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小儿双侧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

      2022, 28(3):11-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62

      关键词:双侧支气管异物诊断手术
      摘要 (259)HTML (225)PDF 1.12 M (296)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双侧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围手术期处理技巧,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救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治的25例双侧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及诊治原则进行总结。结果 25例中22例有明确异物吸入史,3例异物史不明确。术前22例患者完成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MDCT),其中10例显示双侧支气管异物,12例显示单侧支气管异物;另外3例患者病情较重考虑主气管异物直接急诊手术未做CT检查。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实施硬质支气管镜取出,12例术前显示单侧支气管异物但术中为双侧支气管异物,可能与异物较碎、患儿剧烈咳嗽时引起异物变位有关,异物均取出顺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侧支气管异物具有病程短、临床症状重、出现呼吸困难时间短的特点,易误诊为单侧支气管或主气管异物。根据患儿有异物呛入后短时间内出现咳喘、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听诊时双肺呼吸音相同程度或不同程度的减低及配合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是否为双侧支气管异物,一经诊断应尽快实施气管镜取出异物,减少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

    • 婴幼儿鼻腔错构瘤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

      2017, 23(1):33-3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701008

      关键词:错构瘤|鼻腔|婴幼儿|鼻内镜手术
      摘要 (218)HTML (0)PDF 1.10 K (435)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鼻腔错构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5例婴幼儿鼻腔错构瘤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局部体征、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结果5例患儿均表现为单侧鼻腔阻塞,伴有不同程度的吃奶时呛咳、夜眠时打鼾憋气等现象。1例肿块在2个月内呈渐进性生长,4例肿块在病程中无明显增大。5例中有1例伴有同侧后鼻孔狭窄。影像学清晰显示鼻腔占位情况,2例位于单侧鼻腔、筛窦,3例累及单侧鼻腔、筛窦及鼻咽部;颅底骨质缺损3例,同侧眶壁骨质破坏2例;3例肿块内见斑点状、条状高密度钙化影,伴周围骨壁膨胀性改变;5例均有鼻中隔明显受压向对侧偏移。5例均采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4例完全切除,1例分3次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提示鼻软骨间叶性错构瘤,随访至今均未复发。结论婴幼儿鼻腔错构瘤是一种非常罕见呈局限生长的瘤样增生,常以鼻塞为主要症状就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鼻内镜手术一般可以完全切除大多数病变,并且具有视野清楚、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的治疗策略

      2016, 22(3):183-186.

      关键词:囊性变|前庭神经鞘膜瘤|治疗策略|影响
      摘要 (266)HTML (0)PDF 1.07 K (524)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前庭神经鞘膜瘤697例,其中根据内听道及桥小脑角增强MRI发现为前庭神经鞘膜瘤束性变患者96例,同时从剩余601例中随机抽取96例作为实体肿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性、术中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的临床进展明显较实性肿瘤快速,且听力症状较实性肿瘤患者严重,突发性耳聋率较高29(30.2%),囊性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较实体肿瘤严重,术后短期两组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随访时CVS组面神经功能良好率明显低于SVS组(30.2% vs 44.8%,P=0.037)。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方面无差异。结论前庭神经鞘膜瘤囊性变应首选手术切除,对于周围薄壁型囊性肿瘤,如剥离困难无法全切除,应以保留面神经功能为先,采取近全切除等措施,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 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2016, 22(3):187-192.

      关键词: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治疗
      摘要 (262)HTML (0)PDF 1015.00 Byte (516)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6例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6例患者均进行了CT与MRI检查,其中5例患者伴有面神经功能障碍,对此5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对1例面神经功能正常的患者采取严密随访策略。结果6例患者术前均出现了听力下降与耳鸣,其中5例手术患者病理确诊为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径路包括4例迷路径路与1例颅中窝径路,术中发现肿瘤与面神经和(或)前庭蜗神经粘连,难以分离,其中3例由于肿瘤无法与面神经分离行面神经切除重建术,2例患者面神经解剖保留。术后5例患者患侧听力均丧失,术后1年行MRI复查肿瘤无残留,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患者行MRI检查示肿瘤未生长。结论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与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作出诊断;相较于内听道其他常见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更易侵犯神经,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更加积极;迷路径路相较于乙状窦后径路或颅中窝径路在处理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上有优势,比较容易进行面神经定位与重建。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