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2):127-1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1429
摘要: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是耳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损失伴或不伴耳鸣、眩晕、耳闷等症状,SNHL病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未有一个确切的病因。近年来磁共振影像技术(MRI)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运用,内听道MRI在显示软组织方面更具优势,可用来研究SNHL患者的内耳疾病,如研究小脑前下动脉来进一步阐述内耳微循环,轧造影显示梅尼埃病患者膜迷路积水,以及功能MRI对脑区活动的研究等等。本文主要以内听道MRI影像学特征来探讨SNHL的潜在病因,为耳科医生诊疗SNHL提供新思路。
2022, 28(2):99-10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119
摘要:目的 探讨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误诊原因及临床诊断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1例罕见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讨论。结果 该例患者CT显示右侧外耳道、乳突气房、乳突窦及鼓室内软组织影,相应骨质吸收、破坏,结合病史,考虑慢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右侧颈静脉球高位。行耳后乳突径路切除肿瘤。术后组织病理检测诊断为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本患者未作进一步治疗。复习文献,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较少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因缺乏大样本随访研究,预后不详。结论 单纯依靠症状及临床特征,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容易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CT、MR、 DSA以及详细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是诊断及鉴别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方法。
2021, 27(2):201-20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69
摘要:目的 探讨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1例患者,用耳鸣致残量化表(THI)均评估为重度搏动性耳鸣,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右耳9例,左耳2例,均为客观性搏动性耳鸣。术前行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9例右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合并骨壁缺损,乙状窦暴露于乳突腔。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均行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术后观察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结果 术后定期采用THI和耳鸣功能指数(TFI)对患者进行耳鸣评估,10例术后搏动性耳鸣即刻完全消失,1例耳鸣响度明显减弱,随诊1年后搏动性耳鸣基本消失。结论 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手术创伤小、操作风险小,是治疗乙状窦憩室和骨壁缺损所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最佳的手术方式,可临床推广。
2021, 27(3):310-3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54
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分析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多排螺旋CT (MDCT)及后处理技术、麻醉方式选择、硬质气管镜手术、并发症治疗等在快速、有效诊治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总结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硬质气管镜确诊的31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异物诱因及部位、异物种类。结果 本组319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均不同程度应用MDT模式,317例异物由硬支气管镜成功取出,1例异物为别针的患儿转胸外科开胸取出,1例异物为枣核的患儿由基层医院转至我院途中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在胸外持续按压气囊辅助呼吸的情况下取出异物,患儿呈现植物状态,后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MDT、MDCT、麻醉方式选择等在呼吸道异物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经确诊或高度怀疑的患者,应尽快行支气管镜检查,全身麻醉应达到一定的深度,是否维持自主呼吸与异物大小及所在部位有关,手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并注意观察患者全身状况,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2021, 27(4):424-4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33
摘要:目的 探索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手术方法,评估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基质后的远期听力变化和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1例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患者,术前仔细询问症状,均行瘘管试验、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和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有胆脂瘤并发迷路瘘。41例迷路瘘管覆盖的胆脂瘤基质进行一期完全切除。分析术后听力改善情况与瘘管大小的关系,评估各种诊断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根据术前检查结合术中探查发现,12例为外耳道胆脂瘤并发迷路瘘,29例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骨导阈值(BC)(42.1±12.8)dB与术前BC(35.5±11.6)d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例患者骨导听力下降>10 dB,其中3例为术前平均气导阈值(AC)>90 dB。术前检查听力明显下降的5例患者,术中探查发现瘘管明显大于无听力损失的患者(P<0.05)。随访12~7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虽然大迷路瘘全部切除胆脂瘤基质风险较大,但为了减少胆脂瘤复发及术后听力继续下降,选择一期完全切除胆脂瘤基质是治疗迷路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2020, 26(3):325-32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20
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的认识,提高SNTCS早期诊断效率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2019年1月收治的鼻腔畸胎癌肉瘤患者1例,影像学明确鼻腔占位性病变后行病灶切除;以 “CNKI、Pubmed” 为检索工具复习相关文献并探讨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为左侧SNTCS,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给予放、化疗,随访1年未见明显复发征象。检索结果提示:“CNKI、Pubmed”检索平台搜索相关文献共89篇,排除标准后最终入选文献55 篇,其中含SNTCS患者95例,但缺乏大宗样本报道,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样本的研究。结论SNTCS非常罕见,具有侵袭性高、生长迅速的特点,确诊需依赖病理学诊断,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综合方案可适当延长患者寿命,此类型肿瘤预后差,应尽早诊治。
2020, 26(5):59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5027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在内所产生的污染物每天都不断地排放到大气中,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的暴露与居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耳鼻咽喉作为上呼吸道的门户首当其冲,本文就大气污染物中颗粒污染物及气态污染物对咽喉部疾病及相关症状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初步总结与综述。
2020, 26(6):645-64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09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并发症,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临床处理方法及预后,为避免该类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现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0年5月—2019年4月由同一术者完成的497例(498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 例发生并发症(24/497),占4.8%,其中眩晕9例,骨膜下血肿2例,感染或过敏1例,外耳道皮肤破裂1例,面神经及鼓索神经损伤各1例,死亡1例,术后脑脊液耳鼻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术中电钻钻头断裂至鼓阶内1例,植入体局部斑秃2例、电极未植入耳蜗1例、磁铁移位2例,装置故障1例。结论如何降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仍然是人工耳蜗植入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 26(6):686-6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7
摘要:探讨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33耳)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进行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及不同的手术策略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术后疗效和听力的恢复情况。术前对23例(33耳)中耳畸形患者均行耳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及颞骨CT并听骨链三维重建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18例为术前明确畸形,5例为术中探查发现畸形。其中15例为锤、砧骨畸形,选择人工听骨赝复物(TORP或PORP)或自体听骨植入修复;6例为镫骨畸形,选择人工镫骨赝复物(Piston)植入;1例为鼓膜穿孔伴有先天性中耳畸形,先行鼓膜成形术,二期行听骨链重建手术;1例畸形程度比较复杂,面神经走形异常,在前庭窗处分叉,遮挡前庭窗,未能行进一步治疗。术后气导阈值提高至正常的有15例(65.2%);骨气导差(ABG)恢复至30 dB以内的有16例(69.6%),ABG术后仍超过30 dB的有5例(21.7%),1例听力未改善(4.3%),1例无法行听骨重建(4.3%)。结论先天性中耳畸形术前诊断比较困难,CT检查很难精确评估,手术探查为最有说服力的诊断标准,明确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后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是治愈疾病并提高患者术后听力最佳选择。
2019, 25(2):193-19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9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探讨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致鼻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减少临床对该类患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8年4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收治的20例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致鼻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所有患者均给予维生素 K1治疗,部分患者并结合鼻腔填塞、等离子等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活酶时间(TT)等指标,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20例患者经维生素 K1 等方法治疗后鼻出血停止,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后凝血指标分别为PT(14.06±2.55)s、APTT(27.48±4.77)s、INR 1.19±0.24,与治疗前患者的凝血指标PT(61.57±41.95)s、APTT(87.44±37.92)s、INR 6.11±4.4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出院后所有患者继续口服维生素K1 2~3个月,均随访半年,其中18例未再次出血,2例患者在出院后自行停止服用维生素K1,1个月内再次出血入院治疗,经治疗后治愈出院。结论抗凝血杀鼠药中毒所致鼻出血主要表现为鼻腔黏膜弥漫性渗血,单纯前鼻孔填塞或等离子治疗不易止血,对于复杂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止误诊漏诊;维生素K1对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需长疗程治疗。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