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7(3):305-30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86
摘要:目的 分析造成儿童食管异物误诊以及合并损伤的相关因素,为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1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食管异物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异物吞入事件目击史、异物种类、异物形状、异物X线透光性、异物嵌顿时间、合并损伤等资料。依据治疗史,患者分为及时诊断组(A组)和误诊组(B组)。主诉症状分为消化道症状、呼吸道症状、其他症状、无症状。食管损伤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结果 食管异物患者共398例。1~2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A组平均年龄(3.98±3.27)岁,B组平均年龄(1.97±1.29)岁,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目击史占比92.4%;B组目击史占比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诉消化道症状占比81.3%,B组主诉消化道症状占比5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主诉呼吸道症状占比1.4%,B组主诉呼吸道症状占比3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物嵌顿时间、嵌顿位置、异物形状和合并损伤呈正相关(P<0.05)。所有异物种类中,纽扣电池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和Ⅲ级食管损伤的比率(33.3%),为所有异物种类中比率最高。结论 小年龄、目击史缺乏、主诉症状的差异是造成儿童食管异物误诊的主要因素。合并损伤和异物的嵌顿时间、异物形状、异物种类相关。纽扣电池是最危险的食管异物。
2021, 27(5):585-58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184
摘要:目的 探讨H (eta) 型(简称 H型)切口和∧(lambada)型(简称∧型)切口在儿童感染性耳前瘘管切除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7月采用H型切口和∧型切口进行手术的175例儿童感染性耳前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1例采用H 型切口( H组),14例采用∧型切口(∧组)。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2年。术后切口感染率1.1%(2/175),经换药治疗痊愈。皮瓣成活率100.0%(175/175)。无复发病例。结论 H型切口和∧型切口可以充分暴露瘘管组织以及感染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切口自然形成的皮瓣基本满足感染性耳前瘘管切除后皮肤缺损的Ⅰ期修补且存活率可靠。∧型切口靠近发际线,可以得到更好的美容结果。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