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腭裂患儿伴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展

      2024, 30(6):58-6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46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腭裂治疗鼓膜置管并发症
      摘要 (29)HTML (65)PDF 786.04 K (56)收藏

      摘要: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听力及语言功能。腭裂患儿常常伴有分泌性中耳炎(OME),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软腭肌肉组织缺陷致咽鼓管功能障碍,OME可影响患儿的听力,进一步则可导致语音障碍。然而对于腭裂伴OME患儿的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时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主要是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鼓膜置管(VTI)及其他治疗。本文将对近年来有关腭裂伴OME的患儿在治疗方面,主要包括VTI的治疗时机、特点、并发症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声门上成形术对需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重度喉软化症的疗效分析

      2024, 30(5):63-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43

      关键词:重度喉软化症新生儿影响因素声门上成形术
      摘要 (29)HTML (60)PDF 1.05 M (8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声门上成形术(SGP)对需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重度喉软化症(LM)的治疗效果及导致SGP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需呼吸支持的重度LM患儿23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手术成功组(n=16例)和手术失败组(n=7例),随访手术成功组的远期预后,寻找手术失败组的高危因素。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共实施23次手术,手术成功率为69.57%(16/23)。术前需有创机械通气者22例(95.65%),需无创通气者1例(4.35%)。在手术成功组中,呼吸困难在出生后12个月消失,喂养困难在出生后18个月消失,所有患儿在出生后24个月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喉鸣症状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手术失败组中,母亲年龄(31.71±5.99)岁,合并窒息者占71.40%,心脏病者占57.14%,遗传基因相关性疾病占28.57%;与手术成功组相比,手术失败组的母亲年龄偏大,合并情况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新生儿重度LM,SGP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手术失败多见于母亲年龄偏大、合并围产期窒息、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基因相关性疾病等因素。

    • 人工耳蜗植入术残余听力保留现状和研究进展

      2023, 29(6):102-10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86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术声电刺激听力保护残余听力
      摘要 (178)HTML (237)PDF 791.58 K (410)收藏

      摘要:随着手术方法和电极设计等技术的创新,人工耳蜗手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使患者残余听力得到一定的保留。所有手术方法的共同目标即是:保护耳蜗内结构,保留残余听力,以提高听觉言语能力。人工耳蜗术后残余听力的丧失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的结果,近年来,为获得更好的残余听力保留,人们在电极设计与选择、新型电极涂层、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机器人辅助、图像和电生理引导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对于残余听力的保护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将对人工耳蜗术后残余听力保护相关因素的进展作一综述。

    • 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分析

      2022, 28(3):26-2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58

      关键词:先天性小耳畸形全耳再造术改良Brent法耳廓支架
      摘要 (693)HTML (220)PDF 1.12 M (38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用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儿20例,患儿均为单侧耳畸形,年龄6.5~15岁,平均年龄8.7岁。一期手术首先处理残耳,分离耳后乳突区形成囊腔,同时行耳垂转位。取患耳对侧的肋软骨雕刻成耳廓支架,在传统雕刻的基础上,同时雕刻出耳屏,将耳屏处的基底垫高,尽可能的加深耳舟、三角窝,耳屏、耳屏间切迹的深度,在修剪耳轮时,将耳轮脚的前端尽可能垫高,尖端留置的更长,以凸显耳轮脚的深度。将耳廓支架埋置于耳后囊腔内;二期手术行立耳,颅耳角成形;三期手术行耳甲腔成形。结果 20例再造耳一期手术出现血肿1例,二期手术出现感染1例,支架外露1例,通过局部处理均恢复,并继续进行下一期手术。所有患儿三期手术术后随访3~9个月,再造耳双耳对称性佳,耳轮脚、耳屏处形态佳,颅耳沟加深,耳垂与耳廓下部接合处的线条流畅,再造耳总体外观满意。结论 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可更凸显耳屏、耳轮脚、三角窝及耳垂等部位的细微结构,更能呈现出再造耳的立体感,该方法可为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miR-205-5p靶向HMGB1/TLR4途径对变应性鼻炎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

      2022, 28(4):57-6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84

      关键词:微小RNA-205-5p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变应性鼻炎免疫功能
      摘要 (694)HTML (263)PDF 1.16 M (267)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微小RNA-205-5p (miR-205-5p)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HMGB1/TLR4)途径改善变应性鼻炎(AR)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取60只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变应性鼻炎组(B组)、变应性鼻炎+miR-205-5p agomir组(C组)、变应性鼻炎+miR-205-5p antagomir组(D组)共4组,每组各15只,A组不做任何处理,B、C、D组均采用卵清白蛋白鼻腔强化致敏建立AR模型。模型建立完成后,C组尾部注射300 μg miR-205-5p agomir,D组尾部注射miR-205-5p antagomir,A、B组均注射生理盐水。1周后评价各组行为学、免疫相关指标[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免疫球蛋白E (IgE)]、鼻黏膜炎性反应、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内质网形态及紧密连接蛋白、HMGB1/TLR4途径蛋白表达量。miR-205-5p与TLR4的靶向关系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结果 4组行为学评分、IL-4、IgE、HMGB1、TLR4、NF-κB表达量、紧密连接宽度从低到高分别为A组P均<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表明miR-205-5p可与TLR4靶向结合。结论 miR-205-5p可靶向HMGB1/TLR4途径抑制Th1/Th2失衡所引起的AR免疫障碍,加强鼻黏膜屏障功能,从而减少变应原的入侵,缓解AR相关症状,对AR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 长沙市青少年慢性鼻-鼻窦炎流行情况调查

      2021, 27(1):76-7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141

      关键词:慢性鼻-鼻窦炎流行病学生活质量
      摘要 (93)HTML (148)PDF 794.78 K (139)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长沙市10~17岁学生慢性鼻-鼻窦炎患病率及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情况。方法 自2017年8月—2018年2月对5 556名学生通过问卷、专科体查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通过视觉模拟量表及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条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长沙市中小学生慢性鼻-鼻窦炎患病率为5.0%(280/5 556)。慢性鼻-鼻窦炎对学生学习及生活可造成困扰,且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患病学生认为对生活质量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依次为需要擤鼻涕、注意力不集中、沮丧、焦躁、易怒、难以入睡以及流脓鼻涕。结论 长沙市中小学10~17岁学生慢性鼻-鼻窦炎患病率为5.0%;慢性鼻-鼻窦炎对中小学生可造成学习及生活上的困扰,且会影响生活质量。

    • 232例儿童呼吸道异物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2019, 25(4):397-40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4013

      关键词:呼吸道异物|儿童|预防
      摘要 (53)HTML (0)PDF 811.00 Byte (578)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道异物患者与其看护人在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之间的关系,了解看护人相关知识的薄弱环节,为宣传呼吸道异物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减少呼吸道异物的发生。方法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2017年6月~2018年2月住院患儿,其中包括试验组(呼吸道异物组)232例及对照组(非呼吸道异物组)464例,研究内容包括患儿的一般情况,实际看护人的一般情况,实际看护人的喂养、教养、卫生及急救知识等,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采用χ2检验、构成比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呼吸道异物患儿男多于女,农村多于城市,3岁以下患儿占57.76%,在关于呼吸道异物相关知识的掌握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掌握更为薄弱。结论加强看护人关于预防呼吸道异物的健康宣教是关键,对不同年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宣教有利于减少呼吸道异物的发生。

    • 玉屏风散对大鼠变应性鼻炎的作用研究

      2017, 23(1):39-4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701009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玉屏风散|嗜酸性粒细胞|组胺|动物模型
      摘要 (265)HTML (0)PDF 824.00 Byte (374)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