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6):60-6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04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声带小息肉患者术后声休时间对嗓音功能的影响。方法 筛选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部中拟行单侧声带小息肉手术的患者120例,术前予以嗓音卫生宣教,指导患者发声方法训练,并完善相关嗓音声学分析,包括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最长发声时间(MPT)、嗓音障碍严重指数(DSI)、粗糙声/气息声/嘶哑声(RBH)、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等,所有患者术前各嗓音声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40例。3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健康教育、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术后行绝对声休,其中A组术后声休3 d,B组术后声休7 d,C组术后声休2周;各组患者声休结束后予以8周的嗓音训练。术后3、6个月复查时对各组患者行嗓音声学分析,分析各组间嗓音声学参数的差异性,并与术前各嗓音声学参数进行对比。结果 ①术后3、6个月,各分组嗓音训练后Jitter、Shimmer、VHI、RBH均明显下降,MPT、DSI明显上升,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个月,A组和B组的Jitter、Shimmer、MPT、RBH、DSI、VH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RBH、MPT、DSI、VH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DSI、VH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6个月,A组和B组的Jitter、Shimmer、MPT、RBH、DSI、VH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Shimmer、RBH、MPT、DSI、VH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DSI、VH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单侧声带小息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声休结合嗓音训练均可改善患者的嗓音质量;②单侧声带小息肉患者术后声休3 d,这样更有利于声带创面的愈合和发声功能的恢复。
2023, 29(2):73-7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289
摘要: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是全球第八大常见癌症,超过一半的HNSCC患者可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药物的陆续问世为复发/转移性HNSC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而以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放疗、放化疗、靶向治疗以及新辅助双免疫联合治疗等新型治疗模式。本文将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在HNSC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 29(5):114-1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71
摘要:咽旁隙是头颈部重要的软组织间隙,有许多重要的血管及神经通过,其位置深在,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困难。咽旁隙肿瘤虽然临床发病率不高,主要以良性肿瘤为主,但其病理类型多样,且生长的部位及方式都有很大不同。在咽旁隙肿瘤手术中,为实现良好暴露,临床开发了多种手术路径,近年来,内镜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咽旁隙肿瘤手术的发展。为了解临床咽旁隙肿瘤手术的进展,本文对目前咽旁隙肿瘤的手术路径及其发展进行了概括,并在归纳总结多种临床路径后,对一些临床常见咽旁隙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提出了建议;同时,对咽旁隙的区域划分和咽旁隙的区域化治疗提出了几点意见。
2023, 29(3):115-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10
摘要: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DSC)是一类罕见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核中INI-1蛋白表达缺失是诊断SDSC最具价值的方法,由于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大多数患者被确诊为该疾病时已处于晚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及死亡率。而新辅助治疗以及靶向治疗对于该疾病的有效性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因此,早期诊断及探索最佳的治疗策略对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就SDS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助于提高对此类罕见肿瘤类型的临床认知。
2022, 28(1):38-4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031
摘要:变应性鼻炎(AR)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学习并加重经济负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认为AR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运动所处的环境及运动模式的不同,对AR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可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而游泳和室内陆地运动并不会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此外,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速度与力量型室外陆地运动和冷空气环境中运动明确会加重AR患者的症状。而国内AR指南并未给出明确的运动指导。本文旨在介绍不同运动模式对AR症状及患病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AR患者及健康人群提供运动指导。
2022, 28(3):116-1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34
摘要: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一种以软骨及富含蛋白多糖的组织受累为主的免疫性多系统疾病,该病十分罕见,临床表现因受累部位不同而差异较大,目前仍无特异性辅助检查作为有效确诊手段,临床诊断较困难,以气道受累为主的患者,可隐匿起病,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和漏诊,但气道受累时病情进展较快,晚期出现喉气管狭窄时治疗相当棘手且预后不佳,给气道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针对气道受累的RP患者,临床医生应尽可能鉴别并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上不仅要采取全身治疗,还要辅以局部治疗管理气道,本文就气道受累的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2021, 27(5):517-5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67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喉鳞状细胞癌患者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的差异,开发和验证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18年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中均进行了功能性或根治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将符合条件的136例纳入本研究中,按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分为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46例)和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组(9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切缘阴阳性、喉癌分型、会厌前间隙是否受侵、软骨是否受侵、前联合是否受侵等危险因素,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由此建立一个可以预测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公式为:Logit (P)=0.262+1.010×X1+1.624×X2+1.205×X3-1.153×X4-2.270×X5(X1=前联合受侵,X2=肿瘤大小>4~6 cm,X3=肿瘤大小>2~4 cm,X4=中分化,X5=高分化);计算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准确度;利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验证,用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用校准图评价模型的一致性。结果 前联合受侵、病理分级低分化、肿瘤大小(>2~4 cm)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UC为0.767,95%CI为(0.679,0.854),予以bootstrap法内验证:AUC为0.757,95%CI为(0.661,0.841),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较接近,可认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较一致。结论 前联合受侵、肿瘤大小(>2~4 cm)、病理分级低分化是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评价和验证后,得知此风险预测模型对预测是否发生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高。
2020, 26(3):306-3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6
摘要:目的研究喉癌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喉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7年1月—2016年7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行手术治疗的325例喉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96例,女29例,男女比例10.21∶1;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62±9.84)岁。结果本组喉癌患者5年累计总体生存率(CO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CDSS)、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75.4%、78.2%、71.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临床分期、T分级、淋巴结转移、复发、手术方式各临床因素间生存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复发、临床分期明显降低生存率(P<0.05)。结论喉癌术后COS较高,首选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复发、临床分期及年龄是影响喉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9, 25(6):591-59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04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BALB/C 小鼠模型,成功建立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致敏的AR小鼠模型。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约20 g,共20只,随机分为AR组和溶媒组,每组各10只。第1、2周,每只AR组小鼠足底皮下注射 2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对小鼠进行初次致敏,溶媒组小鼠用等量抗原溶媒溶液处理,每周1次,连续2周;第3周,致敏方法同前2周,但剂量减半,同时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隔天1次;第4周,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每天1次。建立模型:模型建立时间不少于35 d。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采用叠加量化积分法计分,行为学积分>5分者表示造模成功,随后通过小鼠鼻黏膜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R组小鼠经过鼻腔局部激发致敏后均出现AR的临床症状如鼻痒、流涕、打喷嚏等,而溶媒组小鼠均无上述症状。结论本实验建立的AR小鼠模型是成功的,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为AR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值得推广。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