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1-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62
摘要:鼓室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耳科局部给药方式,指通过将药物递送入中耳,经圆窗膜或卵圆窗扩散分布到内耳从而达到治疗或诊断效果。近年来,鼓室给药技术在耳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分泌性中耳炎和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疾病的诊治。目前,国内外对鼓室给药的操作规范、适应证,尤其是给药时机及治疗方案尚未有统一标准。为了促进鼓室给药技术规范化,我们特组织了国内在鼓室给药领域经验丰富,有卓越建树中青年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从鼓室给药操作规范出发,系统总结了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庆大霉素鼓室给药、鼓室内注射造影剂膜迷路MRI成像及其他药物鼓室给药四个方面,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鼓室给药技术的应用。
2022, 28(6):120-122,12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253
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耳鼻咽喉教学过程中,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及实践同向同行、相辅相成,完成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和接班人。本文根据耳鼻咽喉科学线下、线上混合课程特点,通过讲授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虚拟仿真试验教学方法、问题导向式(PBL)教学法,将思政元素与思政内涵提升融合进耳鼻咽喉教学中,同时培养有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邀请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在线指导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并通过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示范与交流,教师们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耳鼻咽喉科学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医学生的教学工作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1, 27(5):601-60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03
摘要: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授课形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或无网课学习经历分为两组,两组学生均因疫情原因,在家学习同一网络课程。疫情缓解期间,学生均已回归校园,于同时同地用同一份试卷进行考核,并进行主观问卷填写,结果应用SPSS 21.0作分析。结果 作为客观指标的理论考试成绩结果显示,实验组(82.04±5.87)分,对照组(84.22±4.1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次网课内容适当合理,同学们面对新的教学形式未见明显的适应不良,教学质量较满意。作为主观测试指标的教学质量问卷显示:对于网络教学的公认优缺点和特殊时期开展的必要性,两组均比较认同,但对于对于网课的实际效果、自身适应能力等仍存在一定疑虑。结论 网络教学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也是较为肯定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可能仍不适合完全替代传统的线下课堂。借由此次的宝贵经验,让线上及线下课程相辅相成,使线上教学成为医学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2021, 27(6):625-62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60002
摘要: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切除儿童中耳胆脂瘤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为该类疾病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处理的20例中耳胆脂瘤患儿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4岁,平均年龄为(7±0.5)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均在中耳范围内,手术方案为耳内镜经耳道径路中耳切除胆脂瘤,对于听骨链破坏者同期行人工听骨链重建。分析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结合病史、耳内镜检查、术前CT及术中发现,20例患者中18例(90%)为先天性胆脂瘤,其中Potsic II期3例,Potsic III期15例。;2例(10%)为后天继发性局限性中耳胆脂瘤,病变主要位于上鼓室。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均干耳。19例(95%)患者无复发。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平均随访(34±8)个月,1例(5%)III期先天性胆脂瘤复发,再次行耳内镜经耳道径路手术,随访26个月未见复发。术前患者平均气导听阈(37.3±9.3)dB,术后平均气导听阈(29.8±6.3)dB,术后听力明显改善(P<0.05)。结论 儿童中耳胆脂瘤以先天性胆脂瘤常见。对于术前评估为局限性的中耳胆脂瘤患儿(Potsic分期I-III期),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可提供清晰广角视野,在少量骨质切除的情况下,能更加微创地处理胆脂瘤并进行听骨链重建,病变残留复发率少,手术效果佳,是值得提倡的治疗方案。
2020, 26(1):18-2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5
摘要:目的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面部功能。个体化修复方案的制订需结合患者病情和意愿。目前面瘫修复方法较多,且随着修复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更好的修复效果。本文回顾近年关于面神经端端吻合术、神经移植桥接术、神经转位术及双重神经修复、局部肌瓣肌腱转位术以及带神经血管游离肌瓣移植术等方面的进展,并进行分析总结。
2020, 26(1):28-3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07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肿瘤术后面瘫的效果。方法6例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均行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评估HouseBrackmann(HB)分级和舌下神经功能。结果术后1年HB III级2例,HB Ⅳ级3例, HB V级1例。静态面部张力4例患者在吻合术后6个月改善明显,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 9个月改善,1例患者在吻合术后1年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侧舌肌瘫痪萎缩,发音和吞咽功能均正常。结论舌下神经-面神经侧端吻合术可改善小脑脑桥角肿瘤切除术后面瘫患者的面部张力和面肌功能,借助神经监护可尽量减小对舌肌功能的影响。
2020, 26(6):703-70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22
摘要:目的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规培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在耳内镜技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辅助下完成临床教学任务,通过两种教学手段在临床教学中的联合应用,使规培医师在临床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耳、中耳及内耳结构,耳内镜技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对耳鼻咽喉科临床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一些解剖结构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结合虚拟解剖系统能有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填补医学教学中趣味教学的空白,在医学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 25(1):15-1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03
摘要:目的探讨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颈静脉球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由同一术者经迷路径路手术治疗的7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和效果。结果72例患者中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为29.2%(21例)。术中所有颈静脉球均予清楚暴露。为充分显露桥小脑角,降低50例颈静脉球的高度,其中颈静脉球破裂4例,均为高位颈静脉球(3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1例通过止血纱布和骨蜡填塞止血)。肿瘤直径为(2.4±1.5)cm,手术全切7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72例,均未出现后组脑神经功能异常。术后一年随访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面神经功能HB-I~II 66例(91.7%),HB-III~IV 6例(8.3%)。结论经迷路径路手术中恰当处理颈静脉球,可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同时降低颈静脉球破裂和误伤后组脑神经的风险。
2018, 24(1):17-20.
听神经瘤|人工听觉|骨桥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患者人工听觉重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行人工听觉植入患者8例,其中同侧一期骨桥植入患者6例,二期同侧骨桥植入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改变。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肿瘤均完全切除。至随访1年,8例患者均正常使用听觉植入装置。骨桥植入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骨桥可以帮助听神经瘤术后单侧耳聋患者有效地进行听觉功能重建,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018, 24(1):24-28.
摘要:摘要:目的探究耳内镜下I型鼓室成形术在干湿耳状态下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7月~2017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术前由2名耳内镜医师和1名临床医师独立判断鼓膜及鼓室黏膜情况,将45例患者分为干耳组和湿耳组。其中干耳患者29例,湿耳患者16例。I型鼓室成形术后3个月时的鼓膜愈合率和听力改善率。结果术后3个月时干耳患者中26例(89.6%)的患者鼓膜完全愈合,湿耳患者中14例(87.5%)鼓膜完全愈合,两组气骨导差均明显下降,干耳组气骨导差由术前(23.5±7.3)dB HL下降至(8.6±6.2)dB HL,湿耳组气骨导差由术前(25.1±7.6)dB HL下降至(10.5±8.0)dB HL。两组在鼓膜愈合率和听力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伴有听骨链病变的静止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前湿耳状态并非手术禁忌证,其术后鼓膜愈合率以及听力改善率与干耳手术一致,且可以降低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减少抗生素使用和并发症发生,但这一结论仍需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