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1):31-3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322314
摘要:目的 探讨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IFRS)引发颅脑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鼻内镜手术治疗及预后的可行性。方法 报道3例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的病例,包括额叶脑脓肿、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并总结相关文献报道。结果 本组3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病理确诊为毛霉菌感染,术后与神经内科协作进行规范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及定期鼻内镜复查,局部换药、鼻腔深海盐水冲洗等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引发颅脑并发症临床罕见,易漏诊、误诊,治疗十分棘手,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原发灶,结合全身抗真菌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
2022, 28(2):110-11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221244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预案汇报制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6—202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15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8名)和对照组(7名)。对照组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进行培训,实验组要求住院医师在完成培训大纲的基础上,制作并汇报手术预案,通过比较两组的出科考核成绩和年度考核成绩,分析手术预案汇报在教学中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住院医师出科考核成绩为(92.44±2.41)分,而对照组为(88.79±2.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dF=13,P<0.05)。实验组住院医师年度考核成绩为(85.87±3.64)分,对照组为(80.29±2.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dF=13,P<0.05)。实验组8名住院医师共汇报预案397例,平均(49.62±17.20)例。结论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通过制作和汇报手术预案,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指导教师对预案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了教学效果。
2021, 27(6):675-678.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121150
摘要:目的 探讨泡性中鼻甲相关性头痛的临床诊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筛选考虑为泡性中鼻甲相关性头痛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34~58岁,平均47岁。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于全麻鼻内镜下行泡性中鼻甲修正手术,术后定期清理术腔,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及偏头痛残疾量表(MIDA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头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17例泡性中鼻甲相关性头痛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2个月。术前VAS的平均值(7.47±1.23)分明显高于术后VAS的平均值(2.18±0.95)分;术前MIDAS评分平均值(17.24±2.14)分也明显高于术后的平均值(2.53±1.23)分。术后患者头痛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头痛复发。结论 泡性中鼻甲相关性头痛术前鼻内镜检查结合鼻窦CT检查可明确诊断,经鼻内镜下行泡性中鼻甲修正手术,是一种经济、安全、简便易行的有效治疗手段。
2020, 26(2):143-147.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2008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经下颌下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经下颌下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7例,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47岁。主要症状是吞咽异物感5例,咀嚼不适感2例;主要体征为发现患侧咽侧壁、软腭部膨隆6例,另1例无明显阳性体征。结果本组7例手术均在1.5~2.5 h内顺利完成,肿瘤获得完全切除,切口甲级愈合。且无腮腺区肿胀、声嘶、呛咳、呼吸及吞咽困难、伸舌偏斜发生,其中1例术后2 d出现患侧口角歪斜,约1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后病理均为多形性腺瘤。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为20个月。结论内镜辅助经下颌下入路可以完全、彻底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既能保留面神经功能,又有助于同时保护颈部重要血管、神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 26(6):650-654.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00601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经耳前颞下窝入路切除颞下窝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内镜辅助经耳前颞下窝入路切除颞下窝良性肿瘤5例,男1例,女4例;年龄41~59岁,平均51岁。主要症状是咀嚼不适感4例,患侧头痛3例,患侧听力下降2例。主要体征为患侧颞颧部膨隆3例,其余2例无明显阳性体征。结果手术均在1.5~3.0 h内顺利完成,肿瘤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感觉患侧咀嚼无力、闭合力稍差、张口受限、术区肿胀,约2个月后基本正常。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生面瘫、无颞下颌关节错位咬合、无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12个月,仍感觉患侧下颌部麻木。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病理2例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为骨巨细胞瘤,1例为磷酸盐尿性间叶组织肿瘤。所有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经耳前颞下窝入路可以彻底切除翼外板、翼外肌下头外侧区域颞下窝上部关节区附近的一些良性肿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9, 25(6):620.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10
摘要:目的总结颞下窝肿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154例颞下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包括专科检查、颅底CT及增强MRI,32例患者行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105例,经颈入路26例,经面入路23例。结果37例患者术中输血。内镜经鼻入路全切率90.5%(95/1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及换药后治愈,无颅内感染;2例患者术后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患者术后出现颈内动脉痉挛、脑梗死,经抗血管痉挛、激素、脑保护剂等治疗后好转。经颈入路全切率100.0%(26/26),5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术后对症支持治疗后顺利拔管。经面入路全切率95.7%(22/23)术后行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结论颞下窝肿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处理包括术前评估、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等诊治,正确及时的围手术期处理对患者的早期恢复尤为重要。
2019, 25(6):683-686.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906025
摘要:目的研究Seminar联合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8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见习的七年制学生48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将采取传统教学法的设为对照组(n=24),Seminar联合病案导入式教学法的设为实验组(n=24)。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基本检查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学员理论考核成绩为(93.00±3.13)分,基本检查操作成绩为( 90.25±2.97)分,高于对照组学生的( 87.70±3.57)分、( 85.92±4.68)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学生的教学质量满意度( 95.80%) 高于对照组学生( 70.8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minar联合病案导入式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操作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临床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掌握,教学效果显著。
2018, 24(2):97-102.
摘要:目的探讨颅底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对2007年8月~2017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14例颅底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4例患者中有8例肿瘤位于颞骨,5例位于蝶骨,1例位于筛骨。手术分别采用内镜经鼻入路、经颞下窝入路、内镜经鼻联合颞下窝入路、经颅中窝入路。其中11例完成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除。手术未出现明显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经过8个月至10年的随访,其中2例患者接受了放疗,所有患者肿瘤均无明显复发或进展。结论发生在颅底的骨巨细胞瘤较罕见,诊断困难,但临床、影像学等仍有其特点,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入路需个体化制定。
2018, 24(2):114-118.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单纯内镜经口入路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2例为无意中体检发现咽侧壁膨隆,1例为头痛,3例为咽喉异物感半年。结果6例均完整切除,且无面瘫、声嘶、吞咽困难、伸舌偏斜等颅神经受损症状,仅有1例术后出现腮区肿痛,加压抗感染后改善。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1例术后2年复发,病理为腮腺混合瘤恶变。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可以彻底切除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是安全、微创的能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手术入路,但对腮腺恶性肿瘤仍建议开放式入路。
2018, 24(6):539-543.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1806010
摘要:目的探讨异位颅咽管瘤(ectopic craniopharygioma)的临床诊断、手术疗效及预后,以期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将收治的采用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3例异位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发病部位分别位于蝶窦、颞下窝1例,随访22个月,分别采用2次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并行放疗后肿瘤组织恶变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鼻孔、软腭1例,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颞下窝1例,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异位颅咽管瘤非常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目前仍然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是否应行放射治疗有待商榷。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