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5):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207
摘要:鼻唇沟皮瓣是常用的局部皮瓣修复方法,可用于修复外鼻缺损。通过选择鼻唇沟区皮肤作为修复材料,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面部形态和美学效果,因为该区域的皮肤与邻近的外鼻皮肤在色泽、质地和类型上相似。鼻唇沟皮瓣的分区修复方式包括鼻唇沟推进瓣、易位瓣、折叠瓣、瓦合瓣、岛状瓣和双瓣等。在修复鼻侧面或鼻翼缺损时,根据创面大小可选择推进瓣、易位瓣、瓦合瓣或岛状瓣等方法;针对鼻翼及前鼻孔等部位的洞穿型缺损,可选择鼻唇沟折叠瓣及瓦合瓣;针对鼻下部的组织缺损,可选择鼻唇沟双瓣进行修复。在选择适合的鼻唇沟瓣类型和分区修复方式时,术者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缺损程度和位置、血供情况、组织可塑性以及术后外观和功能要求等。
2023, 29(5):7-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208
摘要:目的 通过CT影像分析,探究儿童鼻骨骨折的影像学特点,为制定个性化儿童鼻骨骨折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6年1月—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285例儿童鼻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91例,女94例,年龄7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8.52±3.51)岁。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0~5岁),小学组(6~11岁),初中组(12~14岁),由影像科收集DICOM格式的CT影像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对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分析以上患者鼻骨骨折的特点,统计面中部其他骨骨折的发生率,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CT影像的儿童鼻骨骨折分类方法。结果 统计285例患者中,学龄前组患儿69例(24.21%)、小学组患儿145例(50.88%),初中组患儿71例(24.91%);其中单纯型鼻骨骨折210例(73.68%),复合型鼻骨骨折75例(26.32%)。根据上述患者的CT影像,分析儿童鼻骨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将儿童鼻骨骨折分为4种类型,其中Ⅰ型为单纯鼻骨骨折无移位,只见骨折线34例(11.93%),Ⅱ型为单纯鼻骨骨折有移位176例(61.75%),Ⅲ型为合并1种面中部其他骨骨折的鼻骨骨折70例(24.57%),Ⅳ型为合并两种及以上面中骨骨折的鼻骨骨折5例(1.75%)。结论 影像学分析儿童鼻骨骨折特点和鼻骨骨折分型方法,骨折的匹配度更高,可以更好地评估儿童鼻骨骨折的情况,并对儿童鼻骨骨折的个性化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3, 29(1):67-7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88
摘要:目的 探究内鼻阀(INV)的重要参数包括单侧INV面积(AINV-R、AINV-L)、INV总面积(AINV)、单侧INV高度(HINV-R、HINV-L)、单侧INV底线长度(WINV-R、WINV-L)、单侧INV角(αINV-R、αINV-L)和INV角之和(αINV)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40例无鼻部疾病及症状汉族成年人的颌面部三维CT的数据资料,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47.05±17.82)岁。以重建鼻腔气流三维模型,定位INV并测量其重要参数。根据INV的形态特点,构建预测模型:单侧AINV=WINV×HINV/2=tan[radians(αINV)]×(HINV)2/2,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作INV静态参数之间以及其与左右侧别、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AINV-L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强(Z=-1.075,P>0.05;r=0.766 2,P<0.01),AINV-R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极强(t=-1.238,P>0.05;r=0.818 2,P<0.01)。AINV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极强(Z=-1.156,P>0.05;r=0.799 3,P<0.01)。比较左右两侧的INV参数可知,AINV-R较AINV-L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81、-2.029,P<0.05)。比较男性及女性的INV参数可知,男性的AINV-L、AINV-R及AINV较女性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5、-3.336、-3.297、-4.223及-4.041,P<0.05),AINV-L与HINV-L、AINV-R与HINV-R间呈正相关(r=0.619 4、0.7101,P<0.01)。比较不同年龄组间的INV参数可知,<50岁人群的AINV-L及AINV较≥50岁人群的偏大(t=3.694、3.131,P<0.01),AINV-L、AINV与年龄呈负相关(rs=-0.519 8、-0.433 1,P<0.01)。这种负相关可能与年龄增长过程中αINV-L的减小有关,相关分析提示αINV-L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4 7,P<0.05)。进一步比较不同年龄组内的左右两侧INV参数,发现:<50岁人群的αINV-L及αINV-R、AINV-L及AINV-R无统计学差异,然而≥50岁人群的αINV-R较αINV-L偏大、AINV-R较AINV-L偏大(Z=-2.726、-2.987,P<0.01)。相关分析提示:αINV R-L与年龄呈正相关(r=0.342 8,P<0.05),AINV R-L与αINV R-L呈正相关(r=0.710 9,P<0.01),AINV R-L实测值与AINV R-L计算值呈正相关(r=0.779 5,P<0.01)。结论 本研究提出预测模型单侧AINV=WINV×HINV/2=tan[radians(αINV)]×HINV2/2并进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无统计学差异且相关性强。该模型还可用来解释不同侧别、性别及年龄分组间的INV静态参数差异,并补充AINV-L、AINV、αINV-L与年龄呈负相关。
2023, 29(3):69-7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410
摘要:目的 分析个性化设计3D打印鼻前庭器支撑扩张与常规支撑扩张对鼻前庭区狭窄治疗后鼻腔通气功能和前鼻孔形态上恢复疗效的评价。方法 73例单侧外伤性鼻前庭区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撑扩张,38例试验组采用3D打印鼻前庭器支撑扩张,分别从主观评价指标、客观的局部形态结构参数和数值模拟鼻腔气流动力学参数等方面来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和支撑扩张治疗后鼻腔局部形态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支撑治疗后鼻塞主观感觉和鼻孔对称性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在鼻孔对称性满意度方面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支撑扩张治疗后两组的鼻瓣区截面积[对照组(0.86±0.29)cm2和试验组(0.71±0.26)cm2]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 其中对照组鼻瓣区截面积均值大于试验组(P<0.05),但鼻孔形态学参数显示支撑扩张治疗后试验组Δ长轴比值和Δ短轴比值的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在恢复鼻孔形态上个性化设计3D打印的鼻前庭支撑器支撑扩张治疗更优;支撑扩张治疗后两组的狭窄侧鼻腔阻力均分别低于术前(P<0.05),并且试验组[(0.022±0.008)Pa.s.mL-1]比对照组[(0.028±0.012)Pa.s.mL-1]有更小的狭窄侧鼻腔阻力值(P<0.05),但两组的总鼻腔阻力值差别不明显(P=0.64);鼻腔气流温度与湿度调节功能参数结果显示,支撑扩张治疗后对照组(94.55±2.54)%和试验组(95.26±3.21)%患者的鼻腔气流的加温效率较手术前[对照组(95.45±2.93)%和试验组(96.14±2.63)%]均有明显减小(P<0.05),但两组之间患者总鼻腔加温效率和加湿效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个性化设计3D打印鼻前庭支撑器用于前鼻孔狭窄患者的术后支撑扩张治疗使前鼻孔外形、鼻腔正常的通气功能和鼻腔气流的温湿度调节作用均有较好的恢复,能够体现个性化治疗的优势并让患者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可作为临床上鼻前庭局部支撑扩张治疗的补充,其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2022, 28(6):120-122,12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253
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耳鼻咽喉教学过程中,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及实践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完成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接班人。本文根据耳鼻咽喉科学线下、线上混合课程特点,通过讲授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虚拟仿真试验教学方法、问题导向式(PBL)教学法,将思政元素与思政内涵提升融合进耳鼻咽喉教学中,同时培养有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邀请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在线指导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并通过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示范与交流,教师们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耳鼻咽喉科学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医学生的教学工作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1, 27(2):131-13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48
摘要:目的 探究3D打印鼻骨复位器在鼻骨复位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鼻骨骨折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术中使用传统鼻骨复位器,实验组(44例)术中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最终对照组和实验组纳入分析各39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主观评分,根据术后CT评估术后疗效。结果 对照组术前外形评分(6±3)分,术前鼻塞评分(3±3)分;实验组术前外形评分(6±4)分,术前鼻塞评分(3±4)分。对照组术后外形评分(2±2)分,术后鼻塞评分(1±1)分;实验组术后外形评分(1±2)分,术后鼻塞评分(1±0)分。对照组术后疗效显示“极好”23例,“好”13例,“一般”3例;实验组术后疗效显示“极好”32例,“好”6例,“一般”1例。结论 在鼻骨复位术中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和传统鼻骨复位器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鼻外形和通气功能,使用3D打印鼻骨复位器更容易做到鼻骨骨折的精准解剖复位。
2021, 27(5):601-60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03
摘要: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授课形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或无网课学习经历分为两组,两组学生均因疫情原因,在家学习同一网络课程。疫情缓解期间,学生均已回归校园,于同时同地用同一份试卷进行考核,并进行主观问卷填写,结果应用SPSS 21.0作分析。结果 作为客观指标的理论考试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82.04±5.87)分,对照组(84.22±4.1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次网课内容适当合理,同学们面对新的教学形式未见明显的适应不良,教学质量较满意。作为主观测试指标的教学质量问卷显示:对于网络教学的公认优缺点和特殊时期开展的必要性,两组均比较认同,但对于对于网课的实际效果、自身适应能力等仍存在一定疑虑。结论 网络教学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也是较为肯定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可能仍不适合完全替代传统的线下课堂。借由此次的宝贵经验,让线上及线下课程相辅相成,使线上教学成为医学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2020, 26(6):703-70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2
摘要:目的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在耳内镜技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辅助下完成临床教学任务,通过两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教学中的联合应用,使规培医师在临床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耳、中耳及内耳结构,耳内镜技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对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一些解剖结构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能有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填补医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的空白,在医学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 25(2):109-1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1
摘要:鼻面部外伤可以造成鼻面部骨结构破坏和软组织结构的畸形,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缺陷,功能性鼻整形外科要求在改善外形的同时,恢复鼻功能。本文从功能性鼻整形外科角度就骨性鼻锥、软骨性鼻锥和鼻阀结构畸形中的常见的需关注的问题,作简要地阐述。
2019, 25(2):126-1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2005
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自体移植物在鼻中隔骨折修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改善鼻外形及通气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28例合并鼻软骨锥畸形及鼻腔阻塞症状鼻中隔骨折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用于评估。经鼻外入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并采集鼻中隔软骨和/或筛骨垂直板用于重建骨折变形的鼻中隔框架结构。结果28例鼻中隔骨折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鼻部外观手术前后VAS评分均值分别为(7.64±1.81)分和(1.18±1.25)分,鼻腔通气功能NOSE评分均值分别为(11.07±4.42)分和(3.96±2.19)分,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鼻中隔软骨和/或筛骨垂直板,作为鼻中隔自体移植物,应用于鼻中隔骨折修复,有效地增强了鼻中隔框架的稳定性,加强了鼻中隔的支撑力,改善了外鼻形态和鼻腔的通气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