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4):1-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04001
摘要:尽管国内外变应性鼻炎(AR)诊疗指南均一致认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策略,但是相对于过敏原检测、抗过敏药物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而言,人们对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较少、文献数量也不多。有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的中青年专家们集体撰写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AR防治效果。
2023, 29(1):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01
摘要:鼻部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和慢性鼻窦炎(CRS),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学、免疫调节、炎症介质、环境因素、微生物群状态等多方面,传统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仍无法缓解或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且容易反复发作或呈慢性持续状态,因其发病多与免疫失衡相关,免疫调节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免疫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制剂、生物制剂、人和动物免疫系统的产物、中药及其制剂等。但免疫调节剂治疗鼻部炎症疾病缺乏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用尚不规范,因此,我们特组织该领域有经验的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免疫调节剂治疗鼻部炎症性疾病专家共识,本共识从鼻部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鼻炎及CRS常用免疫调节剂的免疫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证据、适应证、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以供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免疫调节剂时参考。
2022, 28(4):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40001
摘要:鼻用减充血剂可以快速缓解鼻塞,但长期过量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鼻炎。目前临床上对鼻用减充血剂的使用和药物性鼻炎的治疗还存在很多误区。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鼻用减充血剂的临床应用暨药物性鼻炎的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系统总结了临床应用鼻用减充血剂治疗鼻塞的注意事项及药物性鼻炎的治疗原则,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应用鼻用减充血剂,并正确有效地治疗药物性鼻炎。
2020, 26(2):213-21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26
摘要: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部相关症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2月10日—3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327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采集鼻塞、流涕、嗅觉改变等鼻部相关症状、全身伴随症状及基础疾病等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在327例纳入研究的COVID-19患者中,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分别为33例(10.1%)、62例(19.0%)、146例(44.6%)、86例(26.3%);54例(16.5%)COVID-19患者合并鼻部相关症状,按不同症状发生的总例数统计,其中鼻塞35例(10.7%)、鼻腔干燥29例(8.9%)和嗅觉下降21例(6.4%),鼻痒 17例(5.2%)、喷嚏16例(4.9%)、鼻出血14例(4.3%)和流清涕11例(3.4%)。在各不同病情分型患者间,鼻部症状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92例(58.7%)COVID19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存在,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244例(74.6%)痊愈出院。结论COVID-19患者除了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之外,鼻塞、嗅觉下降等鼻腔局部症状并不少见。鼻部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不能忽视COVID-19患者鼻部疾病的处理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