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

      2024, 30(5):18-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4

      关键词: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泪道阻塞黏膜瓣T管
      摘要 (104)HTML (142)PDF 1.34 M (80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患者26例(31眼)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6 例(31 眼)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痊愈率为61.3%(19/31),显效率12.9%(4/31),有效率9.7%(3/31),无效率16.1%(5/31),总有效率83.9%(26/31)。结论 在复杂鼻腔泪囊造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缝合技术联合耳用T管置入,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应定期随访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

    • 额筛气房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解剖学特征

      2019, 25(1):84-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17

      关键词:额窦|影像学|引流通道|解剖|X线计算机
      摘要 (90)HTML (0)PDF 1.31 K (357)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 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在蝶窦病变中的应用

      2018, 24(5):429-43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9

      关键词:蝶窦成形术|难治性蝶窦炎|蝶窦囊肿|蝶窦霉菌|蝶窦癌|蝶窦脊索瘤|术后疗效
      摘要 (51)HTML (0)PDF 1.29 K (369)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在蝶窦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2月~2017年6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蝶窦病变患者42例,随访6~53个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15例难治性蝶窦炎患者术后蝶窦口开放良好,术腔清洁,均治愈;其余患者均彻底切除病灶,其中1例真菌性蝶窦炎伴颅内感染并发热患者术后予抗真菌治疗3个月后颅内病灶吸收,2例蝶窦癌、1例蝶窦脊索瘤患者及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蝶窦及颅内患者术后均行放疗。42例患者术后除2例嗅觉减退及1例视力下降无明显好转外,余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动脉性鼻出血、嗅觉减退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术腔黏膜均上皮化良好,黏膜完全上皮化时间平均8.6周。2例蝶窦癌患者分别随访10、14个月,蝶窦脊索瘤患者随访10个月,均未复发;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蝶窦及颅内患者随访8个月未复发。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未发现蝶窦口再闭。结论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蝶窦病变,术野暴露清晰,蝶窦开放充分,术腔上皮化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术后随诊处置直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 不同程度非变应性鼻炎对下气道炎症指标的影响

      2016, 22(1):14-18.

      摘要 (273)HTML (0)PDF 812.00 Byte (427)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探索他们系统性炎症、下气道炎症及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方法募集门诊NAR患者262例,参照ARIA指南根据鼻炎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轻度组145例、中-重度组117例,均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比率、诱导痰EOS比例、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及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结果①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支气管激发试验、FeNO阳性率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2% vs 2.1%;10.3% vs 2.8%;72.6% vs 29.0%;P<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 vs 17.9%,P>0.05);②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FeNO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4.0)% vs 1.5(2.1)%;35.8(25.9)ppb vs 16.3(17.0)ppb,P<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无统计学差异[1.0(1.8)% vs 0.5(1.3)%,P>0.05]。结论①不同程度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存在差异,中-重度NAR患者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全身及下气道异常;②中-重度NAR患者更易出现下气道异常,临床医师应予重视。

    •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鼻腔并发症处置后的鼻症状评分调查和生活质量分析

      2016, 22(2):110-113.

      关键词:垂体瘤|经蝶手术|鼻腔并发症|鼻症状评分|视觉模拟量表|RQLQ评估量表
      摘要 (322)HTML (0)PDF 794.00 Byte (544)收藏

      摘要:目的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患者予以处置并进行量化考察,对其处置前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评分观察,为对其鼻腔并发症处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患者,及时进行鼻科专科处置。并用鼻症状评分在处置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用视觉模拟量表、RQLQ评估量表对其处置前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26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出现鼻腔并发症,均予鼻科专科处置。鼻症状评分、视觉模拟量表处置前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QLQ评估量表处置前后的评分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日常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鼻部症状以及情感反应这5个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部症状、行为问题这2个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鼻腔并发症者,予以及时鼻科专科处置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 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难治性蝶窦炎的临床分析

      2016, 22(4):310-313.

      关键词:蝶窦成形术|难治性蝶窦炎|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疗效
      摘要 (247)HTML (0)PDF 1.01 K (511)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难治性蝶窦炎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对收治的难治性蝶窦炎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6例诊治的难治性蝶窦炎患者术后头痛、头闷胀感等临床就诊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动脉性鼻出血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术腔黏膜均上皮化良好,黏膜完全上皮化时间平均8.4周。结论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难治性蝶窦炎,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 鼻-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诊治

      2012, 18(4):279-281.

      关键词:鼻-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诊断|治疗
      摘要 (1473)HTML (0)PDF 407.00 Byte (166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鼻-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3例鼻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并观察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93例患者均经鼻内镜手术治愈,且术后病理证实诊断,随访1~9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是以鼻出血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临床上易误诊,CT检查是诊断的有效手段,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预后的关键在于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和充分开放鼻窦。

    • 变应性鼻炎母代与子代变应性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0, 16(4):261-265.

      关键词:

      妇女|子女|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疾病|流行病学

      摘要 (1874)HTML (0)PDF 2.95 K (1865)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分娩后母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子代变应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母亲患有AR和支气管哮喘与子代变应性疾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08年12月,确诊为AR的592例25~40岁分娩后妇女作为调查对象,根据面访、查体和实验室检查、问卷调查,将分娩妇女分为A组(AR伴哮喘组)和B组(单纯AR组),分析两组患者的AR分型、病情严重程度、分娩年龄及子代变应性疾病发病率,分析上述因素与子代变应性疾病发病率的关系。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作为评价危险度的指标。结果 ①全部病例中,A组患者213例,其中持续性中重度106例,持续性轻度36例,间歇性中重度54例,间歇性轻度17例;B组患者379例,其中持续性中重度178例,持续性轻度81例,间歇性中重度47例,间歇性轻度72例。② 592例患者中384例子代发生变应性疾病,发病率为64.86%,A、B组子代变应性疾病发病率分别为82.63%(176/213)、63.85%(242/379),母代中有AR伴哮喘的子代变应性疾病的发作明显高于母代仅有AR的子代(OR=3.91,OR的95%可信区间为2.33,5.74)。③两组中284例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中子女变应性疾病发病率为71.48%(203/284),A、B两组子女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85.85%(91/106)、62.92%(112/1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25~30岁年龄段分娩其子代发病率较高(85.42%),各年龄段A、B二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AR伴哮喘的母代其子代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单纯AR组。② 25~30岁分娩的母亲有持续性中重度AR伴哮喘为子代变应性疾病高发的危险因素。 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