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6):36-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100
摘要:目的 探讨腺样体组织的大小及位置对分泌性中耳炎(OME)患儿听力阈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4岁以上临床诊断为OME的患儿94例(152耳),使用电子鼻咽镜检查腺样体的大小和位置。根据腺样体对后鼻孔的阻塞程度由小到大,将患儿分为4组,其中组一25例(43耳),组二31例(47耳),组三27例(44耳),组四11例(18耳);根据腺样体组织与咽鼓管咽口的毗邻位置关系,将患儿分为3组,其中A组41例(62耳),B组34例(54耳),C组19例(36耳)。采用纯音测听来测定骨导和气导阈值,以0.5、1、2、4 kHz 4个频率计算平均听力阈值。通过统计学分析探究腺样体组织的大小和位置分别对OME患儿听力阈值的影响。结果 腺样体组织的大小和位置与OME患儿的听力阈值之间无相关性(P>0.05);鼓室导抗图呈B型的患儿平均听力阈值明显高于鼓室导抗图呈C型的患儿(P<0.001)。在腺样体大小及位置分组中各组间患儿B型和C型鼓室导抗图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腺样体的大小和位置对OME患儿的听力阈值无影响。对于4岁以上的OME患儿,在进行腺样体切除术前应谨慎,除非存在明确的腺样体切除术指征,如鼻塞、打鼾或慢性腺样体炎等,否则不应单纯基于腺样体的大小及对咽鼓管的阻塞程度或仅因短期内存在OME来决定进行腺样体切除术。
2023, 29(4):26-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91
摘要:目的 探讨鼓室注射甲强龙作为联合或补救给药治疗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的恰当时机。方法 收集2019年7月—2021年10月在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平坦下降型单侧突聋患者,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选取145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仅全身用药,治疗组(83例)在全身用药基础上联合了鼓室注射甲强龙20 mg,隔日1次,连用5次。治疗组患者记录从发病初始日到首次鼓室注射给药日的时间间隔,并以10 d为分界点,将治疗组分为“≤10 d组”和“>10 d组”。记录各组患者在发病初始期(3 d内)、自发病起1个月时,自发病起6个月时的平均听阈值,并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听力改善程度。结果 在发病初始期,各组患者平均听阈的总体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病起1个月时,治疗组中“≤10 d组”患者听力改善均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中“>10 d组”与対照组及治疗组中“≤10 d组”与“>10 d组”相比,听力改善均值(d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病起6个月时,“≤10 d组”听力改善均值显著大于“>10 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相比单纯全身用药, 联合鼓室注射激素治疗平坦下降型突聋在听力改善程度上有显著优势,早期开始(发病起10 d内)联合治疗是有必要的,能够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2023, 29(4):35-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44
摘要:目的 对儿童复发性眩晕(RVC)患者进行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观察其睡眠血氧饱和度(SpO2)情况,探讨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在诊断RV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RVC诊断标准,选取RVC患儿 50例作为RVC组,非RVC 20例作为对照组。RVC组根据2周内眩晕是否反复发作分为眩晕发作组(29例)和眩晕不发作组(21例);根据眩晕问卷调查评分将RVC组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所有入组患儿均行连续睡眠脉搏氧监测,分析RVC患儿及对照组之间连续睡眠脉搏氧特征性差异。结果 ①RVC组中睡眠脉搏氧异常率为46.0%(23/50),正常对照组睡眠脉搏氧异常率为5.0%(1/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眩晕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65.5% (19/29),眩晕不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19.0%(4/21),眩晕发作组脉搏氧异常率高于眩晕不发作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眩晕发作组、眩晕不发作组及对照组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RVC与对照组的平均SpO2和最低SpO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连续睡眠脉搏氧与RVC、尤其是眩晕发作期的R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还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临床上,睡眠脉搏氧监测为无创,操作简单、易行,可作为诊断RVC的辅助检查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23, 29(6):45-4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13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因有挠耳习惯而就诊或被转诊到耳鼻咽喉科的婴幼儿的病因并对常见诊断作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主诉为“挠耳现象”而就诊的86例婴幼儿,对所有的婴幼儿进行家庭访谈,询问并记录所有婴幼儿挠耳的频率、发生时间、季节以及既往有无已知的皮肤病和食物过敏史。进行耳科检查,对耳科检查异常的患儿作出诊断分类,而对耳科检查结果正常的婴幼儿请儿童发育专家衡量其发育情况,拟找出除了一些家长可发现的耳部疾病之外所隐藏的婴幼儿挠耳的病因,发现其中对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根据“挠耳现象”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分为3类:日间数次、整日连续不断、仅睡眠时;并划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以此来研究婴幼儿挠耳行为发生的时间及频率、季节分布与常见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 37.2%的婴幼儿耳部检查正常,发育量表评估也并未发现存在发育迟缓的病例。耳部异常的诊断按例数多少依次为耵聍栓塞(33.7%)、分泌性中耳炎(OME)(23.3%)、外耳道湿疹(4.7%)、红耳综合征(1.2%)。耵聍栓塞患儿挠耳更多出现在夏季,OME患儿挠耳更多出现在冬季。日间数次挠耳婴幼儿中诊断耵聍栓塞较多而正常较少;整日连续不断挠耳患儿中诊断OME较多而正常较少;仅睡眠时挠耳的患儿,耳部检查多为正常。结论 存在挠耳行为的婴幼儿中多数耳部检查结果正常,且“挠耳现象”与婴幼儿发育情况之间无明确相关性,在病因学上可能存在其他一些不同的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耳部异常的因素中,除了耵聍栓塞外,OME诊断率较高,考虑到OME对婴幼儿的负面影响,重视“挠耳现象”,从中诊断出OME变得极其重要。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