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2):40-4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09
摘要:目的 探讨管状胃上提术在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下咽颈段食管癌术患者行管状胃上提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下咽颈段食管癌初发者4例,复发者1例。结果 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4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管状胃上提术1例。保留喉功能全咽全食管切除2例,喉全切+全咽+全食管切除3例;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4例,腺癌1例;术后一过性胸腔瘘1例,术后放疗后咽瘘1例;术后1个月内全部恢复经口饮食。随访6~44个月,死亡3例(术后6个月因肺转移癌肺出血死亡1例,术后13个月因局部复发并发心衰死亡1例,术后44个月因食管、肺转移并发恶液质死亡1例);带瘤生存2例(术后1年肺转移1例,术后3个月颈淋巴结转移、术后11个月腹腔淋巴结及肾上腺转移1例)。结论 下咽颈段食管癌恶性程度高,腺癌少见,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咽颈段食管癌术中管状胃修复术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可控,值得推荐应用。
2022, 28(3):51-5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03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模型。方法 1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8只。A组以40 μg卵白蛋白(ovalbumin,OVA)+200 mgAl (OH)3+200 μLPBS溶液,分别于第1、3、5、7、9、11、13天腹腔注射,共7次,从第20天起以10 μL OVA (1 mg/mL)滴鼻激发,每周3次,连续3周,最后1次滴鼻激发后24 h以2% OVA 5 mL雾化吸入激发,连续5 d。B组以0.9%生理盐水代替OVA。整个造模周期为42 d。根据黏膜纤毛缺失程度,将上皮细胞状态分为4级(0~3级),末次激发后评价小鼠模型的症状、特异性IgE浓度及鼻肺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A组鼻、肺部症状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鼻、肺部黏膜破坏程度(1、2级)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鼻、肺灌洗及血清中OVA sIgE浓度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部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嗜酸粒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r=0.775,P<0.01),杯状细胞数也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 本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症状学、免疫学及病理学3方面上下气道一致的AAI模型。
2020, 26(1):49-5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2
摘要:目的探讨额窦中隔气房(FSC)的影像学特征及内镜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7—12月鼻内镜手术术前鼻窦三维CT检查发现额窦中隔气房患者23例,按照Wormald额窦手术分型,行内镜下额窦手术,术中开放FSC,明确额窦引流通道与FSC的位置关系及临床特征。结果鼻窦CT影像学显示:FSC开口在额窦内6例,开口在额隐窝者17侧;FSC单个气房者16例,2个气房者7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额窦手术, Wormald 3级手术17例, Wormald 5级手术3例(复发性鼻息肉病骨质硬化明显2例、复发性乳头状瘤1例),Wormald 6级手术1例;经额隐窝径路内镜下开放FSC 18例,经额窦底近中线开放FSC 5例。结论术前鼻窦CT三维重建,明确FSC及其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学特征;内镜下经额隐窝径路或额窦底中线径路开放FSC,是额窦手术的重要步骤。
2019, 25(1):84-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1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2018, 24(5):429-43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5009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在蝶窦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2月~2017年6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蝶窦病变患者42例,随访6~53个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15例难治性蝶窦炎患者术后蝶窦口开放良好,术腔清洁,均治愈;其余患者均彻底切除病灶,其中1例真菌性蝶窦炎伴颅内感染并发热患者术后予抗真菌治疗3个月后颅内病灶吸收,2例蝶窦癌、1例蝶窦脊索瘤患者及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蝶窦及颅内患者术后均行放疗。42例患者术后除2例嗅觉减退及1例视力下降无明显好转外,余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动脉性鼻出血、嗅觉减退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术腔黏膜均上皮化良好,黏膜完全上皮化时间平均8.6周。2例蝶窦癌患者分别随访10、14个月,蝶窦脊索瘤患者随访10个月,均未复发;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侵犯蝶窦及颅内患者随访8个月未复发。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未发现蝶窦口再闭。结论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蝶窦病变,术野暴露清晰,蝶窦开放充分,术腔上皮化时间短,手术安全性高,术后随诊处置直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2016, 22(1):14-18.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探索他们系统性炎症、下气道炎症及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方法募集门诊NAR患者262例,参照ARIA指南根据鼻炎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轻度组145例、中-重度组117例,均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比率、诱导痰EOS比例、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及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结果①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支气管激发试验、FeNO阳性率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2% vs 2.1%;10.3% vs 2.8%;72.6% vs 29.0%;P<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 vs 17.9%,P>0.05);②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FeNO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4.0)% vs 1.5(2.1)%;35.8(25.9)ppb vs 16.3(17.0)ppb,P<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无统计学差异[1.0(1.8)% vs 0.5(1.3)%,P>0.05]。结论①不同程度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存在差异,中-重度NAR患者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全身及下气道异常;②中-重度NAR患者更易出现下气道异常,临床医师应予重视。
2016, 22(2):110-113.
摘要:目的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患者予以处置并进行量化考察,对其处置前后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评分观察,为对其鼻腔并发症处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鼻腔并发症患者,及时进行鼻科专科处置。并用鼻症状评分在处置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观察,用视觉模拟量表、RQLQ评估量表对其处置前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26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出现鼻腔并发症,均予鼻科专科处置。鼻症状评分、视觉模拟量表处置前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QLQ评估量表处置前后的评分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日常活动、睡眠、非鼻/眼症状、鼻部症状以及情感反应这5个维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部症状、行为问题这2个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鼻腔并发症者,予以及时鼻科专科处置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2016, 22(4):310-313.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难治性蝶窦炎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对收治的难治性蝶窦炎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6例诊治的难治性蝶窦炎患者术后头痛、头闷胀感等临床就诊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发生动脉性鼻出血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术腔黏膜均上皮化良好,黏膜完全上皮化时间平均8.4周。结论采用双侧扩大蝶窦成形术治疗难治性蝶窦炎,效果良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2014, 20(2):127-130.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鼻炎患者多因素分层研究,分析其下气道炎症特征和程度以及鼻、下气道、炎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探讨慢性鼻炎患者下气道炎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639例慢性鼻炎患者经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其中377例为SPT阳性患者,262例为SPT阴性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鼻分泌物涂片、鼻灌洗嗜酸细胞(EOS)计数、鼻激发,诱导痰EOS计数及血EOS等炎症相关生物指标。采用分层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鼻炎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49.30%(315/639)。SPT阳性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60.48%(228/377),SPT阴性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33.20%(87/262),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灌洗EOS计数升高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70.81%(211/298),鼻灌洗EOS计数正常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30.50%(104/341),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与性别、是否吸烟、血EOS及鼻激发结果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PT阳性和鼻灌洗EOS计数升高是慢性鼻炎患者增加下气道炎症的危险因素。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