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4):86-9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546
摘要:目的 报告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15例,探讨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鼻窦骨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6月—2022年4月行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术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鼻内镜检查、鼻阻力检查及眼科相关检查。手术均于全身麻醉鼻内镜下完成,根据CT确定筛窦骨瘤的位置和范围后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完整切除筛窦骨瘤,术后门诊定期复诊,复查鼻窦CT、鼻内镜。结果 1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筛窦骨瘤,鼻窦CT显示筛窦骨瘤均彻底切除,随访5~48个月,患者术后鼻塞、面部胀痛、头痛、流脓涕、嗅觉减退等症状较术前减轻或消失,未发生明显眶内、颅内并发症,未见骨瘤复发。结论 术前鼻窦CT可确定骨瘤位置及范围,为鼻内镜手术提供良好保障,鼻内镜下筛窦骨瘤切除有效、安全、微创,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 28(4):68-72.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01
摘要: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合并外鼻畸形的解剖学形成特点,总结分析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和外鼻畸形整复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8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同期外鼻畸形整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翼软骨发育异常11例,鼻中隔软骨尾侧端畸形5例,上颌骨鼻棘畸形2例,所有患者均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畸形结构特征单独或同时使用了缝合矫形、切除矫形和支撑矫形方法。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和外鼻形态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术后1年鼻腔通气功能和外鼻形态VA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年双侧鼻腔总阻力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8例患者鼻内镜检查、鼻腔鼻窦CT显示术后鼻中隔偏曲与外鼻畸形形态改善明显。结论 总结了鼻中隔偏曲并外鼻畸形的解剖学构成分类和常用手术方法体会,为临床工作中兼顾鼻腔功能与美学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2019, 25(3):313-31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3020
摘要:目的总结下咽埋藏性异物的诊治经验及探讨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近6年就诊的12例下咽埋藏性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异物种类、异物埋藏部位、取出或手术方式、病情转归等进行总结分析,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结果12例患者中,6例经口内镜下直接切开取出,或在等离子刀或CO2激光辅助下切开取出;3例行颈侧入路取出;1例电子喉镜下成功取出;1例自行消失;1例未做处理、异物在观察期内包埋机化。结论下咽埋藏性异物的诊断及定位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取出方式取决于异物埋藏的部位,首选经口内镜下取出,必要时行颈侧切开径路。
2016, 22(5):383-387.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汉黄芩苷对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放疗的增敏效应,并探讨其与核转录因子NFκB的关系。方法取低分化鼻咽癌58F细胞接种于雌性裸鼠皮下(共接种24只),待肿瘤结节约4~6 mm时,将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对照组、汉黄芩苷组[20 mg/(kg·w)]、放疗组、汉黄芩苷[20 mg/(kg·w)]联合放疗组。依照各组不同治疗措施处理,定期测量瘤体体积,3周后处死裸鼠,剥离瘤体称重,分别计算各组抑瘤率;并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瘤体组织中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汉黄芩苷联合放疗组移植瘤的体积和重量显著下降,相比对照组、汉黄芩苷组及放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汉黄芩苷联合放疗组NFκB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汉黄芩苷能增强鼻咽癌裸鼠移植瘤对放疗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的作用相关。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