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65-7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66
摘要:目的 分析湖南地区拟诊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探讨近年来该地区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演变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针对性指导本地区AR防治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的6 276例拟诊AR患者门诊资料,以及常见11种吸入性变应原的SPT结果,依据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描述特征。结果 共有5 178例AR患者对至少一种吸入性变应原SPT呈阳性反应。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前3种依次为粉尘螨(96.81%)、屋尘螨(96.33%)和蟑螂(57.92%)。97.89%的阳性患者存在至少2种阳性变应原的共同致敏现象。变应原SPT总体阳性率在不同年度组和性别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年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个体SPT阳性率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之间的差异。研究期间,杂草SPT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霉菌1 SPT阳性率呈逐年上升(P<0.05)。此外,男性患者的杂草和葎草的SPT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动物毛发SPT阳性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0.05)。11种变应原中有8种不同变应原SPT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且主要高发于≤20岁年龄段的患者(P<0.05)。结论 湖南地区6 276例疑诊AR患者SPT阳性率排在前3位的变应原是粉尘螨、屋尘螨和蟑螂。不同阳性变应原在不同年度、性别和年龄中分布特征不同。应根据本地区AR患者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
2024, 30(3):81-8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39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眶尖神经鞘瘤的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2年6月湘雅医院确诊并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9例眶尖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术中均采用影像导航系统辅助,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监测动眼神经。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进行分析,纳入临床、手术和预后资料等。结果 术后随访10~95个月,9例患者中8例肿瘤全切,1例次全切。全部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以好转或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出现手术死亡、颅内感染等手术并发症。9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相关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眶尖神经鞘瘤经内镜手术切除安全有效,配合术中应用影像导航系统和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具有全切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利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优势。
2022, 28(2):56-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505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影像学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前瘘点的影像学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鼻窦颅底高分辨CT(HRCT)和核磁共振(MRI)水成像检查。术前分析其影像学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结合术中情况证实其瘘点位置。结果 48例患者术前经影像学瘘点判断并经手术证实瘘点位于筛板20例(41.7%),蝶窦外侧隐窝16例(33.3%),筛顶8例(16.7%),额窦后壁2例(4.2%),斜坡2例(4.2%)。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存在明显不同,间接征象如左右侧不对称,引流通道水肿,窦腔黏膜增厚和积液征可以用于寻找瘘点。瘘口在影像学上根据直接征象颅底骨质缺损的诊断符合率为66.7%,而联合应用CT与MRI水成像根据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联合应用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影像学的间接征象对于术前准确判断瘘点具有重要价值。
2020, 26(2):121-12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3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手术在治疗儿童颅底肿瘤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鼻颅底外科 2010年6月—2019年11月收治确诊为颅底肿瘤并行鼻内镜治疗的患儿共44例,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17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骨化纤维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脑膜瘤2例,间叶性软骨错构瘤1例,颅咽管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血管纤维脂肪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脊索瘤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纤维瘤病1例。 结果44例患儿中43例在鼻内镜下完全切除,仅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分期切除。术后44例均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5例失访,其中骨母细胞瘤1例,脑膜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12例术后接受放化疗,其中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7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2例,横纹肌肉瘤1例,脊索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随访至今患儿状况良好,均无复发及转移;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复发;再次手术后治愈;其余26例患儿术后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颅底手术治疗儿童颅底肿瘤是可行、有效及安全的。
2019, 25(3):289-29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14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筛前动脉损伤所致眶内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处理及预防。方法分析2例鼻内镜手术筛前动脉损伤所致眶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分析筛前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2例患者术后均出现眶压增高、球结膜水肿、视力下降,考虑为筛前动脉损伤致眶内血肿,经过及时行眶减压、电凝止血,一例患者术后视力逐渐恢复正常,另一例患者视力未能得到有效恢复。结论鼻内镜术前需仔细阅片,对于筛前动脉游离度大的病例,以及肿瘤破坏骨质包裹动脉的患者,术中需注意仔细辨认,避免损伤筛前动脉;如术中动脉损伤应及时电凝止血;术后出现眶压增高、视力明显下降者,应考虑筛前动脉损伤导致眶内血肿可能,应及时进行眶减压及筛前动脉电凝止血。
2019, 25(6):610-6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08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胎龄的胎儿鼻腔结构的解剖观察,了解鼻腔结构,尤其是筛骨各基板、气房发育规律及特点,为临床鼻窦外科学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取9个(共18侧)24~38周胎龄的胎头标本,正中裂开后去除鼻腔黏膜,观察筛骨各基板层次以及基板间骨或软骨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结果①24~38周胎儿筛骨均同时存在钩突、中鼻甲、上鼻甲及最上鼻甲结构,最上鼻甲、筛骨水平板以软骨形式存在,各基板在顶部为软骨样组织与筛骨水平板融合在一起构成颅底,相邻基板在筛骨下方外侧壁上有骨性连接在一起;②钩突头端与筛泡上端有倒“U”骨板连接,且早期即可观察到额隐窝雏形;③筛骨外侧壁上骨质厚薄不一,相邻基板间存在多个骨性隆起和凹陷,且随胎龄增大而出现隆起明显和凹陷加深,这些骨性隆起所围成的凹陷即为早期的引流通道。结论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在胚胎学上再次确认钩突与筛泡的骨性连接及基板层次,毗邻基板间在筛骨外侧壁上的骨性隆起(即连接板)将基板间划分为有序的引流通道,为临床鼻窦外科学建立解剖基础。
2018, 24(4):331-33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4007
摘要: 目的介绍一种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应用于额窦后壁缺损修复重建的新方法,并总结其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腔外侧壁黏膜瓣修复15例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病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2~51岁,平均年龄32岁,均为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术前均经过至少1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内镜下DrafIIB型额窦开放+上方带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进行颅底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重建成功,术后1个月拔除填充物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随访1~3年,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发生,额窦及上颌窦均引流通畅,上皮化好。主要副反应为鼻腔干燥结痂。结论以筛前动脉为血管蒂的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取材方便,应用于额窦后壁颅底缺损修复疗效满意,该术式有创新性。
2017, 23(6):529-535.
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是主要诊断依据,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未放、化疗。结论头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误诊、漏诊,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与肿物发生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分泌激素情况有关;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手术及随访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2014, 20(1):1-5.DOI: 1007-1520(2014)01-0001-05
摘要:目的介绍鼻内镜下纽扣式鼻中隔黏软骨膜-软骨瓣修复颅底硬脑膜缺损的方法,总结其疗效,并探讨其应用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纽扣式鼻中隔黏软骨膜-软骨瓣鼻内镜下修复颅底肿瘤手术后硬脑膜缺损病例16例,其中嗅神经母细胞瘤5瘤,颅咽管瘤2例,垂体瘤5例,脑膜瘤3例,生殖细胞瘤1例。依据颅底缺损范围的大小,设计鼻中隔取材组织瓣的切取范围,将一侧的部分黏软骨膜及软骨作为整体一并切下,对组织瓣进行修整并环形缝合防黏骨膜撕脱,利用软骨自身的弹性将软骨完全嵌入缺损骨壁的内层,而将黏软骨膜平铺于缺损骨质的外壁,从而形成一种夹层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重建成功,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发生;5例嗅母细胞瘤和1例生殖细胞瘤患者术后辅助放射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其余病例随访6个月至5年,均未发生脑脊液鼻漏及颅内感染。结论鼻内镜下经鼻入路采用纽扣式鼻中隔黏软骨膜-软骨瓣修复颅底肿瘤术后硬脑膜缺损是一种可靠的颅底重建方法。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