呼吸音、主观性耳鸣及耳闷胀感等。PET患者症状由于与咽鼓管开放不良的功能障碍症状相似,常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本文围绕PET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对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诊断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是诊断PET的核心,然而尚没有单一的咽鼓管功能检查可以在没有其他临床观察和检查的情况下准确评估咽鼓管功能。治疗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针对PET患者,可进行“阶梯式”治疗策略:即先增重、冲洗鼻腔、滴酸等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且患者有强烈治疗需求者,可采用如鼓膜手术、堵塞咽鼓管、缩窄咽鼓管口创伤性的手术治疗。

    上一页123456
    共9页88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