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2):40-4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09
摘要:目的 探讨管状胃上提术在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下咽颈段食管癌术患者行管状胃上提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下咽颈段食管癌初发者4例,复发者1例。结果 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4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1例。保留喉功能全咽全食管切除2例,喉全切+全咽+全食管切除3例;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1例;术后一过性胸腔瘘1例,术后放疗后咽瘘1例;术后1个月内全部恢复经口饮食。随访6~44个月,死亡3例(术后6个月因肺转移癌肺出血死亡1例,术后13个月因局部复发并发心衰死亡1例,术后44个月因食管、肺转移并发恶液质死亡1例);带瘤生存2例(术后1年肺转移1例,术后3个月颈淋巴结转移、术后11个月腹腔淋巴结及肾上腺转移1例)。结论 下咽颈段食管癌恶性程度高,腺癌少见,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管状胃修复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可控,值得推荐应用。
2023, 29(1):92-9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37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头颈部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收治的5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头颈部LM患者的CT资料。结果 2岁以内41例,病灶位于左侧26例,右侧26例,双侧5例;位于颈部、咽旁26例,头面部8例,跨越头面、颈或纵隔23例。临床表现无痛性肿块53例,面容改变25例,喉喘鸣、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7例,上述临床表现可单独或者同时出现。单房型25例,多房型32例;瘤内合并出血者30例;55例CT诊断LM,阳性率96.5%(55/57)。CT可表现单房或多房,呈圆形、不规则形及分叶状低密度或等密度影,沿着组织间隙呈现爬行性生长,边界清楚或不清,部分患者可见分隔影,增强后囊内容物不强化,纤维状分隔及囊壁呈点状、条状、条索状及网格状强化。合并感染或出血时CT值升高,部分患者可见液-液平面。结论 CT检查能清晰显示头颈部LM的位置、大小和累及范围,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LM的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2022, 28(3):51-5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03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模型。方法 1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8只。A组以40 μg卵白蛋白(ovalbumin,OVA)+200 mgAl (OH)3+200 μLPBS溶液,分别于第1、3、5、7、9、11、13天腹腔注射,共7次,从第20天起以10 μL OVA (1 mg/mL)滴鼻激发,每周3次,连续3周,最后1次滴鼻激发后24 h以2% OVA 5 mL雾化吸入激发,连续5 d。B组以0.9%生理盐水代替OVA。整个造模周期为42 d。根据黏膜纤毛缺失程度,将上皮细胞状态分为4级(0~3级),末次激发后评价小鼠模型的症状、特异性IgE浓度及鼻肺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A组鼻、肺部症状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鼻、肺部黏膜破坏程度(1、2级)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鼻、肺灌洗及血清中OVA sIgE浓度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部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嗜酸粒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r=0.775,P<0.01),杯状细胞数也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 本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症状学、免疫学及病理学3方面上下气道一致的AAI模型。
2021, 27(5):513-5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34
摘要:目的 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08例腺样体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流程分为日间组65例和住院组43例。日间组于门诊完成各项检查,24 h内完成入院、手术、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疼痛、发热、出血)和住院相关指标(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结果 日间组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日间组和住院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9±2.3) min和(7.5±2.8) min,出血量分别为(5.2±3.6) mL和(5.5±2.4) 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组3例出现术后发热、无术后出血、平均疼痛指数评分为(1.6±0.5)分;住院组6例出现术后发热、无术后出血、平均疼痛指数评分为(2.1±1.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组和住院组临床疗效分别是96.9%(63/65)和95.3%(4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日间组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2±0.6) h和(10.5±2.8) h,较住院组术前等待时间(21.5±5.8) h和住院时间(76.2±12.5) h均明显缩短(P<0.001)。日间组住院总费用和西药费分别是(9 629.1±206.8)元和(650.4±54.3)元,亦较住院组住院总费用(11 672.7±1 016.2)元和西药费(779.5±103.9)元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间手术模式下开展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腺样体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与住院手术相比可大大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有助于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加快病房运行效率。
2020, 26(1):49-5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2
摘要:目的探讨额窦中隔气房(FSC)的影像学特征及内镜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7—12月鼻内镜手术术前鼻窦三维CT检查发现额窦中隔气房患者23例,按照Wormald额窦手术分型,行内镜下额窦手术,术中开放FSC,明确额窦引流通道与FSC的位置关系及临床特征。结果鼻窦CT影像学显示:FSC开口在额窦内6例,开口在额隐窝者17侧;FSC单个气房者16例,2个气房者7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额窦手术, Wormald 3级手术17例, Wormald 5级手术3例(复发性鼻息肉病骨质硬化明显2例、复发性乳头状瘤1例),Wormald 6级手术1例;经额隐窝径路内镜下开放FSC 18例,经额窦底近中线开放FSC 5例。结论术前鼻窦CT三维重建,明确FSC及其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学特征;内镜下经额隐窝径路或额窦底中线径路开放FSC,是额窦手术的重要步骤。
2020, 26(3):255-25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06
摘要:目的总结甲状腺癌侵犯颈段气管的气管缺损修复经验,提高术中气管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9年2月诊治的32例甲状腺癌侵犯颈段气管患者资料,其中6例术中采用锐性削除受侵气管外壁,8例气管袖式切除+端端吻合,6例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8例胸锁乳突肌锁骨骨膜瓣联合生物膜,2例前臂皮瓣+自体软骨移植,2例气管造瘘+Ⅱ期修复。结果6例锐性削除气管外壁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第6天出现气管瘘,予以换药后出院;余26例患者中,24例于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呼吸功能,1例前臂皮瓣+自体软骨移植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气管狭窄,黏痰堵塞,带管生存,1例带蒂胸锁乳突肌骨膜瓣+生物膜患者术后气管局部塌陷伴双侧声带麻痹,带管生存。结论对于侵犯气管的甲状腺癌患者,根据不同的侵犯范围,选取合适的气管切除和缺损气管的修复方式,才能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和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0, 26(4):382-38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4007
摘要:目的探讨经口CO2激光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术后的嗓音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2019年6月接受经口CO2激光手术治疗的48例声门型喉癌患者嗓音资料,根据手术是否切除前连合分为未切除前连组合(n=29)和切除前连合组(n=19)。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的嗓音稳定期对患者进行主观嗓音障碍指数量表简化中文版(VHI13)评分、频闪喉镜检查及嗓音声学分析。结果经口CO2激光手术后6个月检查VHI13生理评分及总分均较手术前明显减低;频闪喉镜检查未切除前连合组以声带黏膜波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而切除前连合组术后出现前连合粘连和室带代偿性发音的比例明显升高;嗓音声学分析发现,与术前比较,激光手术后基频(F0)增加,基频微扰(jitter)和振幅微扰(shimmer)增大,最长发声时间(MPT)缩短,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SI)减低;未切除前连合组患者振幅微扰较切除前连合组更低,最长发生时间更长,DSI更高。结论声门型喉癌经口CO2激光手术后患者的主观嗓音质量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是否切除前连合与术后声带形态、嗓音质量有密切关系。
2020, 26(5):554-55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5016
摘要:目的探讨显微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期(AIS)与炎症静止期(IQS)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并行低温等离子微创治疗的51例CPS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IS 22例,IQS 29例,2组患儿均在气管插管全麻支撑喉镜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封闭梨状窝内瘘口,而AIS的患儿同期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留置纱条,术后每日颈部换药。全部患儿术后留置胃管2周,应用抗生素治疗7~10 d。观察其疗效、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3例处于IQS的患儿分别于术后第5、6、7天因颈部脓肿形成行切开排脓手术,换药4 d后痊愈。2例AIS的患儿术后出现一过性声嘶,于术后1个月内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26个月,1例IQS患儿术后半年复发,2次全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内瘘口烧灼术,其余50例CPSF内瘘口1次封闭,未发生咽瘘、喉返神经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无复发,疗效显著。结论推荐显微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微创根治术作为CPSF的首选疗法,对于IQS的CPSF宜实施单纯内瘘口烧灼术,但术前充分告知家属,术后可能因颈部局部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换药,对于AIS的CPSF,不必等待炎症控制以后,直接同期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
2019, 25(1):36-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08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CT静脉成像(cerebral CT venography, CTV)术前评估听神经瘤与岩上窦、岩上静脉关系的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前CTV资料及临床资料,由2位放射科医生判定肿瘤的最大径、岩上窦引流类型,以及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的节点与内听道后上壁的位置;进一步判断肿瘤与岩上窦的关系,分析岩上窦及岩上静脉保留情况及术后静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对比肿瘤与岩上窦关系、岩上窦引流类型、岩上静脉汇入点的不同组别间肿瘤大小。结果按岩上窦引流类型分为3型:完整型、内侧型、外侧型;其中27例(90.0%)患者岩上窦为完整型;2例(6.7%)为外侧型;1例(3.3%)为内侧型。根据岩上静脉汇入岩上窦的节点与内听道后上壁的位置,分为内侧型、中间型、外侧型;11支(35.5%)岩上静脉汇入点为中间型;13支(41.9%)为内侧型;7支(22.6%)为外侧型,其中有1例患者发现两支岩上静脉,分别为内侧型、中间型。25例(83.3%)患者岩上窦走行于瘤体外侧,其中4例岩上窦受压;5例(16.7%)患者岩上窦走行于瘤体上方,岩上窦无受压。肿瘤最大径在不同肿瘤与岩上窦关系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岩上窦、岩上静脉完整保留,术后无静脉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脑CTV可术前评估听神经瘤与岩上窦关系,有助于减少术中对岩上窦、岩上静脉的损伤。
2019, 25(1):84-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1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