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湖南地区变应性鼻炎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

      2024, 30(1):65-7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66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
      摘要 (187)HTML (136)PDF 914.93 K (420)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湖南地区拟诊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探讨近年来该地区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演变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针对性指导本地区AR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6 276例拟诊AR患者门诊资料,以及常见11种吸入性变应原的SPT结果,依据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描述特征。结果 共有5 178例AR患者对至少一种吸入性变应原SPT呈阳性反应。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前3种依次为粉尘螨(96.81%)、屋尘螨(96.33%)和蟑螂(57.92%)。97.89%的阳性患者存在至少2种阳性变应原的共同致敏现象。变应原SPT总体阳性率在不同年度组和性别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个体SPT阳性率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差异。研究期间,杂草SPT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霉菌1 SPT阳性率呈逐年上升(P<0.05)。此外,男性患者的杂草和葎草的SPT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动物毛发SPT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11种变应原中有8种不同变应原SPT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主要高发于≤20岁年龄段的患者(P<0.05)。结论 湖南地区6 276例疑诊AR患者SPT阳性率排在前3位的变应原是粉尘螨、屋尘螨和蟑螂。不同阳性变应原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中分布特征不同。应根据本地区AR患者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 眶尖神经鞘瘤内镜手术切除疗效分析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

      2024, 30(3):81-8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39

      关键词:内镜外科手术神经保护神经鞘瘤眶尖肿瘤
      摘要 (32)HTML (105)PDF 1001.74 K (20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眶尖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2年6月湘雅医院确诊并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9例眶尖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术中均采用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动眼神经。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进行分析,纳入临床、手术和预后资料等。结果 术后随访10~95个月,9例患者中8例肿瘤全切,1例次全切。全部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以好转或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手术死亡、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9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相关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眶尖神经鞘瘤经内镜手术切除安全有效,配合术中应用影像导航系统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全切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利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优势。

    • 外周血B细胞活化因子水平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2023, 29(3):64-6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009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B细胞活化因子严重程度疾病
      摘要 (461)HTML (192)PDF 972.21 K (188)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B细胞活化因子(BAFF)对变应性鼻炎(AR)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 年 1 月—2019 年 10 月收治的80例AR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症状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同期选取无AR因鼻骨骨折或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不同组中血清BAFF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BAFF对AR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AR组中血清BAF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于轻度AR组患者,血清BAFF浓度在中-重度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血清BAFF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及比例、总IgE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呈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相比于总IgE水平,血清BAFF在区分AR患者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敏感度为0.550,特异度为0.82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 BAFF 浓度增加,与疾病嗜酸性炎症程度相关,且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定位诊断的影像学征象分析

      2022, 28(2):56-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505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自发性影像学征象
      摘要 (169)HTML (352)PDF 1.06 M (309)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前瘘点的影像学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鼻窦颅底高分辨CT(HRCT)和核磁共振(MRI)水成像检查。术前分析其影像学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结合术中情况证实其瘘点位置。结果 48例患者术前经影像学瘘点判断并经手术证实瘘点位于筛板20例(41.7%),蝶窦外侧隐窝16例(33.3%),筛顶8例(16.7%),额窦后壁2例(4.2%),斜坡2例(4.2%)。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存在明显不同,间接征象如左右侧不对称,引流通道水肿,窦腔黏膜增厚和积液征可以用于寻找瘘点。瘘口在影像学上根据直接征象颅底骨质缺损的诊断符合率为66.7%,而联合应用CT与MRI水成像根据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联合应用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影像学的间接征象对于术前准确判断瘘点具有重要价值。

    • 我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原学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2016, 22(3):193-197.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细菌培养|病原菌
      摘要 (242)HTML (0)PDF 1017.00 Byte (597)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患者的病原菌谱分布及动态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1991年1月~2015年5月发表的所有有关CSOM细菌培养的描述性临床研究中文献,共筛选出50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累积研究CSOM患者7462例(7521耳)。根据文献资料的中位年限平均分为4组:1990-1995年组、1996-2001年组、2002-2007年组及2008-2013年组。对各组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真菌检出率、前4种细菌所占比例及革兰阳性(G+)菌与革兰阴性(G-)菌比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细菌培养病原菌总检出率86.21%,真菌检出率5.25%。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4种细菌为主;真菌以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逐渐增高;前4种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排名首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G+菌与G-菌比例分别逐渐增加和下降。结论我国CSOM患者病原菌谱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为主要病原菌;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培养病原菌检出率逐渐降低,真菌检出率、G+菌检出比例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