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2):32-3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9
摘要:目的 基于CT的3D建模方法探讨下鼻甲缺失患者行下鼻道填充术(IMAP)手术前后鼻腔容积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例伴有特殊症状的下鼻甲继发性缺失(SITL)患者的空鼻症6项量表(ENS6Q)评分及CT影像,通过3D建模的方式估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计算其鼻腔下部容积比,与ENS6Q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ITL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计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将接受IMAP患者术前估算鼻腔下部容积减去术中填充物体积计算推测鼻腔下部容积及容积比,并与20例无鼻窦疾病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据此尝试对术中填充物的体积给出建议。结果 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在IMAP术后的ENS6Q总分显著下降,且均低于11分(P=0.003),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容积方面,IMAP显著降低了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容积比(P=0.021),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黏膜表面积方面,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黏膜表面积显著降低(P=0.021),但其黏膜表面积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该差异与术前差异相仿。估算的鼻腔下部容积比与实际术后的鼻腔下部容积比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①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鼻腔容积与其ENS6Q评分有显著相关性;②IMAP对鼻腔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缩窄容积,更在于重新恢复了鼻腔黏膜的功能;③应用下鼻甲部分鼻腔容积的容积比来估算术后鼻腔的情况或许可以进一步改进IMAP手术。
2023, 29(5):7-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208
摘要:目的 通过CT影像分析,探究儿童鼻骨骨折的影像学特点,为制定个性化儿童鼻骨骨折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285例儿童鼻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91例,女94例,年龄7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8.52±3.51)岁。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0~5岁),小学组(6~11岁),初中组(12~14岁),由影像科收集DICOM格式的CT影像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分析以上患者鼻骨骨折的特点,统计面中部其他骨骨折的发生率,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CT影像的儿童鼻骨骨折分类方法。结果 统计285例患者中,学龄前组患儿69例(24.21%)、小学组患儿145例(50.88%),初中组患儿71例(24.91%);其中单纯型鼻骨骨折210例(73.68%),复合型鼻骨骨折75例(26.32%)。根据上述患者的CT影像,分析儿童鼻骨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将儿童鼻骨骨折分为4种类型,其中Ⅰ型为单纯鼻骨骨折无移位,只见骨折线34例(11.93%),Ⅱ型为单纯鼻骨骨折有移位176例(61.75%),Ⅲ型为合并1种面中部其他骨骨折的鼻骨骨折70例(24.57%),Ⅳ型为合并两种及以上面中骨骨折的鼻骨骨折5例(1.75%)。结论 影像学分析儿童鼻骨骨折特点和鼻骨骨折分型方法,骨折的匹配度更高,可以更好地评估儿童鼻骨骨折的情况,并对儿童鼻骨骨折的个性化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3, 29(5):19-2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34
摘要:目的 评价3D个性化定制人工材料耳支架在先天性小耳畸形一期全耳再造术中的临床效果与优势。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3月接收并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2),实验组采用3D个性化定制的人工材料支架,对照组采用常规需术中拼接的成品耳支架,均行支架植入-颞浅筋膜瓣转移的一期全耳廓再造术,伴或不伴同期听力重建。记录手术耗时,术后随访观察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并行耳廓对称度、精细结构评分以及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同期行听力重建者听力得到改善,术后言语识别阈平均改善38.6 dBHL,术后最大言语识别率均达到100%。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耳廓对称度和精细结构评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耗时实验组较对照组短(P<0.01);家属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最终每项平均得分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3D个性化定制耳支架植入耳再造术安全有效,可同期行听力重建,临床效果优越,可成为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的更优选择。
2022, 28(3):16-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60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高分子聚乙烯人造耳支架植入行全耳廓再造术的临床效果与经验。方法 收集2003年5月—2021年6月诊治的小耳畸形患者1 057例(1 063耳),分别对其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率、耳廓的对称度、耳廓精细结构显示、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听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1 063耳手术均成功,耳廓形态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显露。对耳廓的7个对称度指标进行评分,均在5分以上;对耳廓的14个精细结构进行评分,945耳(88.90%)≥10分。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2.00%(978/1 063耳)。同期行听力重建的患者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听力改善。结论 先天性小耳畸形高密度聚乙烯人造耳支架植入全耳廓再造术在临床上安全可行,可以作为耳再造的方法之一;并可以同期行听力重建术,在再造耳廓的同时取得较好的听力康复效果,也可以使再造耳廓在形态上更加逼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2022, 28(2):50-5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198
摘要: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C诱导的DNA损伤的浓度和时间对293T细胞中范可尼贫血互补群B(FANCB),DNA损伤因子gammaH2AX,修复因子RAD51表达量的影响,探索FANCB在DNA损伤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利用人293T细胞系作为研究载体,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技术定量分析FANCB,gammaH2AX,RAD51在25 μM丝裂霉素C浓度作用下,在1、3、5 h不同作用时间点评估FANCB,gammaH2AX,RAD5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分析细胞在25、35、45、60 μM 丝裂霉素C浓度下作用3 h后gammaH2AX蛋白表达水平;siRNA敲低FANCB表达后FANCB、gammaH2AX和RAD51蛋白和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相比对照组,在蛋白水平,gammaH2AX表达在1、3 h对比0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5 h对比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FANCB表达在1、3、5 h对比0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RAD51表达在1、3、5 h对比0 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基因水平,FANCB在1、3、5 h和RAD51在1、3、5 h相比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ammaH2AX蛋白表达水平与MMC浓度无明显关系。相比对照组,siRNA敲低组FANCB蛋白和基因表达下降,gammaH2AX蛋白表达上升,RAD51蛋白和基因表达下降。结论 在丝裂霉素C造成的293T DNA损伤模型中,FANCB在同源重组DNA修复途径中对DNA损伤具有潜在的调控功能。
2020, 26(2):148-15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9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木村病患者治疗后的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0月—201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59例木村病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分析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病程、单发与多发、侧别、部位、肿块最大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既往治疗后复发史、皮肤瘙痒、系统性疾病及治疗方式等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相关的指标,用SPSS 21.0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至14年,59例木村病患者的疾病进展率为37.3%(22/59)。单因素研究提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肿块最大径、皮肤瘙痒和既往治疗后复发史这些因素与疾病进展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0%是木村病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治疗疗效,从而达到个体精准化治疗的目的。
2019, 25(2):183-18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17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8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患者16 例,其中颈外径路12 例,经口径路2 例,联合径路2 例,分析并总结将内镜应用于咽旁隙肿瘤切除术的方法及优势。结果16 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恶性肿瘤4 例,良性肿瘤12 例。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并发症。所有原发性咽旁隙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2~34个月均无复发。 结论内镜辅助下咽旁隙肿瘤切除术可以完整切除咽旁隙肿瘤而无需截断下颌骨,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研究及推广应用。
2018, 24(4):336-34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8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鼻部脑膜脑膨出合并鼻外神经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鼻内脑膜脑膨出合并鼻外神经胶质瘤患儿,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入院后行鼻腔鼻窦CT扫描及头颅MRI,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手术方案,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腔肿物切除术及颅底骨质缺损修补术联合鼻外径路外鼻肿物切除术,术后予应用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炎治疗。结果鼻根部及鼻腔肿块一次性切除,愈合良好,无脑脊液鼻漏、脑膜炎、鼻中隔穿孔、视力障碍及癫痫等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术后病检提示鼻根部及鼻腔内送检肿物见神经胶质细胞,考虑为异位神经胶质瘤和脑膜脑膨出。结论对于婴幼儿先天性鼻部脑膜脑膨出,鼻腔鼻窦CT及头颅增强MRI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根据病变部位制定不同的手术的方式。鼻内镜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的优点。颅底骨质缺损修补的关键是根据骨缺损面积,予肌肉、筋膜、软骨瓣或骨片填塞漏口。
2011, 17(5):379-381.
摘要:摘要:目的 总结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治疗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合理途径。方法 收集2006~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诊治的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1例术前化疗,手术后放疗;2例行手术+术后放疗。结果 3例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9~54个月,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需尽早诊断,综合治疗,定期随访,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