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内镜经鼻入路个体化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

      2023, 29(3):12-1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164

      关键词:鼻内镜垂体腺瘤海绵窦侵袭性
      摘要 (307)HTML (314)PDF 1.39 M (291)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内镜手术策略,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32例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特点及术中情况,提出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临床分型,并针对不同侵袭类型采取的手术策略及手术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32例患者术前均诊断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初发肿瘤21例、复发肿瘤11例,既往有放疗史6例;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导航序列、头颅三维脑窗+骨窗CT检查。根据肿瘤与颈内动脉(ICA)在海绵窦内走形的相对位置关系,将32例患者分为ICA外上型(10例)、ICA外下型(6例)和ICA外侧型(16例)3种类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其中全切5例(15.6%),均为ICA外下型;近全切除23例(71.9%);大部分切除4例(12.5%),均为ICA外侧型。术中见肿瘤质软21例、质地中等9例、质韧2例;肿瘤内存在纤维分隔1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0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术后腰大池置管6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术前19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前1例眼睑下垂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术后新增复视及外展麻痹10例,1周至1个月逐渐恢复。结论 ICA外上型、ICA外下型和ICA外侧型是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肿瘤常见的3种侵袭类型,针对此3种类型的不同特点,由内而外、循“肿瘤通道”按需切开海绵窦壁及瘤内分隔,沿ICA走形切除肿瘤有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肿瘤切除率。

    •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开头后大直肌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小脑保护的临床分析

      2023, 29(3):17-2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3167

      关键词: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开颅头后大直肌小脑牵拉损伤
      摘要 (163)HTML (250)PDF 1.39 M (28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听神经瘤手术中小脑牵拉损伤危险因素及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六病区手术治疗的46例原发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51.4±16.5)岁。病灶位于左侧20例,右侧26例;肿瘤平均直径(32.0±10.8)mm;平均手术时间5 h 20 min。所有患者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开颅,其中开颅过程中分层切开肌肉并切开头后大直肌33例,传统开颅技术且未切开头后大直肌13例。所有患者术后1周左右行颅脑MRI检查,T2相及FLAIR相评估术后小脑是否牵拉损伤。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损伤,术后无死亡病例。46例患者术后早期MRI检查提示有14例患者出现小脑牵拉损伤(30.4%),其中33例开颅过程中切开头后大直肌组术后MRI检查提示小脑牵拉损伤为7例(21.2%);13例未切开头后大直肌组中小脑牵拉损伤7例(53.8%)。本组患者通过Spearman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听神经瘤术后小脑牵拉损伤与开颅过程中是否切开头后大直肌具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侧别、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手术时长无相关性(P>0.05)。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开颅过程中切开头后大直肌可通过扩大骨瓣下方暴露范围,术中容易释放枕大池的脑脊液,可降低术中对小脑牵拉损伤的风险。

    • 中颅窝脑膜瘤术中蝶顶窦引流静脉的保护

      2022, 28(3):66-6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450

      关键词:蝶顶窦引流静脉中颅窝脑膜瘤显微手术
      摘要 (700)HTML (177)PDF 1.17 M (21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和总结中颅窝脑膜瘤术中保护蝶顶窦引流静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55.5岁;发病时间4个月至3年。27例患者侧裂静脉呈蝶顶窦优势引流者15例,非优势引流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经额颞筋膜间入路行脑膜瘤切除术。结果 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中Simpson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术中3例蝶顶窦非优势引流者,因肿瘤包绕粘连,给予电凝切断。术后无1例死亡。术后1例因脑水肿加重行二次手术去骨瓣减压。随访2~13年,平均随访5.5年,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中颅窝脑膜瘤常累及甚至包绕蝶顶窦引流静脉,术前要详细评估静脉引流情况,术中要重视该静脉的保护,锐性分离解剖保留引流静脉,才能减轻术后脑水肿。

    •  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2018, 24(4):327-33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6

      关键词: 脑膜瘤|颈内动脉|包裹|蝶鞍区|显微手术
      摘要 (61)HTML (0)PDF 1.01 K (344)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的临床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6年5月收集的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6.5岁,发病时间11个月至6年,所有患者均经额颞入路行脑膜瘤切除。结果19例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中SimpsonⅡ级切除15例,Ⅲ级切除4例。无一例死亡。术后随访2~8年,平均随访时间6.5年,无一例肿瘤复发。术后发生可恢复性脑梗塞6例,经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3例出现不可恢复性脑梗塞,术后1年仍无改善。结论包裹颈内动脉巨大蝶鞍区脑膜瘤手术风险极大,预判颅底重要解剖结构,沿神经血管走形锐性分离,术中避免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和术后积极预防血管痉挛,能够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