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8(3):51-5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2003
摘要:目的 建立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模型。方法 1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8只。A组以40 μg卵白蛋白(ovalbumin,OVA)+200 mgAl (OH)3+200 μLPBS溶液,分别于第1、3、5、7、9、11、13天腹腔注射,共7次,从第20天起以10 μL OVA (1 mg/mL)滴鼻激发,每周3次,连续3周,最后1次滴鼻激发后24 h以2% OVA 5 mL雾化吸入激发,连续5 d。B组以0.9%生理盐水代替OVA。整个造模周期为42 d。根据黏膜纤毛缺失程度,将上皮细胞状态分为4级(0~3级),末次激发后评价小鼠模型的症状、特异性IgE浓度及鼻肺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A组鼻、肺部症状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鼻、肺部黏膜破坏程度(1、2级)与B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鼻、肺灌洗及血清中OVA sIgE浓度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部嗜酸粒细胞和杯状细胞均较B组明显增高(P<0.01)。A组鼻、肺嗜酸粒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r=0.775,P<0.01),杯状细胞数也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 本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症状学、免疫学及病理学3方面上下气道一致的AAI模型。
2021, 27(4):387-3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40
摘要:目的 研究耳鼻咽喉科门诊行舌下免疫治疗(SLIT)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脱落率、脱落特点及脱落原因。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2018年5—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行SLIT的AR患者343例,男214例,女129例,年龄3~55岁。根据年龄分为5组:学龄前组(3~6岁),学龄组(7~12岁),青春期组(13~20岁),青年期组(21~40岁),中年期组(41~60岁)。分析患者的脱落率。结果 ①343例患者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99例,其中男194例,女105例。学龄前组27例,学龄组91例,青春期组104例,青年期组66例,中年期组11例。年龄4~52岁;②随访的299例患者中,用药6个月后脱落率为51.17%;1年后脱落率为59.20%;2年后脱落率为74.25%。停药例数最多的月份位于用药的第3、4个月。男女之间的脱落率比较无差异。不同年龄组间的脱落率比较无差异;③7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停止用药,占脱落患者3.15%;④排名前四的脱落原因依次为:疗程太长、对治疗效果的感知、不方便继续获取药物、经济原因。结论 AR患者SLIT脱落率较高,年龄、性别因素对脱落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脱落最多的月份位于用药的第3、4月份。加强患者教育、加强随访、延长首次处方时长有助于减少脱落。
2020, 26(1):49-5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1012
摘要:目的探讨额窦中隔气房(FSC)的影像学特征及内镜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7—12月鼻内镜手术术前鼻窦三维CT检查发现额窦中隔气房患者23例,按照Wormald额窦手术分型,行内镜下额窦手术,术中开放FSC,明确额窦引流通道与FSC的位置关系及临床特征。结果鼻窦CT影像学显示:FSC开口在额窦内6例,开口在额隐窝者17侧;FSC单个气房者16例,2个气房者7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额窦手术, Wormald 3级手术17例, Wormald 5级手术3例(复发性鼻息肉病骨质硬化明显2例、复发性乳头状瘤1例),Wormald 6级手术1例;经额隐窝径路内镜下开放FSC 18例,经额窦底近中线开放FSC 5例。结论术前鼻窦CT三维重建,明确FSC及其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学特征;内镜下经额隐窝径路或额窦底中线径路开放FSC,是额窦手术的重要步骤。
2019, 25(1):84-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101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2016, 22(1):14-18.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探索他们系统性炎症、下气道炎症及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方法募集门诊NAR患者262例,参照ARIA指南根据鼻炎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轻度组145例、中-重度组117例,均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比率、诱导痰EOS比例、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检测及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下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和差异。结果①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支气管激发试验、FeNO阳性率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2% vs 2.1%;10.3% vs 2.8%;72.6% vs 29.0%;P<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5% vs 17.9%,P>0.05);②中-重度组患者外周血EOS比率、FeNO与轻度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4.0)% vs 1.5(2.1)%;35.8(25.9)ppb vs 16.3(17.0)ppb,P<0.01],两组间诱导痰EOS比例无统计学差异[1.0(1.8)% vs 0.5(1.3)%,P>0.05]。结论①不同程度NAR患者全身及下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存在差异,中-重度NAR患者呈现出更高水平的全身及下气道异常;②中-重度NAR患者更易出现下气道异常,临床医师应予重视。
2014, 20(2):127-130.
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鼻炎患者多因素分层研究,分析其下气道炎症特征和程度以及鼻、下气道、炎症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探讨慢性鼻炎患者下气道炎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639例慢性鼻炎患者经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其中377例为SPT阳性患者,262例为SPT阴性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检测鼻分泌物涂片、鼻灌洗嗜酸细胞(EOS)计数、鼻激发,诱导痰EOS计数及血EOS等炎症相关生物指标。采用分层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鼻炎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49.30%(315/639)。SPT阳性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60.48%(228/377),SPT阴性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33.20%(87/262),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灌洗EOS计数升高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70.81%(211/298),鼻灌洗EOS计数正常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为30.50%(104/341),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患者下气道炎症阳性率与性别、是否吸烟、血EOS及鼻激发结果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PT阳性和鼻灌洗EOS计数升高是慢性鼻炎患者增加下气道炎症的危险因素。
2014, 20(2):134-136.DOI: 1007-1520.201402011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垂体瘤患者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9例。统计学分析显示,再次手术、术中脑脊液鼻漏及术者经验与术后脑脊液鼻漏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再次手术、术中脑脊液鼻漏和术者经验可能使发生术后脑脊液鼻漏的风险增加。
2012, 18(5):364-369.
摘要:目的 研究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 NAR)患者鼻腔与下气道的炎症特征,探讨根据炎症特征对NAR进行分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1年6月就诊的NAR患者117例,同期选取16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经皮肤点刺实验、鼻部和肺部症状视觉模拟量化评分(VAS)、鼻灌洗检测、诱导痰检测、血常规、鼻激发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炎症相关指标检查,评价鼻腔及气道炎症特征。根据鼻部及气道炎症特征对NAR进行分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R患者鼻灌洗、诱导痰、血嗜酸性粒细胞EOS、鼻激发和支气管激发阳性率均显著增高(P均<0.01)。鼻灌洗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存在明显相关性(r=0.531,P=0.000),鼻激发与支气管激发等级存在相关性(r=0.190,P=0.040)。117例NAR患者中,鼻EOS增高39例(33.3%),鼻激发反应性增高50例(42.7%), EOS及激发均无异常28例(23.9%)。依上述特征,将NAR分为非特异型(A组)、EOS增高型(B组)和高反应型(C组)3组。结论 NAR患者鼻部以EOS增高及高反应性为主要炎症特征的全身炎症疾病,与下气道各炎症相关指标的增高以及血EOS增高存在明显的一致性。根据鼻部炎症特征提出的NAR分型方法有充分的临床和实验室依据,为NAR的诊断提供了更为科学和临床实用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NAR发病机理以及根据NAR类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2, 18(6):426-430.
摘要: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炎症特征的差异。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初次在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AR患者101例、NAR患者117例及健康对照组162例,检验血液、鼻灌洗、诱导痰中EOS计数,并应用鼻激发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炎症相关的指标评价和分析AR和NAR的炎性特征的差异。结果 AR组鼻灌洗EOS计数、血清EOS比例、诱导痰EOS比例均显著高于NAR组(P<0.05)和对照组(P<0.05);而NAR组鼻灌洗EOS计数、血清EOS比例、诱导痰EOS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R组鼻激发阳性率为75.2%,高于NAR组(65.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P>0.05);而AR组、NAR组与对照组(32.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6.36、31.06,P<0.01)。AR组支气管激发阳性率为14.9%,高于NAR组(10.3%),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P>0.05);而AR组、NA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9.08、11.60,P<0.01)。结论 AR和NAR患者鼻、下气道和全身均存在EOS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但AR组高于NAR组。临床中在关注AR患者与NAR患者的上气道炎症状况的同时,应重视下气道及全身炎症状况。
2011, 17(5):340-34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和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 NAR)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R和NAR患者1647例,通过病史采集、皮肤点刺实验(skin fastinsertion test, SPT)、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检查等评价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 鼻炎患者中AR占72.4%,NAR占27.6%;AR患者发病年龄(25.8±13.5)岁,显著低于NAR患者发病年龄(31.4±16.0)岁,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R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NAR发病受季节性影响不大。鼻部症状中,AR易出现打喷嚏(AR,88.4%;NAR,4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鼻痒症状AR占84.4%,NAR占4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AR易出现鼻塞(NAR,96.3%,AR,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流涕(NAR,93.5%,AR,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者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占50.1%±33.1%,血总IgE(359.7±323.4)IU/ml,且显著高于NAR患者20.1%±30.5%,123.0 IU/ml±205.6 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AR与NAR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血总IgE上有明显差异。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