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1):38-4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04
摘要: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5例鼻腔鼻窦RMS患者资料。15例RMS患者多为青少年,胚胎型12例,腺泡型3例。其中单纯化疗1例,鼻内镜手术+术后化疗3例,鼻内镜手术+术后放化疗7例,术前诱导化疗+鼻内镜手术+术后放化疗4例。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随访3~113个月。治疗后6例无复发,4例局部复发,5例全身转移。8例生存,7例死亡。1年生存率约为93.3%,5年生存率约为43.6%。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治疗方式及美国RMS研究组(IRS)分期是影响RMS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鼻腔鼻窦RMS临床罕见,易侵及眼眶、颅底,具有高复发率及死亡率。多学科联合诊疗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联合辅助放化疗可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提高对该病的临床及病理认识,进行分子学及基因组学研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2020, 26(2):171-17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14
摘要:目的评估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应性鼻炎(AR)合并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26例AR合并哮喘且均经鼻内镜下行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RQLQ)以及哮喘控制量表(ACT)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采用SPSS 21.0统计学分析,VAS评分和RQLQ平均得分术后6个月(10.00±4.22、32.58±15.31)、1年(8.35±6.88、28.62±12.06)、3年(7.46±4.22、28.69±5.66)均显著低于术前(24.34±8.66、59.81±21.20);ACT评分术后6个月(22.65±1.52)、1年(22.27±2.27)及3年(22.85±2.38)均高于术前(20.92±2.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鼻内镜下单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AR合并哮喘患者疗效显著且持久,哮喘临床控制水平、用药量均保持稳定。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