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4):1-11.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04001
摘要:尽管国内外变应性鼻炎(AR)诊疗指南均一致认可“防治结合、四位一体”的治疗策略,但是相对于过敏原检测、抗过敏药物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而言,人们对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较少、文献数量也不多。有鉴于此,中国鼻病研究协作组的中青年专家们集体撰写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环境控制和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AR防治效果。
2024, 30(4):12-1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79
摘要:目的 探讨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的早期诊断及导航辅助下真菌病变清除术。方法 对2007年1月—2022年12月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7例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的真菌性蝶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术后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 17例患者影像学均符合真菌性鼻窦炎,且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感染。11例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包括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等,6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上病因不明的渐进性视力下降及迁延不愈的头痛,应考虑真菌性蝶窦炎可能,及时完善头颅CT、MRI等检查,一经确诊首选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导航技术可辅助准确定位病变并判断病变范围,保障手术安全并提高手术效率。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需要联合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2024, 30(4):18-2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81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经鼻内镜治疗179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确定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CRS患者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35例(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变应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伴鼻息肉、鼻窦 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进行换药、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与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其中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总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未规律药物治疗是影响CRS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30(4):23-2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128
摘要: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为通鼻消涕颗粒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客观实验数据支持。方法 SPF级SD大鼠60只,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其余随机分为模型组、克拉霉素片组、通鼻消涕颗粒低剂量组、通鼻消涕颗粒中剂量组、通鼻消涕颗粒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造模成功后分别应用克拉霉素和通鼻消涕颗粒灌胃治疗2周后,HE染色检测鼻黏膜炎症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实验检测各组鼻黏膜组织的PLUNC、Cu/ZnSOD、PACAP、DJ-1、谷胱苷肽S转移酶-pi、NKEF-B的蛋白和mRNA;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的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h淋巴细胞亚群Th1/Th2水平。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各组大鼠服药前后各个阶段的免疫指标含量变化有无显著差异。结果 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发现PLUNC等鼻黏膜保护性蛋白均表达在鼻黏膜纤毛柱状上皮及黏膜下腺体中。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经通鼻消涕颗粒治疗后,大鼠鼻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体反应性增生,产生PLUNC等鼻黏膜保护性蛋白增多来抵抗慢性炎症,克拉霉素治疗后主要是促进炎症消退,而鼻黏膜保护性蛋白产生不多。ELISA检测大鼠血清的NF-κB表达水平提示:通鼻消涕颗粒及克拉霉素片均能减轻慢性鼻窦炎大鼠血清中的NF-κB水平达到抗炎效果。流式检测结果表明中药通鼻消涕颗粒和克拉霉素片均能提高Th1细胞比例,降低Th2细胞比例,从而有助于促进炎症消退。结论 中药通鼻消涕颗粒可通过提高鼻黏膜组织中PLUNC等鼻黏膜保护性蛋白含量来改善鼻黏膜局部免疫功能并降低血清NF-κB和Th2细胞比例促进炎症消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
2024, 30(4):29-33,4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86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38 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的息肉组织、15 例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患者的钩突组织和 17例对照组黏膜组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组织重塑相关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TIMP-1)、IL-17A、中性粒细胞相关趋化因子(CXCL1、CXCL2、CXCL8)的蛋白水平;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L-17A受体的定位情况;不同浓度IL-17A刺激游离鼻息肉细胞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MP-2、MMP-9、TIMP-1、CXCL1、CXCL2、CXCL8的mRN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RSwNP组和CRSsNP组中MMP-9、IL-17A、CXCL1、CXCL2、CXCL8的表达水平均升高,CRSwNP组更明显(P<0.05)。免疫荧光显示鼻息肉组织中IL-17A受体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在IL-17A刺激下,游离鼻息肉细胞分泌MMP-9、CXCL1、CXCL2、CXCL8水平升高(P<0.05)。结论 在慢性鼻窦炎尤其是CRSwNP中,存在显著的IL-17A高表达、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重塑水平。IL-17A促进趋化因子CXCL1、CXCL2、CXCL8的分泌诱导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诱导MMP-9的产生促进炎性部位组织重塑。
2024, 30(4):34-37.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71
摘要:目的 对12例鼻腔呼吸道上皮腺瘤样错构瘤(REAH)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2018年11月—2022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的12例鼻腔REA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53.16岁。对其好发部位、主要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年以上,11例未再复发,1例复发。病理改变以被间质组织分隔的广泛增生的圆形或椭圆形腺体结构为主。结论 鼻腔REAH好发部位为嗅裂区,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诊断是金标准,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4, 30(4):38-4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23
摘要:鼻腔鼻窦由于结构性变化导致的气流场改变会影响鼻的生理功能,然而对鼻腔气流场的定量研究一直存在困难。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为研究鼻腔气流变化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基于数字化鼻腔模型的CFD技术已在正常鼻腔生理功能的研究、异常鼻腔结构的气流特征分析、手术疗效评估和虚拟手术以及鼻用药物研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尽管CFD技术的临床应用还面临许多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其在鼻科临床诊疗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 30(4):44-5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37
摘要:原发性鼻窦黏膜黑色素瘤(SNMM)是一种侵袭性恶性肿瘤,具有转移性高、预后不良等特点。SNMM出现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鼻腔是最常见的起源部位。SNMM在组织病理学上具有多样性,基因表达谱分析已经识别了许多常见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为新兴的生物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另外了解AJCC手册提供的TNM分期对临床有重要意义,在手术基础上结合多模式治疗可能使患者获益。SNMM患者常在就诊时已达晚期,因此本文将SNMM近年发病情况、组织病理学特点、特有分子标记物、临床分期及临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最新信息进行总结。
2024, 30(4):51-5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295
摘要:功能性鼻整形旨在改善鼻腔通气功能的同时改善鼻部美学形态。支架移植技术是结构鼻整形的基础,目前在功能性鼻整形中亦被广泛运用。通过支架移植扩大鼻瓣角并支撑鼻侧壁等,能有效改善鼻腔通气。本文回顾鼻中隔支架、上外侧支架和下外侧支架等多种功能性鼻整形相关支架移植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中隔撑开移植(SSG)和中隔延伸移植(SEG)适合鼻中隔偏曲患者改善鼻腔通气功能。蝶形移植(BG)和上外侧展开移植(ULSG)可有效降低内鼻阀气流阻力并防止外侧壁塌陷。外侧脚支撑移植(LCSG)和鼻翼缘移植(ARG)适合对外鼻阀形态和通气功能进行同步改善。人工合成材料在支架制作中的应用以及鼻内镜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尽管如此,功能性鼻整形仍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未来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不同技术的远期有效性。
2024, 30(4):56-6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27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1例Waardenburg综合征(WS)耳聋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探究其致病基因。方法 对该WS耳聋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查,绘制该耳聋家系的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点。应用Sanger 测序技术及利用外显子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开发研制的 EVA、Waardenburg 基因诊断试剂盒筛查进行候选基因鉴定。结果 该家系共3代,进行听力学检测者为5人, 3例患者同时具有毛发色素脱失及虹膜蓝染、内眦增宽及鼻梁扁平,其中听力下降者1例,先天性聋者1例,应用Sanger 测序技术进行常见候选基因鉴定,EVA、Waardenburg 基因诊断试剂盒(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利用外显子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开发研制)筛查,发现致病基因PAX3两个位点突变,PAX3 NM_181457: exon6:c.803G>T 和exon6:c.801delT。本家系检测到PAX3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的c.803G>T突变、c.801delT,c.803G>T可导致PAX3基因编码的第268位密码子由丝氨酸改变为异亮氨酸,c.801delT突变,可导致第267位密码子由苯丙氨酸改变为亮氨酸,并使后续碱基序列错乱,导致蛋白在第283位密码子处提前终止,可能严重影响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结论 由于该家系其母亲和患儿中都检测出PAX3基因突变,故该家系是因PAX3 NM_181457: exon6:c.803G>T和exon6:c.801delT突变而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WS家系。本研究丰富了PAX3基因的突变谱,为临床分子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
2024, 30(4):63-6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92
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鼻咽癌(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及肿瘤复发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内镜及影像学等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差异性,为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评估和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2年1月—2022年4月38例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坏死组和复发组,对比两组性别构成、发病年龄、二次放疗、发病时间、鼻内镜检查表现、CT及MRI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性别构成、发病时间、二次放疗、鼻腔恶臭、内镜下鼻咽坏死情况及新生物情况、CT骨质破坏表现、鼻咽软组织强化后表现、MRI中软组织及骨髓T2及强化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破坏患者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症状、鼻内镜表现、CT、MRI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对NPC放疗后鼻咽颅底坏死与肿瘤复发进行初步鉴别,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郭志焱,庞艺施,梁姗姗,李增宏,黄炳谕,李家豪,甘凌霄,刘莹
2024, 30(4):70-74.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35
摘要:目的 观察在电子鼻咽镜下不同腭咽闭合类型对于嗓音障碍患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收治的32例患者。按发“a”音时腭咽闭合的分类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腭咽闭合Ⅲ型,另一组为腭咽闭合其他类型。依据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2、嗓音嘶哑分级(GRBAS)的评分和腭咽闭合不全率分析患者存在嗓音障碍的情况。结果 腭咽闭合Ⅲ型组的VHI和GRBAS总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组(P<0.05)。在GRBAS 5个方面的评分中,腭咽闭合Ⅲ型组的粗糙度(R)评分更高(P<0.05)。对VHI中情感、功能、生理3个方面的评分比较中,腭咽闭合Ⅲ型组的情感、功能评分更高(P<0.05);生理方面两组比较无差异。腭咽闭合Ⅲ型组较其他类型组表现出更高的腭咽闭合不全率(P<0.05)。结论 腭咽闭合Ⅲ型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嗓音障碍,通过电子鼻咽镜观察嗓音障碍患者腭咽闭合类型,为患者嗓音障碍的评估和进行口、鼻共鸣等嗓音言语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2024, 30(4):75-8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05
摘要:目的 总结耳鼻咽喉科患者术后急性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术后1个月内发生PE的耳鼻咽喉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E在耳鼻咽喉科术后1个月内发病率为0.05%(12/25 368),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33.3%(4/12)、心悸16.7%(2/12)、晕厥16.7%(1/12)、无症状者41.7%(5/12)。7例出现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下降,11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肺动脉或其分支的充盈缺损。2例高危及2例低危患者转重症监护治疗。11例患者抗凝治疗后有效,1例抢救无效死亡。抗凝治疗过程中3例因活动性出血停止抗凝。结论 PE的临床症状不典型,需重视术后出现的呼吸困难、心悸、晕厥、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早期识别、准确判断严重程度及早期规范化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预后较差,需转重症监护治疗并尽早启动抗凝或溶栓治疗。
2024, 30(4):81-85.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16
摘要:目的 总结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并发乳糜漏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5月诊治的6例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1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左侧乳糜漏5例。6例患者中,术中发生且术后再发乳糜漏1例,术中发生乳糜漏1例,术后发生乳糜漏4例。综合分析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机乳糜漏的处理方法。结果 所有乳糜漏患者经相应措施处理后均治愈。6例患者中,1例术中乳糜漏予以左侧颈静脉角局部结扎+肩胛舌骨肌瓣缝合封堵,术后第2天患者再次乳糜漏,经禁食、静脉营养、卧床休息、持续引流、加压包扎及50%高渗葡萄糖溶液注射等保守治疗后患者治愈;另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量乳糜漏,行左侧颈静脉角局部结扎+肩胛舌骨肌瓣肌浆生物胶粘贴封堵,术后患者未出现乳糜漏;其他4例患者术后出现乳糜漏,3例患者经上述保守方法治疗后治愈,另1例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行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术,术后患者治愈。结论 乳糜漏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导致的严重并发症,若术中一旦出现,可行左侧颈静脉角局部结扎+肩胛舌骨肌瓣肌浆粘贴封堵;若术后出现,大部分患者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可治愈;若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可行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术。
2024, 30(4):86-90.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63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亲环素A(CypA)联合凋亡抑制蛋白(Arc)水平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8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140例。根据GC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10例)和预后良好组(3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生命体征、治伤原因、院内心肺复苏、插管比例等,收集患者24 h内首次临床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各参数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影响因素对STB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院内插管、院内心肺复苏、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CypA和Arc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ypA和Arc是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Spearman分析法对CypA和Arc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ypA和Arc与预后均呈正相关(r=0.512,P<0.001;r=0.602,P<0.001)。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ypA和Arc表达水平对STBI患者预后评估的效能,结果显示,STBI患者CypA表达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95%CI:0.810~0.905,P<0.001),Arc表达水平的AUC为0.839(95%CI:0.785~0.894,P<0.001),联合预测的AUC为0.971(95%CI:0.949~0.992,P<0.001)。结论 血清CypA联合Arc水平对STBI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4, 30(4):91-93.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355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囊肿型梨状窝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20年5月—2023年5月徐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例囊肿型梨状窝瘘的新生儿病例,患儿平均年龄16 d,采用囊内减压-颈外切除的手术方法,暴露囊肿后,先用50 mL注射器抽取部分囊内液体,使囊肿体积缩小,便于囊壁分离,然后完整切除病灶。观察患儿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8例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1例患儿出现咽瘘情况,1例患儿术后即出现声音嘶哑,余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结论 囊内减压-颈外切除是根治新生儿囊肿型梨状窝瘘的改良术式,早期治疗可及时缓解患儿呼吸困难情况。
2024, 30(4):94-9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103
摘要:
2024, 30(4):97-99.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12
摘要:
2024, 30(4):100-10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4037
摘要:
2024, 30(4):103-106.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446
摘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一门解剖复杂、病种繁多、发展飞速的学科,如何培养一名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拥有临床科研能力的正确价值观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这一直是学科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难点,即如何开展以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教学、如何提高学生临床科研思维、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并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本文根据所在教研室的既往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及策略探讨,为学科专业型硕士培养提供参考。
2024, 30(4):107-112.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85
摘要:随着全球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及流行病学趋势的改变,以及面对HNSCC患者多于疾病晚期确诊且常伴有转移的现况,HNSCC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生转移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进展中的细胞通讯作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外泌体与EMT间的关系及外泌体在HNSCC EMT中的研究进展及其针对肿瘤EMT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旨在探求在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对于HNSCC EMT的影响。
2024, 30(4):113-118. DOI: 10.11798/j.issn.1007-1520.202423263
摘要:乳突导静脉是没有瓣膜的小血管,连接颅内的乙状窦或横窦及颅外的枕静脉或耳后静脉。乳突导静脉的形态、走形在不同个体各有不同。近些年由异常扩大的乳突导静脉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是耳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随着耳显微外科的飞速发展,涉及乳突区的手术越来越多。在手术中出现误伤乳突导静脉而导致意外出血、栓塞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乳突导静脉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乳突导静脉的起源、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等诸方面作一探讨。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www.xyosbs.com
唯一办公邮箱:xyent@126.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731-84327210,84327469
本刊从未委托任何单位、个人及其他网站代理征稿及办理其他业务联系,谨防上当受骗!