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8(3):83-8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90
摘要:目的 总结与探讨鼻中隔改良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填塞组和缝合组,每组40例。对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鼻部疼痛、头痛、溢泪、耳闷、睡眠困难等症状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在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局部感染等方面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24 h,填塞组在吞咽困难、鼻部疼痛、头痛、耳闷、睡眠困难等方面的VAS评分值均高于缝合组(t=14.14、21.54、18.60、28.58、23.00,P均<0.05);术后48 h清理鼻腔时,填塞组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缝合组(t=26.80,P<0.05);此外,术后填塞组出现4例鼻中隔血肿、2例鼻腔粘连,而缝合组仅出现1例鼻中隔血肿,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应用鼻中隔改良缝合技术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8, 24(2):109-113.
摘要:目的探索螺旋CT扫描成人呈张口位时咽旁隙成像并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为经口入路切除咽旁隙肿瘤提供解剖依据及术前指导。方法选择咽旁隙无占位性病变患者28例,放置张口器后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测量茎突长度并统计茎突末端与第一颈椎横突的关系,于颅底层面测量茎突至颈内动脉、下颌骨升支后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容积重现和剪切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观察颈内动静脉走行及是否存在变异移位等。结果茎突长度、茎突根部至颈内动脉、茎突根部至下颌骨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2.50±0.80)、(1.09±0.26)、(2.27±0.29)cm,侧别、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8.6%(44/56)茎突末端位于第一颈椎横突或以下,64.3%(36/56)颈内动脉起始部位低于舌骨,12.5%(7/56)咽旁隙段颈内静脉先走行于颈内动脉前方然后再转向后外。结论咽旁隙以茎突至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神经血管的定位。三维重建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颅底、下颌骨升支、茎突、颈内动静脉等咽旁隙周边及内部结构。咽旁隙段颈内动静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率,为模拟手术入路和术中颈内动脉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