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1):9-1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084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鼻腔浆液黏液腺错构瘤(SMH)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9.75岁。主要症状是单侧鼻塞及脓涕,3例病变位于钩突,1例病变位于中鼻甲。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SMH,表现为黏膜下呈簇状或小叶状增生的浆液黏液腺、导管。免疫组化结果:CK7、CK19为弥漫性阳性,S100、p63、EMA为局灶性阳性。随访6~4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鼻腔SMH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表现独特,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5, 31(1):106-11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524055
摘要:自发性扁桃体出血(STH)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病因复杂且隐匿,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咽部局部感染。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作出判断,其治疗主要根据病因及出血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止血治疗,如上述方法无效,在排除凝血系统、高血压等疾病后,应果断实施缝扎、扁桃体切除术、颈外动脉结扎术、选择性动脉造影及栓塞术等方法。本文就STH的发病原因以及诊治原则作一综述,以期为耳鼻咽喉临床提供参考。
2024, 30(3):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42
摘要:声门型喉癌占喉癌发病的70%,淋巴结转移少见。早期声门型喉癌常常引起声音嘶哑,就诊过程中,易于早期发现,在所有喉癌中预后最好。近10年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关于早期声门型喉癌的诊治经历20余次的更新,已逐步形成经口内镜下CO2激光手术或单纯放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喉功能保留和嗓音质量是衡量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目前开放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少,而首选CO2激光手术还是单纯放射治疗方案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本文将分别介绍早期声门型喉癌的治疗进展及个性化治疗选择的关键要点,并总结影响肿瘤复发的预后因素及预测复发的生物学标志物,以期为指导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提供临床参考。
2024, 30(6):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912
摘要: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是头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耳廓外观异常,常伴发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除需关注外中耳畸形的诊断分类及整形再造外,还要同时考虑听觉功能的评估和重建。本文将从耳廓畸形的分类、耳模矫正、耳整形、耳廓再造、外耳道与中耳畸形的成形和再造以及功能性耳再造技术等方面,具体阐述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功能耳再造诊疗体系的发展、建设历程以及相关技术进展。
2024, 30(4):34-3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71
摘要:目的 对12例鼻腔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REAH)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2018年11月—2022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的12例鼻腔REA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53.16岁。对其好发部位、主要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年以上,11例未再复发,1例复发。病理改变以被间质组织分隔的广泛增生的圆形或椭圆形腺体结构为主。结论 鼻腔REAH好发部位为嗅裂区,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诊断是金标准,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4, 30(6):58-6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6
摘要: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听力及语言功能。腭裂患儿常常伴有分泌性中耳炎(OME),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软腭肌肉组织缺陷致咽鼓管功能障碍,OME可影响患儿的听力,进一步则可导致语音障碍。然而对于腭裂伴OME患儿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时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主要是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鼓膜置管(VTI)及其他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腭裂伴OME的患儿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VTI的治疗时机、特点、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4, 30(5):70-7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36
摘要:目的 探讨马德龙病(MD)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23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M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指标、脂肪沉积部位、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28例MD患者中,男26例,女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11岁。所有患者根据Enzi分型均为Ⅰ型MD;24例(85.71%)患者既往有长期饮酒史,19例(67.86%)患者有吸烟史;23例(82.14%)脂肪沉积部位主要位于颈前区;2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例因术后并发症死亡。术后随访1~110个月,失访3例,复发8例,死亡2例;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1.59%、42.11%、42.11%,其中复发患者中,术后继续饮酒者所占比例高达87.50%。结论 MD主要发生在长期饮酒的中年男性,Ⅰ型MD为其主要类型。MD常见的脂肪沉积部位在颈前区,开放性手术切除沉积脂肪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术后继续饮酒是影响MD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30(4):75-8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05
摘要:目的 总结耳鼻咽喉科患者术后急性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PE的耳鼻咽喉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E在耳鼻咽喉科术后1个月内发病率为0.05%(12/25 368),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33.3%(4/12)、心悸16.7%(2/12)、晕厥16.7%(1/12)、无症状者41.7%(5/12)。7例出现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下降,11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肺动脉或其分支的充盈缺损。2例高危及2例低危患者转重症监护治疗。11例患者抗凝治疗后有效,1例抢救无效死亡。抗凝治疗过程中3例因活动性出血停止抗凝。结论 PE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需重视术后出现的呼吸困难、心悸、晕厥、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早期识别、准确判断严重程度及早期规范化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预后较差,需转重症监护治疗并尽早启动抗凝或溶栓治疗。
2024, 30(5):75-8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33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SCCUP)的临床特征,评估规范化的诊疗模式对SCCUP诊治的影响,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2003年9月—2023年9月诊治的51例SCCUP患者,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前检查、治疗方案、原发灶随访情况、5年总生存率(OS)和区域控制率(RC)。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7例,女4例;平均年龄(59.96±10.29)岁。截止随访结束共22例死亡,复发17例,27例在后续诊治过程中出现原发灶。对于EBER(-) p16(-) SCCUP,随访过程中原发灶检出、包膜外侵犯是影响其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引入EBER、p16对于规范化SCCUP的诊治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对患者采取更适宜的诊治方式,积极排查原发灶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2024, 30(4):81-8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16
摘要:目的 总结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并发乳糜漏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5月诊治的6例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1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左侧乳糜漏5例。6例患者中,术中发生且术后再发乳糜漏1例,术中发生乳糜漏1例,术后发生乳糜漏4例。综合分析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机乳糜漏的处理方法。结果 所有乳糜漏患者经相应措施处理后均治愈。6例患者中,1例术中乳糜漏予以左侧颈静脉角局部结扎+肩胛舌骨肌瓣缝合封堵,术后第2天患者再次乳糜漏,经禁食、静脉营养、卧床休息、持续引流、加压包扎及50%高渗葡萄糖溶液注射等保守治疗后患者治愈;另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量乳糜漏,行左侧颈静脉角局部结扎+肩胛舌骨肌瓣肌浆生物胶粘贴封堵,术后患者未出现乳糜漏;其他4例患者术后出现乳糜漏,3例患者经上述保守方法治疗后治愈,另1例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行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术,术后患者治愈。结论 乳糜漏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若术中一旦出现,可行左侧颈静脉角局部结扎+肩胛舌骨肌瓣肌浆粘贴封堵;若术后出现,大部分患者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可治愈;若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可行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术。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