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13例医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分析

      2022, 28(3):57-6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357

      关键词:气管异物支气管异物医源性临床资料
      摘要 (697)HTML (195)PDF 988.85 K (22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医源性气管异物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医源性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13例异物中来源于患者自身组织7例,外来异物6例。异物位于主气管5例,左侧支气管3例,右侧支气管4例,位置不详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8例,单纯呛咳2例,呛咳伴喘鸣音、呼吸困难3例。采用硬质支气管镜取出异物5例,纤维支气管镜5例,其他方式3例。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取出异物,除拔牙造成气管异物的患者术后出现气胸转胸外科进一步治疗外,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医源性气管异物发生原因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应注重预防,治疗上应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式取出异物。

    • 嗜酸性中耳炎的研究新进展

      2021, 27(1):109-1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66

      关键词:嗜酸性中耳炎嗜酸性粒细胞激素
      摘要 (65)HTML (205)PDF 813.61 K (312)收藏

      摘要:嗜酸性中耳炎(EOM)其显著特点是中耳腔中的黏液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常合并支气管哮喘或变应性鼻炎。传统的治疗中耳炎的方法,如:鼓膜切开、抗生素消炎、乳突根治术等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临床治疗发现,全身或局部运用类固醇类激素及生物靶向治疗,效果显示优于传统治疗。因嗜酸性中耳炎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发现时已经是较严重阶段,患者常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本文对嗜酸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影像学特点、诊断标准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嗜酸性中耳炎的认识。

    • 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在修补鼻中隔大穿孔中的应用

      2021, 27(2):142-145.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34

      关键词:耳屏软骨黏骨膜瓣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摘要 (750)HTML (359)PDF 1022.90 K (45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大穿孔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18例鼻中隔大穿孔(直径≥15 mm)患者,鼻内镜下采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行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间断缝合,明胶海绵贴敷固定,术后观察修补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18例患者术后全部随诊6个月至1年,17例完全修补成功,术后半年复查移植物全部成活;1例在术后半年复查时残留有小穿孔(直径为2 mm),门诊在局麻鼻内镜下重新创建新鲜创面后对位缝合,换药2个月后完全愈合。结论 鼻内镜下采用耳屏软骨联合带蒂鼻腔黏骨膜瓣修补鼻中隔大穿孔,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 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

      2021, 27(2):201-20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0269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乙状窦憩室乙状窦骨壁缺损乙状窦缩窄术
      摘要 (209)HTML (442)PDF 1.02 M (479)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1例患者,用耳鸣致残量化表(THI)均评估为重度搏动性耳鸣,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右耳9例,左耳2例,均为客观性搏动性耳鸣。术前行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9例右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1例左耳乙状窦憩室合并骨壁缺损,乙状窦暴露于乳突腔。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均行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术后观察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疗效。结果 术后定期采用THI和耳鸣功能指数(TFI)对患者进行耳鸣评估,10例术后搏动性耳鸣即刻完全消失,1例耳鸣响度明显减弱,随诊1年后搏动性耳鸣基本消失。结论 乙状窦缩窄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手术创伤小、操作风险小,是治疗乙状窦憩室和骨壁缺损所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最佳的手术方式,可临床推广。

    • 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疗效分析

      2021, 27(4):424-42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03233

      关键词:胆脂瘤迷路瘘并发骨导阈值手术治疗
      摘要 (66)HTML (251)PDF 1018.90 K (245)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并发迷路瘘的手术方法,评估一期手术清除胆脂瘤基质后的远期听力变化和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1例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患者,术前仔细询问症状,均行瘘管试验、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检查和高分辨率颞骨薄层CT检查提示有胆脂瘤并发迷路瘘。41例迷路瘘管覆盖的胆脂瘤基质进行一期完全切除。分析术后听力改善情况与瘘管大小的关系,评估各种诊断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根据术前检查结合术中探查发现,12例为外耳道胆脂瘤并发迷路瘘,29例为中耳胆脂瘤并发迷路瘘。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骨导阈值(BC)(42.1±12.8)dB与术前BC(35.5±11.6)d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5例患者骨导听力下降>10 dB,其中3例为术前平均气导阈值(AC)>90 dB。术前检查听力明显下降的5例患者,术中探查发现瘘管明显大于无听力损失的患者(P<0.05)。随访12~7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虽然大迷路瘘全部切除胆脂瘤基质风险较大,但为了减少胆脂瘤复发及术后听力继续下降,选择一期完全切除胆脂瘤基质是治疗迷路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不同类型先天性中耳畸形的手术治疗

      2020, 26(6):686-689.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7

      关键词:先天性中耳畸形|临床分型|人工听骨赝复物|手术策略
      摘要 (52)HTML (0)PDF 1.00 K (213)收藏

      摘要:探讨先天性中耳畸形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33耳)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进行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及不同的手术策略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术后疗效和听力的恢复情况。术前对23例(33耳)中耳畸形患者均行耳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及颞骨CT并听骨链三维重建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18例为术前明确畸形,5例为术中探查发现畸形。其中15例为锤、砧骨畸形,选择人工听骨赝复物(TORP或PORP)或自体听骨植入修复;6例为镫骨畸形,选择人工镫骨赝复物(Piston)植入;1例为鼓膜穿孔伴有先天性中耳畸形,先行鼓膜成形术,二期行听骨链重建手术;1例畸形程度比较复杂,面神经走形异常,在前庭窗处分叉,遮挡前庭窗,未能行进一步治疗。术后气导阈值提高至正常的有15例(65.2%);骨气导差(ABG)恢复至30 dB以内的有16例(69.6%),ABG术后仍超过30 dB的有5例(21.7%),1例听力未改善(4.3%),1例无法行听骨重建(4.3%)。结论先天性中耳畸形术前诊断比较困难,CT检查很难精确评估,手术探查为最有说服力的诊断标准,明确中耳畸形临床分型后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是治愈疾病并提高患者术后听力最佳选择。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6条记录 跳转到GO

温馨提示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