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4):1-1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04001
摘要:尽管国内外变应性鼻炎(AR)诊疗指南均一致认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策略,但是相对于过敏原检测、抗过敏药物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而言,人们对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较少、文献数量也不多。有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的中青年专家们集体撰写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AR防治效果。
2023, 29(1):1-1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001
摘要:鼻部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R)和慢性鼻窦炎(CRS),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遗传学、免疫调节、炎症介质、环境因素、微生物群状态等多方面,传统药物治疗后部分患者症状仍无法缓解或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且容易反复发作或呈慢性持续状态,因其发病多与免疫失衡相关,免疫调节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免疫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化学合成制剂、生物制剂、人和动物免疫系统的产物、中药及其制剂等。但免疫调节剂治疗鼻部炎症疾病缺乏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用尚不规范,因此,我们特组织该领域有经验的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免疫调节剂治疗鼻部炎症性疾病专家共识,本共识从鼻部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鼻炎及CRS常用免疫调节剂的免疫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证据、适应证、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以供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免疫调节剂时参考。
2023, 29(2):96-10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159
摘要: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门诊就诊的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及血管运动性鼻炎(VMR)并同意行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鼻内镜下双侧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分别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时鼻眼部、哮喘症状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用药评分的变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结束时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35例,术后 1、3、6、12个月时鼻部、眼部症状总评分、哮喘总评分、症状总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用药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鼻腔出血,另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头痛,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眼干、眼异物感、上腭麻木感、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可以有效改善顽固性鼻黏膜高分泌及高敏感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避免了翼管神经切断术后干眼的缺点,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鼻黏膜高反应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2022, 28(4):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40001
摘要:鼻用减充血剂可以快速缓解鼻塞,但长期过量使用可导致药物性鼻炎。目前临床上对鼻用减充血剂的使用和药物性鼻炎的治疗还存在很多误区。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鼻用减充血剂的临床应用暨药物性鼻炎的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系统总结了临床应用鼻用减充血剂治疗鼻塞的注意事项及药物性鼻炎的治疗原则,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应用鼻用减充血剂,并正确有效地治疗药物性鼻炎。
2022, 28(1):7-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01001
摘要: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变应原致敏和激发引起的、有神经介质参与的特异性IgE介导的、Th2类型鼻黏膜慢性炎症。AR的外科手术作为二线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改善顽固性鼻塞和鼻黏膜高分泌及高敏感性反应,临床上推荐酌情使用。但目前AR的外科手术还存在一些争议性问题,诸如适应证的选择、并发症规避及疗效评价等。有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中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AR的外科手术治疗专家共识。本共识从AR手术治疗历史、相关解剖与生理病理学原理等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AR手术治疗中的相关机制、手术方式与适应证选择,以及并发症处理与注意事项等,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医师开展AR外科手术治疗,以期进一步拓展AR的治疗方式并提高相应的治疗疗效。
2022, 28(1):28-3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60008
摘要:目的 探究颈部淋巴结内注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ICLIT)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4例儿童AR行ICLIT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患儿基线水平及治疗后1年鼻部症状评分、眼部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4例AR患儿基线水平鼻部总症状评分为(6.00±2.13)分,眼部总症状评分为(3.29±2.12)分,药物评分为(2.67±1.17)分;行ICLIT治疗后1年鼻部总症状评分为(2.96±2.48)分,眼部症状评分为(1.88±1.26)分,药物评分为(1.25±1.19)分;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CLIT治疗后1年总有效率为75%。24例AR患儿治疗过程中及随访1年仅2例发生轻微局部不良反应,均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ICLIT能显著缓解AR患儿的过敏症状,治疗有效且安全性高,并极大程度地缩短免疫治疗周期。
2021, 27(4):365-37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40001
摘要:本文系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召集国内青年鼻科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订的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专家共识。本共识从鼻用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原理、药理特点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鼻用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临床应用要旨和注意事项,旨在进一步规范变应性鼻炎的诊疗,指导医师进行合理的用药,以提高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疗效和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2021, 27(5):570-57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334
摘要: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对鼻咽癌细胞CNE1的增殖与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手术切除病灶的56例经病理确诊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作为鼻咽癌组织的研究对象,男40例,女16例;均为初次确诊鼻咽癌,并且尚未经过放/化疗干预。另同期选取进行治疗的5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作为比对,男38例,女12例。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鼻咽癌组织和慢性鼻咽炎组织中GRP78的表达。CNE1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CNE1鼻咽癌细胞常规培养,不进行外界干预)、NC组(CNE1鼻咽癌细胞转染LvGFP-Puro-GRP78-NC后,常规培养)、Sh-GRP78组(CNE1鼻咽癌细胞转染LvGFP-Puro-GRP78后,常规培养),转染完成48 h后,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各组细胞内的绿色荧光蛋白(GFP),PCR检测各组细胞中GRP78的mRNA的表达。Brdu标记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血管形成能力;双荧光素酶实验分析GRP7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GRP78、MMP-2和MMP-9表达水平。结果 与慢性鼻咽炎组织相比,GRP78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Sh-GRP78组CNE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MMP-2和MMP-9是GRP78作用的靶基因。与对照组相比,Sh-GRP78组细胞中GRP78、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GRP78在鼻咽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的现象,并且GRP78靶向调控MMP-2和MMP-9的表达增强CNE1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血管新生的能力。
2020, 26(3):297-301.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3014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慢性鼻窦炎症状改善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鼻甲垂直部长度≥25mm的慢性鼻窦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观察指标(鼻塞、流涕、头痛、嗅觉VAS评分,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CT LundMack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实施经鼻内镜鼻窦、鼻息肉手术并清除中鼻甲本身病变(泡甲、肥厚、息肉样变等)后,根据CT测量结果,以保留中鼻甲垂直部长度约21mm为参考值,切除多余的中鼻甲垂直部游离缘(即切除长度=CT测量长度-21 mm);对照组完成鼻窦、鼻息肉手术,按传统理念处理中鼻甲病变和变异,需要时切除中鼻甲前下部1/2~2/3。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主观症状(鼻塞、流涕、头面痛及嗅觉障碍)、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病情控制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各种症状VAS评分和内镜LundKennedy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术后试验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及总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鼻塞及头痛的改善、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流涕、嗅觉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窦炎伴鼻息肉、鼻窦炎伴中鼻甲病变者,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部分切除”主要针对过长的中鼻甲垂直部,必须是在处理中鼻甲病变(泡甲、肥厚、息肉样变等)、保证中鼻道一定宽度后才予切除,有助于术后鼻部症状的改善和减少术腔粘连,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
2019, 25(6):573-57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01
摘要:目的本文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鼻炎(萎缩性鼻炎除外)分类和诊疗的专家共识,其中在治疗方面重点关注了鼻腔局部用药的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鼻炎尤其是慢性鼻炎的诊疗,明确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和鼻腔盐水盥洗等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及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高鼻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